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学生物理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理是靠两条腿走路的,一条腿是理论,一条腿是实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质疑的. “没有实验的一堂课是不可想象的.”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实验,目的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随着师生对实验的重视,实验室的改造以及实验技能测试的开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从近年来初四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物理实验的表达能力较差. 每次测试,实验探究题往往是丢分最多的题目.对于自己亲身做过的实验,学生在回答有关问题时,却总是差强人意,有些时候是知识不会,但更多的时候是表达不准确或不会表达,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用词不当.如在探究惯性的实验时,有些学生说成“物体受到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不是力,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而应该说物体“由于惯性”.学生在这里的用词不当,实际是对于物理概念的不理解;二是层次不清、语不达意,表达缺乏逻辑性.如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探究结论简单说成:“电流和电压成正比,电流和电阻成反比”,而没有用控制变量法叙述;三是表达不全或以偏概全,答非所问等.如伏安法测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很多学生得出结论: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的导体都是这样的,应为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学生物理实验表达能力欠缺问题分析
现在在文科中教师经常强调表达能力,而在理科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会造成词不达意,不会用物理术语表达解释.究其原因,主要是:
(1)教师方面:一是教师语言不规范.由于农村物理教师师资缺乏,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有些物理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欠缺,经验不足,平时上课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太过随便,只在公开课或是评优课上才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反复训练学生,以便达到理想效果,学生耳濡目染,表达也不够严密准确;二是教师要求不到位.设计的问题缺乏实效性,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太少.对于平时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强调到位;三是学情了解不够.把学生估计太高,没有关注细节,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不够.
(2)学生方面:一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做题过程中,对于一些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稍有疑问就会空着不做,等着课堂上老师订正答案,学生不爱动脑,也不善动脑,长此以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二是对于有关实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走进实验室,学生就感到兴奋,对于实验操作,只是走马观花,看热闹,或者只是忙着动手实验操作,实验完毕没有真正的评估讨论,久而久之,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缺乏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物理实验的表达能力,并不是要求语言如何精美,多么妙笔生花,而是强调语言的表达准确、到位.如:探究物体的颜色时,问:绿色植物喜欢什么颜色的光?生答:除绿色以外的.实际学生明白有关知识,但表达不严谨,应该是“除绿光以外的光”.
3“123”复习法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可见,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课和外语课的任务,在物理教学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初四毕业班的关键时期,我提出了“123”实验复习法.
3.1“说”
实验课上让学生说实验目的,说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互相纠正,互相帮助,回忆起有关的知识.习题课上让学生说思路,说方法,在交流讨论中说出疑惑,说出问题,共同解决.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叫人发现真理”. 实验教学中,老师不应过早给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交流分析,自己归纳得出结论.
3.2“做”
对于一些重要的实验,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等,让学生重新动手操作.
对于一部分效果不明显、可见度不够的实验,让学生小组交流,互相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地改进,重新设计,从而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总结出注意事项等.
对于一些类似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对比,抓住本质,找出不同.
3.3“点”
教师点思路、点关键、点知识点,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理解相关的知识.教师运用设疑引路、点拨深化的方法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理论知识,用准确的语言去阐明物理实验原理,在不断示范、纠错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表达时做到“准、简”二字.
4具体措施
4.1创设有效的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表达能力就必须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环境,创设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在课堂上,通过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多“说”,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老师适时引导、指导,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对有异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了思维顺序和表达顺序的排列方法,增强了表达的有序性、逻辑性和针对性.
4.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疲倦,教师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穿插使用,保持学生的兴奋性,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存在的疑问,准确表达学到的知识.
4.3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炼的语言可以节约学生很多时间.”教师用精湛的语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有效的问题,感染和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说.
“树立自信是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新的教学思想走进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有效的方法训练是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实验课也并非只做不说,而应该是说做结合,让学生做实验课的主人.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既有益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力,也有助于物理实验目标的落实.作为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惊喜.
物理是靠两条腿走路的,一条腿是理论,一条腿是实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质疑的. “没有实验的一堂课是不可想象的.”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实验,目的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随着师生对实验的重视,实验室的改造以及实验技能测试的开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从近年来初四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物理实验的表达能力较差. 每次测试,实验探究题往往是丢分最多的题目.对于自己亲身做过的实验,学生在回答有关问题时,却总是差强人意,有些时候是知识不会,但更多的时候是表达不准确或不会表达,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用词不当.如在探究惯性的实验时,有些学生说成“物体受到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不是力,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而应该说物体“由于惯性”.学生在这里的用词不当,实际是对于物理概念的不理解;二是层次不清、语不达意,表达缺乏逻辑性.如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探究结论简单说成:“电流和电压成正比,电流和电阻成反比”,而没有用控制变量法叙述;三是表达不全或以偏概全,答非所问等.如伏安法测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很多学生得出结论: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的导体都是这样的,应为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学生物理实验表达能力欠缺问题分析
现在在文科中教师经常强调表达能力,而在理科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会造成词不达意,不会用物理术语表达解释.究其原因,主要是:
(1)教师方面:一是教师语言不规范.由于农村物理教师师资缺乏,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有些物理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欠缺,经验不足,平时上课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太过随便,只在公开课或是评优课上才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反复训练学生,以便达到理想效果,学生耳濡目染,表达也不够严密准确;二是教师要求不到位.设计的问题缺乏实效性,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太少.对于平时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强调到位;三是学情了解不够.把学生估计太高,没有关注细节,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不够.
(2)学生方面:一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做题过程中,对于一些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稍有疑问就会空着不做,等着课堂上老师订正答案,学生不爱动脑,也不善动脑,长此以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二是对于有关实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走进实验室,学生就感到兴奋,对于实验操作,只是走马观花,看热闹,或者只是忙着动手实验操作,实验完毕没有真正的评估讨论,久而久之,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缺乏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物理实验的表达能力,并不是要求语言如何精美,多么妙笔生花,而是强调语言的表达准确、到位.如:探究物体的颜色时,问:绿色植物喜欢什么颜色的光?生答:除绿色以外的.实际学生明白有关知识,但表达不严谨,应该是“除绿光以外的光”.
3“123”复习法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可见,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课和外语课的任务,在物理教学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初四毕业班的关键时期,我提出了“123”实验复习法.
3.1“说”
实验课上让学生说实验目的,说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互相纠正,互相帮助,回忆起有关的知识.习题课上让学生说思路,说方法,在交流讨论中说出疑惑,说出问题,共同解决.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叫人发现真理”. 实验教学中,老师不应过早给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交流分析,自己归纳得出结论.
3.2“做”
对于一些重要的实验,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等,让学生重新动手操作.
对于一部分效果不明显、可见度不够的实验,让学生小组交流,互相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地改进,重新设计,从而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总结出注意事项等.
对于一些类似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对比,抓住本质,找出不同.
3.3“点”
教师点思路、点关键、点知识点,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理解相关的知识.教师运用设疑引路、点拨深化的方法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理论知识,用准确的语言去阐明物理实验原理,在不断示范、纠错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表达时做到“准、简”二字.
4具体措施
4.1创设有效的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表达能力就必须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环境,创设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在课堂上,通过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多“说”,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老师适时引导、指导,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对有异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了思维顺序和表达顺序的排列方法,增强了表达的有序性、逻辑性和针对性.
4.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疲倦,教师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穿插使用,保持学生的兴奋性,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存在的疑问,准确表达学到的知识.
4.3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炼的语言可以节约学生很多时间.”教师用精湛的语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有效的问题,感染和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说.
“树立自信是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新的教学思想走进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有效的方法训练是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实验课也并非只做不说,而应该是说做结合,让学生做实验课的主人.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既有益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力,也有助于物理实验目标的落实.作为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