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学高为师。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数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应用,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掌握和吸取几乎是同步的,甚至有些新生事物学生了解了,老师不一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当老师的只有力争学得更好一些、更多一些,才能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责任。那么怎样学得更好一些呢?
一、充分地利用好课余时间
俗话说得好:要想给别人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自己占有充足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把课讲得有声有色、生动多彩,让学生爱听、想听,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也许有人会说,课后要备课,要批改作业,有时还要家访,再加上自身的家务琐事,业余时间几乎占得满满的,那里有时间学习呢?其实,有没有时间,全在个人。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每天读一小时的书,能读18000字,一周读126000字,一月读540000字,一年可读650万字,相当于20多本30万字的书。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每天一个小时的时间还是能挤出来吧?每天读一个小时的书,一年下来就可以读20多本书,这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何况,我们每年还有暑假寒假,还有双休日呢?事实证明,时间对于肯学者来说,就像海绵里的水,肯挤就有;而对于懒学者来说,则像指缝间的空气,稍纵即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利用好业余时间,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就一定能学得更多一些、更优秀一些。
二、提高学习能力
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说的就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平常工作中,我们也会体会到,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他们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就很强,吸收知识就快。学生学习是这样,作为教师也是这样。要想自身的水平不断提高,就必须提高学习能力。结合实际,笔者有三个体会,分别是:
第一是结合本职学。就是紧密结合自己负担的教学任务和科目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学起来可以更加得心应手。
第二是循序渐进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
第三是相互借鉴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一个系统、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办公室里,每一方面都有行家里手,每一个同事都有闪光点,在教学业务上都有独到、突出的地方,身边诸同事的经验是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他们的经验拿来,直接为我所用,就可以省去大量摸索的时间,这不失为一条学习的捷径。总之,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效率会大大提高。
三、学会深入思考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习而不知道思考,就只能是个書呆子,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谈不上学以致用。英国人亚克敦读了一辈子书,在他的书房里存放了7万多卷图书,每卷都有他的手迹,可见学习多么勤奋。然而他活了66岁,却没有给后世留下任何作品和创造。有人曾经形象地形容他是一缕清泉流经沙漠,只有吸收,没有喷出。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读书没有思考,没有应用,等于吃饭不消化。我们之所以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很多事实都证明,只有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并思考,才能深入进去,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如果不善于思考,不善于利用,知识掌握得再多,也是死板和僵化的。写到这里,恰恰看到一则材料,不妨摘来:苹果从树上掉下,多数人想到的是苹果熟了,但是牛顿却从中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水壶的水开了,多数人想到的是可以饮用,但是瓦特却悟出了其中的奥秘,发明了蒸汽机。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在万事中感悟,在学习中思考。
当然,要使自己学得更好一些,绝不止这几条途径,方法还很多。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责任的教师,从哪个方面讲,都应该比别人学得更好~些,懂的更多一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才。
一、充分地利用好课余时间
俗话说得好:要想给别人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自己占有充足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把课讲得有声有色、生动多彩,让学生爱听、想听,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也许有人会说,课后要备课,要批改作业,有时还要家访,再加上自身的家务琐事,业余时间几乎占得满满的,那里有时间学习呢?其实,有没有时间,全在个人。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每天读一小时的书,能读18000字,一周读126000字,一月读540000字,一年可读650万字,相当于20多本30万字的书。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每天一个小时的时间还是能挤出来吧?每天读一个小时的书,一年下来就可以读20多本书,这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何况,我们每年还有暑假寒假,还有双休日呢?事实证明,时间对于肯学者来说,就像海绵里的水,肯挤就有;而对于懒学者来说,则像指缝间的空气,稍纵即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利用好业余时间,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就一定能学得更多一些、更优秀一些。
二、提高学习能力
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说的就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平常工作中,我们也会体会到,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他们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就很强,吸收知识就快。学生学习是这样,作为教师也是这样。要想自身的水平不断提高,就必须提高学习能力。结合实际,笔者有三个体会,分别是:
第一是结合本职学。就是紧密结合自己负担的教学任务和科目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学起来可以更加得心应手。
第二是循序渐进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
第三是相互借鉴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一个系统、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办公室里,每一方面都有行家里手,每一个同事都有闪光点,在教学业务上都有独到、突出的地方,身边诸同事的经验是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他们的经验拿来,直接为我所用,就可以省去大量摸索的时间,这不失为一条学习的捷径。总之,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效率会大大提高。
三、学会深入思考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习而不知道思考,就只能是个書呆子,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谈不上学以致用。英国人亚克敦读了一辈子书,在他的书房里存放了7万多卷图书,每卷都有他的手迹,可见学习多么勤奋。然而他活了66岁,却没有给后世留下任何作品和创造。有人曾经形象地形容他是一缕清泉流经沙漠,只有吸收,没有喷出。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读书没有思考,没有应用,等于吃饭不消化。我们之所以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很多事实都证明,只有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并思考,才能深入进去,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如果不善于思考,不善于利用,知识掌握得再多,也是死板和僵化的。写到这里,恰恰看到一则材料,不妨摘来:苹果从树上掉下,多数人想到的是苹果熟了,但是牛顿却从中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水壶的水开了,多数人想到的是可以饮用,但是瓦特却悟出了其中的奥秘,发明了蒸汽机。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在万事中感悟,在学习中思考。
当然,要使自己学得更好一些,绝不止这几条途径,方法还很多。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责任的教师,从哪个方面讲,都应该比别人学得更好~些,懂的更多一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