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中心”的概念新授课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l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在学习和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知识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道题: 如图1所示,在半径R=20 cm,质量M=168 kg的均匀铜球中,挖出一球形空穴,空穴的半径为R/2,并且跟铜球相切,在铜球外有一质量为m=1 kg,体积可忽略不计的小球,[TP11GW124.TIF,Y#]这个小球位于连接铜球球心跟空穴中心的直线上,并且在空穴的一边,两球心间距d=2 m.试求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解法1 割补法  本
“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所说:“在以往1500多年里,人类心智所面对和克服的所有智力困难中,我觉得最令人惊奇、影响范围最大的就是运动和力的问题”.笔者做过一些测试,请8位文科教师就“运动和力的关系”发表看法,他们几乎都用生活中的经验支持“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这个观点.笔者的学生,那些后来学习文科的学生大部分也是支持这
我从事多年中职英语教学,发现很多中职学生对倍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表示方法弄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只有教师在教学当中,抓住其本质,一切与之有关的问题便会迎刃而
平抛运动是一种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根据这两种分运动形式,我们一般可以解决常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抓住平抛运动的特点,巧画辅助线进行研究,往往可以快速直观解决那些看似比较难的平抛运动问题.  下面试举几例,谈谈如何把握平抛运动特点,巧画辅助线解决平抛运动问题.  1 巧画辅助线构建长度与角度联系,直观确定角度间关系  例1 如图1所示,一物体自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三节《大气压强》“想想做做”,要求利用吸盘粗略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原理:p=F/S.教材中的实验设计与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差距,本实验所用器材和实验操作并不复杂.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按照教材设计进行实验后,发现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完成,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笔者对本实验尝试着做了一些方案上的改进.  1教材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  实验过程中笔者
高中物理电学练习中,有时所要求的物理量难以直接利用欧姆定律直接计算出来,也难以看出某一物理量的变化会导致什么结果.如果我们能够将物理量进行转换计算,或将物理问题进行转换处理,往往可以峰回路转,突破电学难点.下面通过实例,谈谈如何巧妙转换,突破电学难点问题.  1 将某一电阻两端电压计算转换为另外两个电阻两端电压之差来计算  例1 如图1所示,已知R1=3 kΩ,R2=2 kΩ,R3=1 kΩ,I=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R.Tyler)所创立的“泰勒模式”提出,课堂应当包含这几个要素:(1)通过这节课应该达到哪些教学目标?即确定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或生活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即选择经验;(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即组织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即教学评价.  泰勒认为评价应特别强调学生的不断成长及学习过程.笔者以《摩擦力》教学为例(考虑到本
纵观各省市高考题,我们不难看出天体相关问题是近年高考的热点问题.通过日常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解决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问题时,学生经常因不清楚各个公式中半径的确切含义,而无法得出最终的结论.因此明确掌握常见公式中半径的内涵,成为解决天体相关问题的关键.  下面举例说明常见公式中半径的内涵.  1 在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中  2 在向心力公式中2r,r为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轨道的半径;黄金代换式GM=gR2
《物理课程标准》指明,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无需每节课均探究,一节探究课也无需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高效地提高探究能力
万有引力与航天部分是每年高考全国卷以及各省自主命题中必考的考点,该部分知识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偶尔也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由于本章内容比较抽象,公式、变式多,要求学生计算、空间想象等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很多学生对这一章内容的学习比较吃力.但是如果基础知识过硬,再掌握一些必要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此考点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我在教学以及做题[TP11GW164.TIF,Y#]过程中发现“动态三角形”法在解决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