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2019年总目录

来源 :外国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hu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评价系统关注语言系统内评价资源的本体意义,应用于生态话语分析时,需要在生态视角下进行拓展和延伸。鉴于此,本文首先明确了比较适合各种生态话语分析的生态哲学观,即"多元和谐,交互共生",接着就评价系统内的态度系统增加了情感缘起、判断标准和鉴赏对象三个特征,就介入系统增加了介入取向、介入来源和介入内容三个特征,就级差系统增加了级差参考特征。这样,得以拓展和延伸后的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与生态哲学观形成合取关系,从而共同构成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系统。
形式、意义或功能对等的理想诉求在现实翻译中遇到了诸多难解的问题,皆因其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基础本身存在着缺陷。本文提出的"认知对等"指人类的认知图式在不同的语言里所共享的本体性特征。该概念牢牢把握语言的本质特征和认知的基本规律,在认识论上强调主观与客观、一般与个别、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因而具有理论上的自洽性和解释上的内在一致性。现实翻译中的不对等系由认知的主体性和同样具有主体性的文化因素所致,认知主体识解的参与导致概念化方式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对等。认知对等的价值在于阐明了本体论层次的认知对等是翻译行为
对《论语》中"仁"的翻译直接体现出英语世界对孔子及儒学创新性的认识和定位。海外译"仁"不辨"殊德"与"全德",源于或不识仁为儒学中心,或不审后世理学家言仁之辩。从19世纪到当代,海外译"仁"各有所重,它不仅是翻译,更是一种思想活动,映射出海外对儒家哲学思想自身以及与西方文化关系的认识变化,同时儒家思想在不断汇入世界资源,其历久弥新的根源在于它内在的可适应性。
作为翻译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翻译家是翻译活动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为跨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翻译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及人们对翻译认识的局限,翻译家的普遍存在状态往往是隐形的,翻译家研究亟待加强。据此,本文提出应重新认识翻译家的在场,并在这一基础上深刻把握翻译本质与翻译价值、积极评价翻译家的历史贡献、深入探索翻译家的精神世界、切实关注并依据第一手资料考察翻译过程等方面,就如何加强翻译家研究展开探讨。
本文从吴宓在《论今日创造之正法》一文中关于"摹仿""创造""翻译"三者关系的论述出发,结合吴宓其他有关文学、文字、文化的话语,对其核心翻译思想进行多维度的深入辨析。吴宓认为文学创造要从摹仿入手,翻译是摹仿之良法,而好的翻译与创造无异。吴宓这一强调摹仿的翻译观本身也融汇了中西方文论传统,虽然吴宓熟知西方文论,且深受新人文主义影响,其对"翻译""摹仿""创造"的认识同时也汲取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本传统,且与新文化运动中后期中国文坛的翻译论争息息相关。最后,基于对吴宓"翻译亦摹仿"观的
本研究利用电磁发音仪对元音的发音生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基于3D的发音生理模型进行了可视化的语音训练研究。本文汇报了两项实验的研究结果,其中实验1通过EMA分别记录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美国标准发音人和英国标准发音人在英语元音发音时的舌运动特征。并从发音生理的角度,对比了学习者和美、英本族语者的元音发音差异,并对影响可懂度的学习者的问题元音,如/■/、/I/、/■/等提供了纠正型的发音反馈意见。实验2对比了两组受试分别使用音频和可视化的3D发音模型进行国际音标学习的效果。两次测试结果均显示,使用3D发音模
工作记忆一直是口译研究及口译训练所关注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工作记忆和口译本身的复杂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本文对大学英语专业接受口译训练的学生及相应的对照组学生进行了纵向跟踪研究,同时探讨两个问题:口译训练能否增强工作记忆?工作记忆能否预测口译训练绩效?两组被试在实验前进行了严格的匹配,共测试了五项工作记忆(英语听力广度、数字广度、字母活动广度、空间广度、工作记忆更新能力)。前、后测试的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初级阶段的口译训练没有给口译组带来额外的工作记忆优势;2)训练前及训练后的二
朱熹尽管接受了程颐对孔子之"志"体现"圣人气象"的论断,但他提出的两个并不兼容的解释误导了后世12个今译和18种英译:它们或固执于"之"的"人我"所指,或止步于词语的语境化。如此,突出人事纠缠或物质授受,无视儒家"为己之学"的关键:人可"自反"的"心"。实则在儒家看来,"老者"作为传统象征,他们那里才有人的家园。故夫子之志的第一部分意为我们在他们那里才能心安,第二和三部分的"信"和"怀"亦指向"心"才可突出夫子"天下大同"的理想。因而,本文提出,遵循中庸之道
2019年11月2-3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第11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顺利召开并圆满结束。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传承与创新"。会议录用稿件30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连同旁听者参会,总人数达600余人。
2019年12月27日,"《外国语》2019语言研究高层论坛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全体会议"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成功举办。《外国语》主编、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束定芳教授致欢迎词,他对各位专家对《外国语》一直以来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与会专家们就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建设、认知语言学研究框架、《外国语》语言研究栏目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