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品析是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文本解读中的语言品析是对课文的词句、段落、篇章等进行分析,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语言品析在把握词语意蕴、感悟情感主旨、领会写作手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品析语言,从字里行间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有效激活了课堂。
  
  一、通过语言品析引领学生准确把握词语意蕴
  
  引领学生抓住文本揣摩语言,批文人情,这是当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的第一要务。“语言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是表达作者思想的物质载体。正确把握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语义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和前提。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准确运用,会让平淡的句子增色添彩,韵味无穷:动词能准确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如《春》“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为什么用“闹”字而不用“叫”字,因为“闹”不仅写出了蜜蜂繁忙的景象,还写出了嗡嗡的声响,更加形象生动。下面再来看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执教《天上的街市》课堂实录片段,看大家是怎样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
  生:这首诗的第2节,用两个“定然”。这是诗人的联想和想象,那为什么要用“定然”呢?
  师:对。我怎么没想到这个问题呢?把“定然”换成“可能”不好吗?好,请你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想,这里用“定然”,是坚信这个美丽的街市是存在的。
  师:哦,说的挺好。作者坚信这个美丽的街市是存在的。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啊。是种肯定的语气,对不对?如果说可能有美丽的街市,那就不可靠哩。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是不是?当然,前面用了个“我想”,说明是作者想象的。你看,这个同学也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很好,很有水平。
  洪镇涛老师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析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上面用的就是“换一换”的方法。大家之所以称为大家,就是因为能抓住一些关键的独特语、深义语,进行比较、咀嚼、想象,引领学生深入解读,关注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让他们在语境中把玩品味词句、畅所欲言,从而感受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表达情感的细腻微妙,使课堂意境含蓄幽远。
  
  二、通过语言品析感悟作品的情感主旨
  
  语言是感情的载体,在优秀的作品中,每句话都或显露或隐晦地包含作者的感情,赏析语言至关重要的就是发掘出语言中所包涵的情感美,并就情感思想作出个性化评价。如《岳阳楼记》中“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作者采用“霪雨”“阴风”“浊浪”等带有愁苦色彩的词语,渲染了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把迁客骚人登楼而悲的愁苦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由于认知和阅历的不同,不是每个文学形象都能引起学生共鸣,文本解读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通过作家的叙写来把握作品深层的意蕴。如许多学生在学习《孔乙己》时,由于时代差距,对人物思想的朽腐、遭遇的可悲可怜认知比较肤浅,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不相宜的笑声。此时,教师可以围绕付酒钱这一细节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们体会“排”字所表现的孔乙己假装斯文的酸腐思想,“摸”字反映的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精神彻底被摧毁后的悲惨状况。把握这一变化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可悲、可怜、可叹有极大帮助。
  
  三、通過语言品析感悟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作家在创作中为了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写作意图,总会调动各种表现手法。如衬托、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文本解读过程中理解作者所采用的艺术技巧有助于对作品加深理解,也可从中领悟到一点写作手法,达到以读促写的目标。如《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对此句品析就可从“衬托”角度人手,作者在这里用静态的细石和动态的游鱼来衬托江水的清澈。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让学生潜心文本解读,才是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是语言品析。在文本解读中通过对语言的感受,悟形象、悟主旨、悟技巧,这就是对学生掌握品析方法的培养过程。
其他文献
世事无常,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灿烂的年华终究抵挡不住人间的沧桑。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要在这时光的飞逝、世事的巨变中,让灿烂的年华留一些痕迹予斑斓的世界?  回望历史的长河,我看到了李白的痕迹,它告诉我:李白来过!我仿佛看见了他在生命的轨道中,被变化戏弄:知遇、被贬……他带着怀才不遇的苦闷,发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愤懑,并仰天长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他并未被朝
世所共知,李白,杜甫是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位诗人。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诗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研究他们的创作风格和其社会生活经历有助于我们了解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一、李白的创作风格和社会生活经历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被后人称为“诗仙”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浪漫神奇想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作法,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三维目标的落实当中,搞好“情感”引导教学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学要如何才能恰当地体现和落实“情感”因素呢?    一.在文本的
教学细节,就是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是教师无意中反映出来的的行为,有时,却会成为教学的闪光点,学生思维的开启点,教学难点的破解点,素质培养的落脚点。  教学细节如此重要,可因为它的细小,却经常被人忽视,给许多课堂带来不足与缺憾。下面摘录几个教学行为的片段:  片段一:面带愠色或面无表情地进入课堂  这样的教师进入教室,或是将教案、课本随意地丢在讲桌上,或是重重地砸在上面,这样的表
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情”与“美”,是对美文美篇的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把学生带入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空间,领略作品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达到大语文的教学目的。     一.领略作家情感,拓宽学生感性思维空间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作家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作品的
李朝威《柳毅传》中的钱塘君是一个刚肠激烈、嫉恶如仇、勇猛无畏的人神合一的形象。这一形象是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场艺术中逐步走向丰满,走向完整的。  作者的高明就在于一开始并没有让钱塘君正面出场,而是采用曲笔,通过洞庭龙君的口初步塑造出一个刚肠义骨,勇猛无畏的形象。当小龙女的婚姻悲剧传布全宫的时候,宫中皆恸哭。洞庭龙君谓左右曰:“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毅曰:“钱塘何人也?何故不使知?”洞庭
寒假的每一天,在我,时间似乎被浓缩了三分之一。因为早晨睁开眼睛跟这个世界说“你好”的时间,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启齿。看起来,我平常的失眠纯属工作效应。本质上,我该是条挺爱睡觉的小懒蛇呢!  似乎约定好了似的,老天在寒假开始的那天起就摆起了臭脸,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嫉妒。天阴冷着,小雨滴答滴答,偶尔打了伞,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街,感受年关将近时节日的气氛在街头慢慢浓郁的气息。偶尔会没心没肺地看看来来往往形形
读过鲁迅小说《故乡》的人,我想是很难忘记中年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闰土这个艺术形象获得成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成功的场面描写,功不可没。  “场面”这个词是从戏剧中借用来的。一个场面,就是一个空间内,景物不变的一段时间里人物活动的情况。场面描写,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具体描写。它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写人物相互间的关系,是以人物为中心
快乐乃生命之本。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读书、作文是多数学生苦恼之事,如何让学生们勤于读书、乐于作文,一直是教师们广为探讨的问题。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太阳底下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对作家们而言,创作素材的获取渠道多样化了,同时也存在写作的深广度难以取得突破的事实,多年的经验写作容易走到一个瓶颈期。但在范小青身上,你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她的文字明白如话,夹杂着许多“闲笔”,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在读一篇散文,但妙处就在于她总能用一件生活中极其常见的东西,比如账本、月饼、蜜蜂、名片等等,牵引出整个故事的进程,让读者隐约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