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学高为师。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数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应用,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掌握和吸取几乎是同步的,甚至有些新生事物学生了解了,老师不一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当老师的只有力争学得更好一些、更多一些,才能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责任。那么怎样学得更好一些呢?
  
  一、充分地利用好课余时间
  
  俗话说得好:要想给别人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自己占有充足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把课讲得有声有色、生动多彩,让学生爱听、想听,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也许有人会说,课后要备课,要批改作业,有时还要家访,再加上自身的家务琐事,业余时间几乎占得满满的,那里有时间学习呢?其实,有没有时间,全在个人。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每天读一小时的书,能读18000字,一周读126000字,一月读540000字,一年可读650万字,相当于20多本30万字的书。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每天一个小时的时间还是能挤出来吧?每天读一个小时的书,一年下来就可以读20多本书,这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何况,我们每年还有暑假寒假,还有双休日呢?事实证明,时间对于肯学者来说,就像海绵里的水,肯挤就有;而对于懒学者来说,则像指缝间的空气,稍纵即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利用好业余时间,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就一定能学得更多一些、更优秀一些。
  
  二、提高学习能力
  
  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说的就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平常工作中,我们也会体会到,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他们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就很强,吸收知识就快。学生学习是这样,作为教师也是这样。要想自身的水平不断提高,就必须提高学习能力。结合实际,笔者有三个体会,分别是:
  第一是结合本职学。就是紧密结合自己负担的教学任务和科目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学起来可以更加得心应手。
  第二是循序渐进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
  第三是相互借鉴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一个系统、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办公室里,每一方面都有行家里手,每一个同事都有闪光点,在教学业务上都有独到、突出的地方,身边诸同事的经验是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他们的经验拿来,直接为我所用,就可以省去大量摸索的时间,这不失为一条学习的捷径。总之,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效率会大大提高。
  
  三、学会深入思考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习而不知道思考,就只能是个書呆子,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谈不上学以致用。英国人亚克敦读了一辈子书,在他的书房里存放了7万多卷图书,每卷都有他的手迹,可见学习多么勤奋。然而他活了66岁,却没有给后世留下任何作品和创造。有人曾经形象地形容他是一缕清泉流经沙漠,只有吸收,没有喷出。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读书没有思考,没有应用,等于吃饭不消化。我们之所以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很多事实都证明,只有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并思考,才能深入进去,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如果不善于思考,不善于利用,知识掌握得再多,也是死板和僵化的。写到这里,恰恰看到一则材料,不妨摘来:苹果从树上掉下,多数人想到的是苹果熟了,但是牛顿却从中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水壶的水开了,多数人想到的是可以饮用,但是瓦特却悟出了其中的奥秘,发明了蒸汽机。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在万事中感悟,在学习中思考。
  当然,要使自己学得更好一些,绝不止这几条途径,方法还很多。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责任的教师,从哪个方面讲,都应该比别人学得更好~些,懂的更多一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才。
其他文献
叔本华在谈到小说创作时曾说:“小说家的任务不是讲述那些伟大事件,而是使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变得趣味盎然。”郝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他的小说很少有宏大的叙事,也难见离奇曲折的情节,只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个点,耐心地,平静地站在这个点上观察周遭世界,得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独到感触。这种类似于《核舟记》的微雕技艺,使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人的情感力量。他的《卖果》,就是一篇源自生活的佳作。  小
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简洁含蓄,极富韵味和美感。品古诗,如同饮一杯纯美的佳酿,在幽香中荡气回肠。引导学生记忆、积累古诗文,有助于夯实语文基础,增强鉴赏能力,感悟人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有相当数量的古诗,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它们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
“我们”是谁?在80后小说家手指的《寻找建新》中,“我们”也是一群来自乡村却打算在城市生存下去的80后年轻人。在小说的叙事时间二零零四年,城市对于“我们”尚是十分陌生的“他者”——城市里最普遍的出租车、电梯、抽水马桶都会使“我们”感到手足无措,更不用说装修豪华的大商场、名牌专卖店、麦当劳、夜总会等等了。“我们”落脚在城中村简陋的出租房里,干着随时都有可能结束且工资不能按时兑付的工作,穿着皱巴巴的劣
说明文阅读可采用“读”、“审”、“找”、“比”、“定”五字法。讀,就是读文章题目,读正文,读考查题目,目的是了解文章内容和考查的能力。审,就是审题,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是理解词语题,是理解文意题,还是推断题;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找,就是根据题目的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做上标记。比。就是比对分析,将选项文字和找到的原文的相关信息。比对分析,求同存异。定,就是回视题目确定答案。而在实际阅读过
阅读教育即通过阅读进行的教育。阅读教育以“树人”为目标,旨在通过阅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心灵空间。阅读教育要坚持经济性、渗透性、趣味性原则,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提供阅读精品,并对阅读教育进行延伸,善于运用、点化。    一、“阅读教育”的发现    通过阅读进行教育,古已有之。所谓发现,是指从我自身出发,对阅读教育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和有意运用。作为一线教师和班主任,我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
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基于此,平时的写作训练尤为重要,教师理应把它作为突破口,总结出一套点拨学生习作的技法,从而激活孩子们创作的源泉,放飞心灵,展现青春的个性风采。  一.感悟经典:让我欢喜让我忧  所谓“练技不如练意”,朱自清先生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他曾说“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然而初中生学习科目多,精神压力大,无暇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和积累呢?下面结合《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我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用
一、学生不能准确解读考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是根基,是行动的指南。细究江苏09高考农村学生作文遭遇厄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缺乏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少江苏考生居然读不懂题目,不得不说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把“时尚”与“经典”混为一谈,依然出现了大量写屈原投江,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李清照“凄凄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几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考查试题。从2004年的《草堂·诗魂》到2010年的《溜索》,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年来的现代文阅读题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趋势。1.材料选取上,更加注重文学性与思想性。2.考点安排上,更加注重“鉴赏评价”层面的考查。3.题型设计上,更加具体、灵活,富有人文性、开放性。如2009年江苏卷《都江堰》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2010年江苏卷《
几年前,毕飞宇曾经把自己的短篇小说文集之一命名为《轮子是圆的》,他在自序中反省了过去的创作之后非常认真地提醒自己和读者:“我们常常在出奇制胜面前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好奇心,同时表现出争先恐后的功利心,恰恰忽视了最基础、最根本、最恒常、最原始的那个部分。”巧合的是,几年之后,“轮子是圆的”被同是江苏籍的青年作家徐则臣演绎成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毕作家自审式的思辨短文精粹深沉,小徐洋洋洒洒上万字的小说则借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