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三个一”要求下 “学、练、赛(评)”一致性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练”与“赛(评)”,或只注重了学生的“练”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与“赛(评)”,从而导致了“学”“练”“赛(评)”脱节或分离,出现了体育课成“训练课”等不良现象,“教教材”“轻能力”等弊端屡见不鲜。如何落实“教材三个一”,实现“学、练、赛(评)”课堂教学实践的一致性,让学科核心素养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上,笔者结合2019年12月在浙江省温州乐清育英学校举行的温州市体育与健康学科“促进有效学习”专题研讨暨浙江省“四地九室”体育名师工作室教研联盟活动的课例、观点报告及专家主旨报告,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学:以“单一身体练习”为载体,凸显“方法是内容”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单一身体练习”就是课的教学内容,即动作(技术)方法、练习方法和运用方法。由此可见,把“动作(技术)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作为教学内容,不仅强化了教师“教”的意识,更加注重了学生“学”的行为,不仅让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知道这个方法的作用、价值及评价要求,同时学会和掌握这个方法并用来日常锻炼身体等。纵观本次活动的10节展示课,教材涵盖竹竿舞、田径、篮球、排球4个项目,其中动作方法有3节,练习方法7节,尽管教材不同,但教学内容的指向都是“方法”的学习。
  “学”是过程,是“会”的前提条件,也是“会”的必由之路,“会”就是要理解、要掌握。所以说,作为教师,不要注重自己教得怎么样,而是要更加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怎样学得有效。学可以是“先练后学”,也可以是“先学后教”,还可以“边练边学”,只要最终让学生“会”就是好的策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在“单一身体练习”这一环节,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因为不管是动作(技术)方法的学习还是练习方法或运用方法的学习,毕竟还不能偏离“技术线”这一主线,尤其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这种策略比较有效。本次活动中大部分执教教师采用的便是这种策略,但也有几位教师采用的是“先练后学”及“边练边学”的教学策略。如:本次活动中水平二(四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动作方法》一课中,教师采用的便是“先练后教”的教学策略,在“单一身体练习”学习阶段,一开始并没有教学生直线运球的要领和方法,而是先让学生体验,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反馈—再體验”,从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运球落点在侧前方”的动作要领,学会了行进间运球的动作方法。像这类学生已有一定学练基础的项目或动作(技术)方法比较简单的项目,在“单一身体练习”学习环节,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相信学生,先练后学。再如,水平二(四年级)《折返跑的练习方法1 》一课中,在“单一身体练习”学习环节,教师采用的是“边练边学”的教学策略,先创设“种蘑菇浇水”的故事情境,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边体验边学习折返跑屈膝降重心、返回时启动快的动作方法,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
  二、练:以“组合练习”为途径,将“运动技术”内化为“运动技能”
  “教材三个一”是《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评价一堂体育课的基本要求之一,其中“组合练习”要求所设计的组合练习不仅要以“单一身体练习”为核心,同时还要求合理、巧妙、有趣、高效。组合练习是“单一身体练习”的延伸与拓展,是将“运动技术”或者“动作方法”内化为“运动技能”的表现形式。组合练习的设计不仅是为巩固提高动作(技术)方法、发展体能服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学练环境中把所学的“单一身体练习”转化为一种“能力”,让“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能够真正在课堂上发生。如,在本次活动中,水平三(五年级)《竹竿舞:2~3拍打竿与跳竿的动作方法》一课,设计了“2~3拍跳竿 跑跳换位”与“2~3拍跳竿 穿竿”两个组合练习,通过这两个组合练习,不仅巩固提高了2~3拍跳竿动作方法,而且有效地培育了学生动作随节奏变化的“应变”能力、表演能力与节奏感,发展了学生体能,增强了责任担当意识,增进了同伴之间合作互信的情感。再如,水平二(四年级)《篮球:多种形式的传接球练习方法1》一课中,教师设计的组合练习为“原地或移动传球 跑位 接球”,将“跑位”有机地同“传球”与“接球”组合在一起,既符合篮球项目特征,又贴近真实的篮球比赛环境要求,从而把“传接球”的运动技术真正内化成了篮球的一项“运动技能”。
  三、赛(评):以“比赛或游戏”为手段,实现“学以致用”
  “教材三个一”中的第三个“一”是要求一节课中要有比赛或游戏。任何技能的学习最终都要走向“会用”或“会比赛”。正如有教师在本次活动论坛中说:“赛是‘学练’的外部刺激,也是实现‘学练’目标的舞台。”“赛”是对学生学与练的成果的检验,是体育运动快乐的最高体验形式,是培养孩子优秀体育品德的重要途径。既然有比赛或游戏,就肯定有比赛或游戏的环境、有规则、有要求,同时一定要结合项目特征,指向“会运用”与“能力的提升”,达到能用、善用、会赛、会游戏的目的,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如,本次活动中,水平三(五年级)《篮球:运球 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方法1》一课中,为让学生能把“运球 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组合动作技术应用于实战中,教师设计了“2v2”抢断球投移动篮圈比赛,让学生真正能用所学的动作技术来比赛,学生乐此不疲。再如,水平二(四年级)《篮球:多种形式的传接球练习方法1》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两传两抢”的游戏,游戏要求跑位寻找传接球空间,用2种以上传球方法完成良好的传球路线3次以上。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真情境”中用“方法”、用“技术”,凸显了篮球项目“对抗性”与“竞争性”的特征,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
  赛与评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赛就有评,评是导向,是指引“学、练、赛”不断改进和优化的指南针。
  综上所述,“学、练、赛(评)”既是一堂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又是一堂体育课的学练要求,我们追求的是“学、练、赛(评)”一致性课堂,在“单一身体练习”即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运动知识、方法与技能的同时,在组合练习、比赛或游戏环节要注重其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游戏活动或比赛情境中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把动作技术方法内化为运动技能,确保学生由每堂课单一的知识点和动作技术的学习向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以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真实目的。
其他文献
家庭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有效延伸,不仅是促进学生课堂练习方法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学练能力的重要途径,还能丰富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培养终生体育意识。2020年伊始,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居家学习生活,更加凸显出家庭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是借助上下肢和腰腹力量全身协调用力把实心球投掷尽可能远的技术动作,对青少年身体多个肌肉群的力量素质提高及形体塑造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该项目
体操垫是体育教学或体育训练中常用的器材之一,常规的用法一是利用其海绵的缓冲作用保护学生,防止其受伤;二是将其折叠成“∧”形,做跳跃练习的障碍物等来使用。笔者在一次前滚翻教学中,给小学生讲解动作要领时随手将动作图解画在了垫子上,学生很快理解了动作方法,练习效果很好。  室外体育课一般没有随手可用的黑板,将体操垫作为“小黑板”来使用,把教学挂图移植到体操垫子上,或将教案中的动作要领在垫子上展现出来,这
译/愈克富  一天早晨,生活在北极的一只白熊,在空气中嗅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香味,于是,他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大母熊:“好像是来了什么探险队吧?”  在外面玩耍的小熊们,一下子就发现了香味的来源。这是一株小紫罗兰,正冷得发抖呢。但它仍顽强地不断发出香味,因为它懂得,这是它的责任。  “妈妈,爸爸,快来看。”小熊们叫了起来。  “我早说过有什么东西嘛,”白熊把这株紫罗兰指给全家看,“依我看,这不是一条鱼。
王雪老师基于自身的执教风格特点,利用视频、小组合作及展示等方式创设情境,呈现给我们新颖翔实的一课,给笔者带来了不少启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达成情况是决定一堂课效果好坏的根本性条件之一。本课在目标设置上,符合对学情的分析。目标的设定由“了解”到“掌握”再到“增强”,要求明确;“运用基本方法预防意外伤害”“例举应对危急情况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模拟练习伤害事故的紧急处理”3个步骤层层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学练进行反馈,学生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根据控制论和信息论原理,积极地反馈行为对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教师课堂反馈行为也被认为是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能直接控制的反馈一般就是追加反馈,学生利用追加反馈所提供的信息,理解技术动作、纠正错误动作,最终形成运动技能。因此,追加反馈对于促进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具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强调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习得运动技能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但是,当前在大多数小学,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手段陈旧,且忽略学生间的
2020年12月底,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并出台《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以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方案。未来的体育课上,将会有46个项目供中小学生选学,网球是其中之一。  《行动方案》和《措施》的颁布,将
《从“弊”到“利”的华丽转身》一文,重点描述了魏玉柱老师采用制作简易器材、测算器材数量、规划布置时间的教学方法,解决了学生学练技能与体育器材布置之间的矛盾。学习中,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慢慢映入笔者眼帘。  教学中,诸如跳箱摆放、单杠数量等场地器材的问题,笔者自己也常常存在一些困惑。魏老师通过反复的思考实践,制作仿真、便携的简易球门,解决了实需器材大、重、少的问题;观察学生学练状态,合理设计器材数量,
马老师的教学案例虽立意“草根”,但主旨却别出心裁,切入点虽小,但折射出了很多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且恰到好处地把控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巧用一线课堂中生成性资源并加以放大其育人强技功效,犹如心灵鸡汤,让课堂教学瞬间华丽转身。  一、睿智有道  1.视角敏锐,凸显主题。党和国家的有关要求与规定是指引我们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对此仅有8年工作经历的马老师彰显出极其敏锐的理念与政策视角。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中都明确了幼儿园健康领域课程建构的重要性,同时,健康领域课程与大中小体育课程一体化同步,也将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因此,我们依托课题研究开展幼儿园整合式体育课程一体化建构。  一、课程理念  “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明确了幼儿园体育课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