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具有一定的特征.并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本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从1993年9月开始使用至今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1.在民族类别上,汉族人是少数民族人的25.2倍,显示了以汉族人为中心的特点。2.在形象倾向上,人物的形象倾向反映了教学大纲中的一些要求.但对现代人的形象和时代发展所需的一些精神品质反映不够。3.在身份/职业上,人物的身份/职业主要集中于政治家、军人、文学家等少数几种,对普通平凡的身份/职业描写不多。4.在国别上,中国人物的数挝是外国人物数量的5.5倍,对外国人的形象描写未能较好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人物;心理学 ;小学语文
语文教科书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功能,能够帮助个体社会化,尤其在思想性功能方面,能够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有所益处,还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社会角色,很好地规制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向。由此可见,教科书中的人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体现着教科书的思想性因素,对学生的社会化起着直接有效的作用。因此在编制教科书的过程中,社会的主流
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还有思想道德都渗透于教科书人物的思想品德,性格、道德、观念等方面,构成了学生的正式参照群体,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对学生社会化起到规范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资料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笔者选用了2006 年至今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统计教材的课文中所出现的所有人物,既包括写人的文章,也包括写景但是人物自身比较明显的文章。在统计的指标上,选取了人物的民族、
人物的身份职业、人物的国籍以及人物的形象价值、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其中人物的民族包括汉族,少数名族以及其他无法辨认的民族;人物的职业指课文中描写的人物身份及职业;人物的形象价值指文中体现的人物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个人能力等方面的描写;人物的国别是按照文中的叙述来区分他们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指的是教材课文中所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人物还是历史中的人物还是童话等虚拟故事中存在人物。
二、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的心理学研究分析结果
1.形象倾向
指的是人物的思想品德、人格、能力、气质等方面反映人物形象的特征。人物的形象倾向特征是指人物在品德、人格、能力和气质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人物形象倾向的类别很多。诸如助人、关心别人、友好、认真、勤奋、坚强等词汇涉及的人物形象特征都在研究范围内。
2.民族类别
指的是通过课文文字或图画等其他途径所反映出中国国籍的人物,有四种类别:汉族、少数民族、综合类(既有汉族又有少数民族)、无(无法辨认出民族类别的)。人物的民族特征是指教科书中不同民族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3.身份职业
分为普通人和名人。普通人的身份职业指课文中描写的一般身份职业,而名人则以其现有社会标定的优势身份职业统计。
4.分析结果
在民族类别上,汉族人在数量上大大多于少数民族,反映了汉族在全民族中处于绝对主要的地位。即使在社会主义积极鼓励倡导民族平等团结的主题下,语文教科书对少数民族依然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学生正确认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无益处的,不利于各民族团结。在身份职业方面,频繁出现的都是诸如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等,高社会地位的身份职业。而对于普通平凡的身份职业描述
很少。而对于诸如现代社会十分推崇看好的企业家等身份职业在课文中却从未被提及。在形象倾向上,人物形象倾向响应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让学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号召,让学生去了解革命领袖,感受革命热情,让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品格去热爱社会主义。但在实际调查中显示提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课文为零,对市场竞争、全球合作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所需要的创新、协作、团队建设等优良的精神品质关注度不高,对于法制和环保类的人物取向或者有关劳动尊严等价值观念在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上也没有恰当的反映。文化传统积淀到各式人物的定型认识中,并透过社会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然也涵盖了教科书的编写当中。学校的功能就是为了培养国家后代的栋梁之才,那么教科书的辅助功能就需要教科书的编写内容要适应时代发展,能为时代进步作出贡献。重视教科书中的人物选择,培养正面的儿童社会文化心理,努力回避人物特征负面特征所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努力塑造积极正面乐观的当代儿童形象。
三、结论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在小学课文中男性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课文中描写男性明显多于对女性的描写。这反应出了在社会中男性承担的职业等仍然占有主要的地位。而这种男性女性在出现次数上的差异尤其表现在描写历史的文章中,这与历史上男女的分工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现代文中对女性的描写也多了起来,可以说明课文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另外,在教科书中,名人与普通人出现的次数已经相当,教科书已经从原来的以名人为主向普通过渡。但是现在教科书中依然有些不足,对普通人的描写着重在他们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方面,对于新兴的网络、律师等行业的描写关注不够,并不能深入的表现社会。在人物的价值取向方面,教科书采用了树立榜样的方法。选取了现实中的人物或者历史上的人物及虚拟的人物。这些榜样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个人认为,现实中的人物由于其可信性和可接触性,较虚拟的人物更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而在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方面,人物的品格多是高尚的,这是一种远大的目标,教科书对于身边的比如爱护环境等方面描写的不够。
结语:
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社会化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中的教科书及书中人物特征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内化价值观念、掌握社会规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学生形成个性及自我概念、学习和实践社会角色也起着感染、示范和暗示的作用。教科书中的人物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并塑造儿童成为某一社会角色。所以,应该重视教科书中的人物选择,努力避免人物特征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丹玛克 儿童读物中的男性和女性:交叉文化分析 1981(03)
[2]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1994
[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1995
[4]郑国民 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2000(10)
关键词:人物;心理学 ;小学语文
语文教科书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功能,能够帮助个体社会化,尤其在思想性功能方面,能够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有所益处,还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社会角色,很好地规制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向。由此可见,教科书中的人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体现着教科书的思想性因素,对学生的社会化起着直接有效的作用。因此在编制教科书的过程中,社会的主流
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还有思想道德都渗透于教科书人物的思想品德,性格、道德、观念等方面,构成了学生的正式参照群体,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对学生社会化起到规范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资料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笔者选用了2006 年至今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统计教材的课文中所出现的所有人物,既包括写人的文章,也包括写景但是人物自身比较明显的文章。在统计的指标上,选取了人物的民族、
人物的身份职业、人物的国籍以及人物的形象价值、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其中人物的民族包括汉族,少数名族以及其他无法辨认的民族;人物的职业指课文中描写的人物身份及职业;人物的形象价值指文中体现的人物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个人能力等方面的描写;人物的国别是按照文中的叙述来区分他们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指的是教材课文中所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人物还是历史中的人物还是童话等虚拟故事中存在人物。
二、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的心理学研究分析结果
1.形象倾向
指的是人物的思想品德、人格、能力、气质等方面反映人物形象的特征。人物的形象倾向特征是指人物在品德、人格、能力和气质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人物形象倾向的类别很多。诸如助人、关心别人、友好、认真、勤奋、坚强等词汇涉及的人物形象特征都在研究范围内。
2.民族类别
指的是通过课文文字或图画等其他途径所反映出中国国籍的人物,有四种类别:汉族、少数民族、综合类(既有汉族又有少数民族)、无(无法辨认出民族类别的)。人物的民族特征是指教科书中不同民族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3.身份职业
分为普通人和名人。普通人的身份职业指课文中描写的一般身份职业,而名人则以其现有社会标定的优势身份职业统计。
4.分析结果
在民族类别上,汉族人在数量上大大多于少数民族,反映了汉族在全民族中处于绝对主要的地位。即使在社会主义积极鼓励倡导民族平等团结的主题下,语文教科书对少数民族依然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学生正确认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无益处的,不利于各民族团结。在身份职业方面,频繁出现的都是诸如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等,高社会地位的身份职业。而对于普通平凡的身份职业描述
很少。而对于诸如现代社会十分推崇看好的企业家等身份职业在课文中却从未被提及。在形象倾向上,人物形象倾向响应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让学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号召,让学生去了解革命领袖,感受革命热情,让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品格去热爱社会主义。但在实际调查中显示提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课文为零,对市场竞争、全球合作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所需要的创新、协作、团队建设等优良的精神品质关注度不高,对于法制和环保类的人物取向或者有关劳动尊严等价值观念在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上也没有恰当的反映。文化传统积淀到各式人物的定型认识中,并透过社会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然也涵盖了教科书的编写当中。学校的功能就是为了培养国家后代的栋梁之才,那么教科书的辅助功能就需要教科书的编写内容要适应时代发展,能为时代进步作出贡献。重视教科书中的人物选择,培养正面的儿童社会文化心理,努力回避人物特征负面特征所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努力塑造积极正面乐观的当代儿童形象。
三、结论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在小学课文中男性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课文中描写男性明显多于对女性的描写。这反应出了在社会中男性承担的职业等仍然占有主要的地位。而这种男性女性在出现次数上的差异尤其表现在描写历史的文章中,这与历史上男女的分工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现代文中对女性的描写也多了起来,可以说明课文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另外,在教科书中,名人与普通人出现的次数已经相当,教科书已经从原来的以名人为主向普通过渡。但是现在教科书中依然有些不足,对普通人的描写着重在他们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方面,对于新兴的网络、律师等行业的描写关注不够,并不能深入的表现社会。在人物的价值取向方面,教科书采用了树立榜样的方法。选取了现实中的人物或者历史上的人物及虚拟的人物。这些榜样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个人认为,现实中的人物由于其可信性和可接触性,较虚拟的人物更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而在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方面,人物的品格多是高尚的,这是一种远大的目标,教科书对于身边的比如爱护环境等方面描写的不够。
结语:
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社会化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中的教科书及书中人物特征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内化价值观念、掌握社会规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学生形成个性及自我概念、学习和实践社会角色也起着感染、示范和暗示的作用。教科书中的人物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并塑造儿童成为某一社会角色。所以,应该重视教科书中的人物选择,努力避免人物特征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丹玛克 儿童读物中的男性和女性:交叉文化分析 1981(03)
[2]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1994
[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1995
[4]郑国民 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