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多样化评价促进共同成长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7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R.Tyler)所创立的“泰勒模式”提出,课堂应当包含这几个要素:(1)通过这节课应该达到哪些教学目标?即确定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或生活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即选择经验;(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即组织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即教学评价.
  泰勒认为评价应特别强调学生的不断成长及学习过程.笔者以《摩擦力》教学为例(考虑到本校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摩擦力》进行两课时教学,以下以第一课时教学为例),尝试通过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行多层次、多样化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理解的提升.
  1确定合理的目标
  对于教学和学生的评价都应当是围绕着目标展开的.倘若目标本身并不合理,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一切教学、评价工作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教育目标是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决定因素.选择目标、表述目标的过程是评价的一部分.评价要始终与教学整合在一起,评价并不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才出现的,评价始于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由此笔者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抓鳝鱼视频的观察概括出压力和粗糙程度对摩擦力有影响;
  (2)能设计实验分别研究压力和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
  (3)通过研究接触面积对摩擦力的影响时能够对前两个实验进行反思,从而提升对控制变量法使用的认识.
  2创设评价的情境
  认知领域的目标有6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在实践中应用较为成功的一般是前3个层次的目标,而更高层次的目标似乎仍旧很难加以评价.也许这只能说明教育者有必要更深入地研究较高层次目标的评价问题以及创设评价情境.评价的情境是指“能够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我们必须创设和捕捉的不仅是允许表现这种行为的情境,而且是能鼓励或唤起这种行为的情境.
  2.1知识、理解、应用层次的评价情境
  案例1
  师:老师去菜市场买菜时,捕捉到了这样一个片段,不知道同学们发现过没有?
  播放视频:人抓泥鳅时候,泥鳅从人手中溜走,很难抓住.第二次尝试,用力握住泥鳅,被抓住了.第三次尝试,带上手套时候就很容易抓住泥鳅了.
  师:同学们观看了捉黄鳝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想吗?(开放式提问,发散学生思维)
  学生们由此引发了各种感想,例如摩擦太小了、摩擦大了就捉住了、用点力摩擦就大了、带手套摩擦就大了、摩擦是有用的等等.通过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某些情景和摩擦是有关的,知道摩擦是有用的,并知道了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个物理名词.从而实现了第一个知识层次的目标.
  案例2请同学们做各种尝试,体验当你的手在桌子上滑动时手心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提供给的器材有手套,棉布等.
  虽然生活中处处存在摩擦,但其实同学们是缺乏感性认识的,通过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同学不仅体验到摩擦还能亲身感受到摩擦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系.与之前的抓黄鳝是一个呼应,在理解上更深一层.
  2.2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评价情境
  在探究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时,我们应当注重的是过程与方法,应尽量鼓励学生设计各种方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能鼓励或唤起学生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各种行为.
  案例3提供给学生的器材:(1)各种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正方体;(2)各种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大长方体;(3)各种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小长方体;(4)各种表面粗糙程度不相同的大长方体方体.
  学生方案1:分别选用木块2和3进行实验.
  学生方案2:先选用木块1,然后在木块1旁边在拼接一个木块1.
  在课堂中有这样的情景出现正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良好契机,应当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不断成长和学习.学生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发现在上述两种实验方案中虽然改变了接触面积,但同时也改变了压力.此时老师可让同学回顾设计之前两个实验时,由于接触面积对摩擦力的影响还未探究,是否控制了这个变量,从而对控制变量法即单要素研究法的使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3进行多样化评价
  泰勒主张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任何一种关于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都可算评价方法.如提问、对话、笔试、观察、访问、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实际作品等等.在本堂课中笔者主要采用了提问、对话、观察、学生自评量表等评价方式的尝试.
  3.1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和学生参与度
  案例4在摩擦力这一节内容中,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是一个难点,可否设计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老师提出一个大问题:要在生活中合理利用摩擦力,我们必须知道它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那么如何对滑动摩擦力进行科学的测量呢?当老师提出这一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一定还没什么想法.那么接下来,老师设计一个平台,通过有层次的提问使学生自己找到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第一个小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木块,我们将它做为研究对象,同学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使它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通过这一问同学们既巩固了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又明确了要测量一个量,必须有一个研究对象.此时大部分学生都只想到用手去拉或是推木块.老师接着问:有没有同学有其它方法?有些同学就想到了用测力计去拉木块.此时老师追问:你用测力计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吗?通过这一问让所有同学都有了测量的意识.最后一问:我们已经能够测量出拉力的大小,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测量拉力的大小来间接地测量出滑动摩擦力呢?此时再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信息提示.(苏教版课程设置二力平衡在摩擦力之后,在摩擦力一节中提示当用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有层次性的提问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改进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应注意到一个问题可由多个同学回答,切勿当一个同学的回答和你预设相同时就戛然而止,不同的同学不同的角度,暴露学生的问题,这不仅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更是老师教学的提示过程.
  3.2采用学生自我评价量表
  教师可以设计“摩擦力”教学学生评价量表.课堂上需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在“能达成预设标准”和“不能达成预设标准”栏目中画“√”;若确定为不能达成,尽可能写明原因.这一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时评价,自我监控学习过程,改变学习方法,实现自主的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负责的态度;同时教师课后可从学生不能达成学习目标的原因中寻找更好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结构.
  4结论
  评价应与教学同步,起着校正教与学的作用、起着使教与学向目标的方向发展的作用.评价要始终与教学整合在一起来,并不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才出现的终结性评价.进入新的课程实施阶段时,就可以对教与学的方法、结构,进行改进,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评价的真正价值.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教学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心强、认知能力有限的特点,积极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终生学习和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对实验的不断探究、改进和实践,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的第二节“透
【案例介绍】  在“第五届江苏省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中,本课荣获初中组一等奖.教学中笔者尝试以生活现象为基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不错的效果.尽管授课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尽管时间过去一年多,但灵动的课堂一直令人难以忘怀.  【案例描述】  片段一引入新课  师:(手拿千纸鹤)老师带来了一只千纸鹤,这可是一只非常神奇的千纸鹤.请注意观察.  演示实验:将涂有酚酞试液的千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更是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培养探究能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科学方法的作用不容小觑.合理地运用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走出暂时的困境,一步步接近事实,也有助于他们不断完善如何探究的方法体系.唯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科学方法时,才有可能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科学方法成为学生思考问题时的习惯手段,成为一种浸透身心的原理,是每
由于产生原理不同,电磁感应问题中涉及到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两种计算.所谓动生电动势是指磁场不随时间变化,导体局部或者整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其中的自由电荷受洛伦磁力而
在学习和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知识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道题: 如图1所示,在半径R=20 cm,质量M=168 kg的均匀铜球中,挖出一球形空穴,空穴的半径为R/2,并且跟铜球相切,在铜球外有一质量为m=1 kg,体积可忽略不计的小球,[TP11GW124.TIF,Y#]这个小球位于连接铜球球心跟空穴中心的直线上,并且在空穴的一边,两球心间距d=2 m.试求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解法1 割补法  本
“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所说:“在以往1500多年里,人类心智所面对和克服的所有智力困难中,我觉得最令人惊奇、影响范围最大的就是运动和力的问题”.笔者做过一些测试,请8位文科教师就“运动和力的关系”发表看法,他们几乎都用生活中的经验支持“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这个观点.笔者的学生,那些后来学习文科的学生大部分也是支持这
我从事多年中职英语教学,发现很多中职学生对倍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表示方法弄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只有教师在教学当中,抓住其本质,一切与之有关的问题便会迎刃而
平抛运动是一种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根据这两种分运动形式,我们一般可以解决常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抓住平抛运动的特点,巧画辅助线进行研究,往往可以快速直观解决那些看似比较难的平抛运动问题.  下面试举几例,谈谈如何把握平抛运动特点,巧画辅助线解决平抛运动问题.  1 巧画辅助线构建长度与角度联系,直观确定角度间关系  例1 如图1所示,一物体自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三节《大气压强》“想想做做”,要求利用吸盘粗略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原理:p=F/S.教材中的实验设计与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差距,本实验所用器材和实验操作并不复杂.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按照教材设计进行实验后,发现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完成,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笔者对本实验尝试着做了一些方案上的改进.  1教材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  实验过程中笔者
高中物理电学练习中,有时所要求的物理量难以直接利用欧姆定律直接计算出来,也难以看出某一物理量的变化会导致什么结果.如果我们能够将物理量进行转换计算,或将物理问题进行转换处理,往往可以峰回路转,突破电学难点.下面通过实例,谈谈如何巧妙转换,突破电学难点问题.  1 将某一电阻两端电压计算转换为另外两个电阻两端电压之差来计算  例1 如图1所示,已知R1=3 kΩ,R2=2 kΩ,R3=1 kΩ,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