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he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简洁含蓄,极富韵味和美感。品古诗,如同饮一杯纯美的佳酿,在幽香中荡气回肠。引导学生记忆、积累古诗文,有助于夯实语文基础,增强鉴赏能力,感悟人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有相当数量的古诗,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它们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绘人物、事件或景物,并借事物的特点表现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小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及尝试。
  一.学习兴趣热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杜威在1913年出版的《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中,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就像是一位无形的教师,它会指引人们去探求真理,激励人们发愤学习,充分发挥创造才能。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诗歌是诗人们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渠道。古诗词以其简练的语言,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这也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唤醒学生心中的兴趣,有情感地投入,细心地体味。例如,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文坛上的杰出的代表性人物,而在语文教材里也有很多关于这两个人的作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渗透,让孩子们动手去搜集这两位诗人的信息,让他们有兴趣去理解,去比较。他们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一位是浪漫主义的“诗仙”,一位是现实主义的“诗圣”,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都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学习相关的古诗词作了铺垫。
  二.时代背景巧剖析
  古诗文距我们遥遥千载,用现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取舍很难透彻理解古诗文内容和情感。“诗出有因”,剖析时代背景,探求成诗缘由才可以除去千载的隔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草堂为秋风所破,许多小孩扯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诗文表现了他本身的痛苦,“天下寒士”的痛苦,凸显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然而,怎样的环境使杜甫如此之“苦”?为求解决这些疑问,我详细介绍了“安史之乱”和当时关中饥荒,民不聊生等情况,学生听后,对诗文理解得更加深刻了,惊呼杜甫感天动地的气节,感动杜甫博大宽广的胸怀,好一个“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也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点拨要适当
  教材中的古诗大人们觉得浅显易懂,但对小学生而言,全面理解并非轻而易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要适当地对作者,对时代背景进行介绍;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适当就是抓住“点”来简介,切忌长篇大论,“点”是画龙点睛的意思,“拨”是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诗歌是诗人的心声,是时代的回音,一首诗的产生,总有它的时代背景。因此,学习古诗首先得了解时代背景。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笔者是这样点拨的,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唐朝皇帝的兄弟李璘要篡夺皇位,结果被镇压,李白当时正好在其手下做事,受到牵连,被流放,走到白帝城的地方传来了皇帝的赦免的命令,他非常高兴,随即坐船返回江陵,这首诗表达诗人返回途中的愉悦心情。由于教师的“点”学生明白了李白为什么到白帝城,又为什么返回江陵,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喜悦之情。这样适当点拨,使学生很快得就能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有利于下面的学习。
  四.诗境要渐入
  诗的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有的古诗比较难懂,即便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诗的意境也很难。如果只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古诗失去兴趣,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创设多种情境,拉近古诗与生活的距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使他们易于朗读,乐于背诵。有时古诗的意境,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音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比如,在《出塞》、《送别》等送别诗中,笔者配上《送别》、《知音》 等轻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古诗范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达到了“触景生情”的效果。
其他文献
最近,听了不少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面对同一文本,由于施教者解读角度不同,所以教学设计和风格呈现出相异的模式。不过,笔者觉得有的课听来让人如舟行碧波,轻松自如;有的听来则如负重登山,艰难苦涩。如何会产生如此洞天之别呢?经过比较发现,切入点的选择正是重要原因之一。  教学时,合宜的切人模式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那么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该怎样寻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解读文章
一    “二十个世纪天国的循环往复/使我们疏远了上帝,接近了尘土。”1934年艾略特在合唱诗《岩石》中这样写道。在他看来,“二十个世纪”,人类迄今的纪元史,就是一部疏远上帝,接近尘土的历史。这一历史是这一人类时间的意义吗? 艾略特的回答是肯定的。  “疏远上帝”,意味着神圣信仰的解体,意味着人心衰败,意味着生存的全面非精神化和意义世界的荒芜。依西方传统,“心灵”是人获得实存的基础,一个无心的人是
一    镇球第一次见到鹤子时才十七岁。那是在一九七五年底,他被所在的工厂派到辖区派出所,充当治安联防队员。他干得不坏,很快成了一名骨干队员,没多久还被提拔为一个三人小分队的队长,负责城西地段的夜间治安。在镇球的朋友和邻居印象里,他那段时间变得沉默寡言,一身神秘的气息,而且很难看到他的踪影。事实上,镇球白天基本上都在家里睡觉,睡得很沉很沉。天黑下去了,他才醒来。晚上八点他准时来到派出所,先是会和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的兴起,伴随着马原、莫言、残雪,洪峰这个名字也逐渐被人们所知。洪峰早在1983年就开始了小说创作,处女作《啊,山冈上的小白杨》,发表于《绿野》,并获得了“绿野”金牛奖。文学界开始更多地关注他而让他声名大振是在1986后的那些作品,如《瀚海》《奔丧》《极地之侧》等。  纵览洪峰创作历程,我们会发现他在写作技巧,写作精神内核的延展上不断走向成熟。和许多的先锋作家一样,洪
怀念父亲/朱明强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他的猝然长逝可以说是我们兄妹六人人生中最为悲痛的事情。每当想到他去世的时候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我们就痛不欲生。  父亲是个孤儿,从小给别人放牛,靠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后来参加了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都参加过,革命的熔炉锻炼了他果敢坚毅的品格。  父亲一生勤劳。在我们小的时候,父亲长年在外工作,一个月回家一次。只要我放学回家看到他的自行车停在院子里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生成。  看着学生积极投入地学习着,我们深深地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感到欣慰。那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有哪些呢?    一、设计学习方案    教师的工作主要在课前。教师好比设计师,课堂的成败,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设计。  七年级第一次作文教学是《这就是我》的命题作文
现阶段,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直接导致了农村作文教学的滞后。要改变这种局面,语文教师必须合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作文课堂焕发生机。下文笔者就上述话题,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 精设作文结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自身要不断创新,教学也要不断创新。作文贵在创新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写作想象作文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表象积累。想象的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现实生活是想象的源泉。想象是在对现实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没见过猴子的人,不可能创造出孙
依据我多年的求学生涯和数年的教学实践,赏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何让师道尊严回归人性化,如何让赏识风范走进语文课堂,我认为需要改变几个固有观念。    一、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业功能,但我们不能因这种“师范”的作用而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常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学生渴望平等,教学理念呼唤平等,然而实际教学中能做到平等的师生关系
叔本华在谈到小说创作时曾说:“小说家的任务不是讲述那些伟大事件,而是使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变得趣味盎然。”郝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他的小说很少有宏大的叙事,也难见离奇曲折的情节,只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个点,耐心地,平静地站在这个点上观察周遭世界,得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独到感触。这种类似于《核舟记》的微雕技艺,使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人的情感力量。他的《卖果》,就是一篇源自生活的佳作。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