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t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几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考查试题。从2004年的《草堂·诗魂》到2010年的《溜索》,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年来的现代文阅读题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趋势。1.材料选取上,更加注重文学性与思想性。2.考点安排上,更加注重“鉴赏评价”层面的考查。3.题型设计上,更加具体、灵活,富有人文性、开放性。如2009年江苏卷《都江堰》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2010年江苏卷《溜索》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这些年来,探究类试题成了试卷上的亮点,但也成了学生答题的难点。
  基于这样的考查趋势,我觉得高一语文现代文教学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真情感悟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非常讲究情感教学的学科。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近老师,亲近语文,亲近文字。教材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思想与艺术的精品,它们身上承载着人类最为真实朴素的情感,因此我们老师应该带着感情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带着情感与作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要以情感沟通贯穿教学的始终。然而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感悟还是很不够的,因为这些往往是模糊的,朦胧的,还需要更为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我们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精心设计提问,二是鼓励学生提问。适当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心灵,增长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老师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提问,其实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也都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2、鉴赏品味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高一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我们更多的是在带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与意境,但是同时我们也要传授一些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与方法。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做不好现代文阅读题,失分较多,很大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概念不清晰;或者是我们训练不系统,指导不到位。因此我们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首先帮助学生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比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选材特点、结构特点等等,当然相关的知识不是在一节课上全部都教给学生,而是慢慢地渗透,经常地巩固复习,做到一节课就有一节课的收获。当然这与高三复习课不一样,高三复习课重在归纳与应用,而高一的课堂教学重在识别与理解。比如我们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就可以穿插讲一讲小说的情节特点,了解什么是伏笔,怎样做到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其次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比如说怎样整体阅读文章;怎样抓开头重结尾,寻找关键语句,从而领会文章主旨;怎样联系上下文思考某一语段的作用,理解句子的含义等等,这些方法应该慢慢地教给学生,并且逐渐地成为一种习惯和能力。
   3、探究意识与规范意识相结合
  在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面对一个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思考。从本质上说,探究性试题是具有开放性的,它鼓励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因而,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问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该得到肯定。但是尽管探究性问题注重开放性,但探究性问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如果缺乏评价,就会造成学生的认知目光迷失,优劣境界混乱,这样不利于准确理解文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所谓“规范”,就是答案要符合题目要求,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答题要有针对性,表达要有呼应性。题目有几问,你就要有几答,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你就要用“因为”“所以”来呼应。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规范答题条分缕析的习惯。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与探索,总有一天高一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会摆脱杂乱虚无的局面,走上优质高效的道路。
  
  耿亚萍,教师,现居江苏扬中。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写作想象作文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表象积累。想象的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现实生活是想象的源泉。想象是在对现实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没见过猴子的人,不可能创造出孙
依据我多年的求学生涯和数年的教学实践,赏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何让师道尊严回归人性化,如何让赏识风范走进语文课堂,我认为需要改变几个固有观念。    一、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业功能,但我们不能因这种“师范”的作用而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常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学生渴望平等,教学理念呼唤平等,然而实际教学中能做到平等的师生关系
叔本华在谈到小说创作时曾说:“小说家的任务不是讲述那些伟大事件,而是使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变得趣味盎然。”郝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他的小说很少有宏大的叙事,也难见离奇曲折的情节,只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个点,耐心地,平静地站在这个点上观察周遭世界,得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独到感触。这种类似于《核舟记》的微雕技艺,使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人的情感力量。他的《卖果》,就是一篇源自生活的佳作。  小
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简洁含蓄,极富韵味和美感。品古诗,如同饮一杯纯美的佳酿,在幽香中荡气回肠。引导学生记忆、积累古诗文,有助于夯实语文基础,增强鉴赏能力,感悟人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有相当数量的古诗,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它们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
“我们”是谁?在80后小说家手指的《寻找建新》中,“我们”也是一群来自乡村却打算在城市生存下去的80后年轻人。在小说的叙事时间二零零四年,城市对于“我们”尚是十分陌生的“他者”——城市里最普遍的出租车、电梯、抽水马桶都会使“我们”感到手足无措,更不用说装修豪华的大商场、名牌专卖店、麦当劳、夜总会等等了。“我们”落脚在城中村简陋的出租房里,干着随时都有可能结束且工资不能按时兑付的工作,穿着皱巴巴的劣
说明文阅读可采用“读”、“审”、“找”、“比”、“定”五字法。讀,就是读文章题目,读正文,读考查题目,目的是了解文章内容和考查的能力。审,就是审题,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是理解词语题,是理解文意题,还是推断题;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找,就是根据题目的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做上标记。比。就是比对分析,将选项文字和找到的原文的相关信息。比对分析,求同存异。定,就是回视题目确定答案。而在实际阅读过
阅读教育即通过阅读进行的教育。阅读教育以“树人”为目标,旨在通过阅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心灵空间。阅读教育要坚持经济性、渗透性、趣味性原则,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提供阅读精品,并对阅读教育进行延伸,善于运用、点化。    一、“阅读教育”的发现    通过阅读进行教育,古已有之。所谓发现,是指从我自身出发,对阅读教育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和有意运用。作为一线教师和班主任,我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
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基于此,平时的写作训练尤为重要,教师理应把它作为突破口,总结出一套点拨学生习作的技法,从而激活孩子们创作的源泉,放飞心灵,展现青春的个性风采。  一.感悟经典:让我欢喜让我忧  所谓“练技不如练意”,朱自清先生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他曾说“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然而初中生学习科目多,精神压力大,无暇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和积累呢?下面结合《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我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用
一、学生不能准确解读考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是根基,是行动的指南。细究江苏09高考农村学生作文遭遇厄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缺乏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少江苏考生居然读不懂题目,不得不说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把“时尚”与“经典”混为一谈,依然出现了大量写屈原投江,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李清照“凄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