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整合式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容建构与实施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_1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中都明确了幼儿园健康领域课程建构的重要性,同时,健康领域课程与大中小体育课程一体化同步,也将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因此,我们依托课题研究开展幼儿园整合式体育课程一体化建构。
  一、课程理念
  “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明确了幼儿园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必要性。由于幼儿园课程不是以学科划分的,而是以领域划分,所以没有专称体育课程。因此,幼儿园体育课程的构建要参考《指南》健康领域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1]三大内容,同时,尊重幼儿阶段学习的方式与特点。
  幼儿是在玩中学、生活中学的,而运动能力发展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因此,运动与生活两者密不可分,我们将运动与生活能力进行整合培养,同时,落实体育课程一体化“大课程”“全面育人”[2]的精神,以幼儿为本,重视知识、技能、行为、体能等各方面发展;重视课程的系统性、衔接性、逻辑性;重视活动的生活化、趣味化。构建幼儿园整合式体育课程,进行体育课程一体化实践尝试。课程中运动能力以及运动生活整合能力两大部分即幼儿园整合式体育课程内容,生活能力部分本文不做详细论述。
  二、课程内涵
  幼儿园整合式体育课程是专为支持3~6岁儿童运动与生活能力发展而设计的,旨在发展幼儿平衡、灵敏、协调等各项身体素质和走、跑、跳等基本运动能力,是以生活卫生习惯、自理与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为目的,是动态开放、富有弹性、综合的、可生成、可重组的活动课程。
  课程聚焦运动与生活两大内容。其中,整合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运动与生活能力并重,即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运动习惯、规律的生活习惯、健康的饮食卫生习惯等,达到均衡发展;二是运动与生活能力的融合培养,关注运动中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生活中的运动安全、运动卫生等,将室内外运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三、课程目标
  经过多轮课程实践与研究,构建了三级目标体系(表1)。课程的总目标即培养幼儿运动能力、生活能力、运动生活整合能力。二级目标中包含了两大运动目标、三大生活目标、两大运动生活整合目标。三级目标将二级目标细化,并根据《指南》提出了各年齡段具体要求。例如,在平衡素质具体要求中,小班幼儿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中班幼儿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大班幼儿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
  
  四、课程实践内容
  (一)运动活动
  聚焦幼儿身体素质提升、基本动发展、运动品质培养,将七大身体素质作为核心目标,有目的地将基本动作的发展与身体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3]。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充足的运动时间、开展丰富的运动活动,关注活动的游戏性、趣味性、多样性、层次性,形成了五大课程内容。
  1.基本动作与器材活动
  基本动作的发展是幼儿进行各项运动活动的基础,而大、中、小各类专门体育器材活动对幼儿各项动作与身体素质发展有很大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聚焦动作与器材游戏活动,编撰了园本课程《游戏手册》(见图1),其中包含了准备运动游戏、徒手游戏、器材游戏三大类184种游戏,可进行师幼共读,自主设计不同的游戏。如阳光晨练中,教师参考手册中有10种关于“走”的游戏,可进行组合、改编,开展集体游戏。根据手册中平衡木上抛接球、躲避滚球、手肘滚球等开展球的一物多玩分散游戏,也可从鼓励幼儿自主游戏。教师将活动安排纳入周计划中,保证每日运动中涉及各类基本动作游戏,每周进行5种以上器材游戏。
  2.体操活动
  体操活动包含了基本操(模仿操、徒手操、轻器材操)、基本队形队列练习、专业体操(跳箱、单杠等)。基本操于每日晨间在户外进行,每学期我们会创编3个年龄班的早操、律动、队列队形,并开展针对性的园本教研、全园评比、开放日观摩、运动会队列队形展示。
  考虑到跳箱、单杠等体操活动的专业性与安全性,我们邀请体育教师开展艺术体能活动,每学期16周次的内容,每周四全园幼儿分年龄班进行40~50min艺术体能活动,在活动中融入跳箱、悬垂、侧翻、滚翻等体操启蒙动作,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情况,鼓励幼儿挑战、尝试。
  3.身体素质活动
  以七大身体素质发展为切入点,以游戏为活动载体,有计划地开展每周1~2次的集体教学活动,形成基本活动模式流程。如大班《跳绳俱乐部》活动,第1环节,开展多种绳类热身游戏;第2环节,幼儿自主探索绳子的多种跳跃玩法,同伴互相学习、模仿跳绳的基础动作;第3环节,通过瑜伽压路机游戏,充分放松身体。此外,将身体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幼儿一日的各项运动活动中,引导教师从动作发展角度设计活动目标,将幼儿身体素质发展放在第一位。
  4.运动游戏
  运动游戏是融运动、游戏和教育指导于一体的健康领域活动。活动中有任务、情节、规则等具体要求。我们形成了民间体育游戏、萌趣运动游戏、循环体能游戏等游戏集。同时,还根据各类节庆开展运动游园活动。如春日游园活动中,设计了滚铁环、投壶、射箭、斗鸡、转陀螺、蹴鞠等多个游戏场,幼儿以游园赢春日礼的形式,参与多种游戏。
  5.特色运动
  开发了园本特色运动活动,包含亲子运动、社团活动。其中,亲子运动通过专家讲座、家长工作坊等形式,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运动认知。活动涉及亲子远足、线上运动游戏、21天运动习惯打卡、亲子运动会、运动小舞台等。社团活动提供了菜单式的不同运动体验选择,包含了艺术体能、花样篮球、竞技叠杯、跆拳道等。社团由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运动教练担任教师,采用混龄、混班形式,每学期开展16周次活动。
  以上五大课程内容,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展开,设置了阳光晨练、早操律动、户外游戏、午后锻炼、室内运动、集体教学、拓展选修、亲子运动等丰富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保障幼儿有充足的运动时间和灵活多变的运动机会,丰富幼儿的运动体验,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   (二)运动生活整合活动
  关注生活中的运动安全与运动习惯教育,在生活活动中开展专项运动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了解运动常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1.运动安全教育
  (1)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其树立规则意识。如在生活中,引导幼儿洗手、取餐时按顺序排队,将排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运动中。(2)了解不同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方法,将动作要求与生活自护方法结合。如知道立定跳远屈膝落地缓冲动作能保护膝盖,为避免受伤,可把缓冲动作运用到日常跳跃动作中。(3)明确运动着装要求,自主完成运动前检查。设置镜前检查环节,让幼儿检查自己是否穿着合适的鞋子、衣物、摘掉配饰,对于特定运动项目是否带好护具。(4)知道场地、器械等安全隐患,有自我保护意识。在运动前,带幼儿巡回了解场地,在成人的指导下,使用攀爬架、鞍马等器材。(5)掌握简单的运动损伤处理方法。如开展《擦伤了怎么办》专题活动,通过集体教学,让幼儿了解清洁伤口、消毒、止血、包扎、定期更换纱布等内容。
  2.运动常识教育
  开展集体教学、爸爸团客座教师、社会实践、参观小学等多种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了解运动的分类,尝试拳击、马术、击剑、冰球等体验课程;認识多种运动器材,能选择适合自己高度、难度的器材;知道不同运动的规则,并组织观看运动赛事,感受体育竞技中的合作、顽强、进取精神。
  3.运动习惯养成
  (1)每日坚持运动。开展线上线下生活打卡,保障每名幼儿的日常运动时间。鼓励幼儿节假日坚持参与亲子运动,如远足、迷你马拉松等。将运动活动纳入生活过渡环节,增加餐后散步、午后运动、离园运动时段。合理规划室内外运动场地,设置行走、奔跑、爬行、抛接、骑行、驾驶、跳跃、创意运动等区域。(2)运动前后热身放松。设计有针对性的创意热身、放松活动,融入舞蹈、瑜伽、搏击等,避免流于形式。同时,通过医学视频、小讲座等生活活动,引导幼儿了解身体骨骼、肌肉构成,知道热身的必要性。(3)科学规划运动量、运动时间。在活动中观察幼儿的生理、心理负荷,建立幼儿运动体能基本情况手册。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调整运动密度、强度、难度、质量。
  综上,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运动安全与运动习惯教育培养是有必要的。
  在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幼儿园体育课程不可获缺[4]。幼儿园整合式体育课程的建构是我园基于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精神的初步实践,通过专项课题研究尝试形成全面、系统的课程建设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园整合式运动生活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201035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2]于素梅.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功能定位[J].中国学校体育,2020,3(1):22-23.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4]谷长伟,周爽.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视角下幼儿园体育课程的内容建构[J].中国学校体育,2020,3(1):26-28.
其他文献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灵敏素质练习方法渗透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在提高体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学生相互协作,敢于尝试,吃苦耐劳的品质。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灵敏素质是运动技能、神经反应和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提高学生的灵敏素质,可以使学生在球类、田径等运动项目中有更好的表现
家庭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有效延伸,不仅是促进学生课堂练习方法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学练能力的重要途径,还能丰富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培养终生体育意识。2020年伊始,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居家学习生活,更加凸显出家庭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是借助上下肢和腰腹力量全身协调用力把实心球投掷尽可能远的技术动作,对青少年身体多个肌肉群的力量素质提高及形体塑造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该项目
体操垫是体育教学或体育训练中常用的器材之一,常规的用法一是利用其海绵的缓冲作用保护学生,防止其受伤;二是将其折叠成“∧”形,做跳跃练习的障碍物等来使用。笔者在一次前滚翻教学中,给小学生讲解动作要领时随手将动作图解画在了垫子上,学生很快理解了动作方法,练习效果很好。  室外体育课一般没有随手可用的黑板,将体操垫作为“小黑板”来使用,把教学挂图移植到体操垫子上,或将教案中的动作要领在垫子上展现出来,这
译/愈克富  一天早晨,生活在北极的一只白熊,在空气中嗅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香味,于是,他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大母熊:“好像是来了什么探险队吧?”  在外面玩耍的小熊们,一下子就发现了香味的来源。这是一株小紫罗兰,正冷得发抖呢。但它仍顽强地不断发出香味,因为它懂得,这是它的责任。  “妈妈,爸爸,快来看。”小熊们叫了起来。  “我早说过有什么东西嘛,”白熊把这株紫罗兰指给全家看,“依我看,这不是一条鱼。
王雪老师基于自身的执教风格特点,利用视频、小组合作及展示等方式创设情境,呈现给我们新颖翔实的一课,给笔者带来了不少启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达成情况是决定一堂课效果好坏的根本性条件之一。本课在目标设置上,符合对学情的分析。目标的设定由“了解”到“掌握”再到“增强”,要求明确;“运用基本方法预防意外伤害”“例举应对危急情况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模拟练习伤害事故的紧急处理”3个步骤层层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学练进行反馈,学生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根据控制论和信息论原理,积极地反馈行为对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教师课堂反馈行为也被认为是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能直接控制的反馈一般就是追加反馈,学生利用追加反馈所提供的信息,理解技术动作、纠正错误动作,最终形成运动技能。因此,追加反馈对于促进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具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强调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习得运动技能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但是,当前在大多数小学,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手段陈旧,且忽略学生间的
2020年12月底,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并出台《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以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方案。未来的体育课上,将会有46个项目供中小学生选学,网球是其中之一。  《行动方案》和《措施》的颁布,将
《从“弊”到“利”的华丽转身》一文,重点描述了魏玉柱老师采用制作简易器材、测算器材数量、规划布置时间的教学方法,解决了学生学练技能与体育器材布置之间的矛盾。学习中,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慢慢映入笔者眼帘。  教学中,诸如跳箱摆放、单杠数量等场地器材的问题,笔者自己也常常存在一些困惑。魏老师通过反复的思考实践,制作仿真、便携的简易球门,解决了实需器材大、重、少的问题;观察学生学练状态,合理设计器材数量,
马老师的教学案例虽立意“草根”,但主旨却别出心裁,切入点虽小,但折射出了很多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且恰到好处地把控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巧用一线课堂中生成性资源并加以放大其育人强技功效,犹如心灵鸡汤,让课堂教学瞬间华丽转身。  一、睿智有道  1.视角敏锐,凸显主题。党和国家的有关要求与规定是指引我们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对此仅有8年工作经历的马老师彰显出极其敏锐的理念与政策视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