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君出场艺术及形象分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fanyuanh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朝威《柳毅传》中的钱塘君是一个刚肠激烈、嫉恶如仇、勇猛无畏的人神合一的形象。这一形象是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场艺术中逐步走向丰满,走向完整的。
  作者的高明就在于一开始并没有让钱塘君正面出场,而是采用曲笔,通过洞庭龙君的口初步塑造出一个刚肠义骨,勇猛无畏的形象。当小龙女的婚姻悲剧传布全宫的时候,宫中皆恸哭。洞庭龙君谓左右曰:“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毅曰:“钱塘何人也?何故不使知?”洞庭君告曰:“以其勇过人耳。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宽其同气之罪。然犹縻系于此,故钱塘之人日日侯焉。”不仅如此,作者在读者心中初步塑造起钱塘君形象的同时,也留给读者诸多疑问,埋下诸多伏笔。(1)钱塘君有何能耐敢和天帝作对。(2)钱塘君将会怎样惩罚泾川次子。(3)上帝宽厚仁爱,慈悲和善,该如何对待钱塘君。(4)钱塘人能等到他们的钱塘长吗?这些内容都在钱塘君形象塑造的过程中逐一交代。
  接下来作者不失时机,让钱塘君以龙的形象闪亮登场。文中写道:“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乃擘青天而飞去。”这一段描写既是上面“以其勇过人”的补充交代,也是龙君形象的正面刻画。“擘青天而飞去”也为读者留下悬念。作者在钱塘君形象的塑造上可以说是处处设疑,层层伏笔。
  聪明的读者自然能够想到钱塘君“擘青天而飞去”之后,该谁登场了。文中写道:“俄而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幢节玲珑,箫韶以随。红妆千万,笑语熙熙。后有一人,自然蛾眉,明珰满身,绡觳参差。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小龙女怎么出现了,不言而喻,是钱塘君搭救成功的。至此前文中钱塘君“擘青天而飞去”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龙女已经回到了宫中,钱塘君还有再出场的必要吗?有。钱塘君是人神合一的形象。前面我们看到的只是神,还不曾目睹钱塘君人的一面,只有让他以人的姿态再次登场,才能使钱塘君的形象更加全面丰满。
  洞庭龙君与小龙女互诉衷肠之后,复出与柳毅饮食。文中写道“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君谓毅曰:此钱塘也。”这一情节可以说是面动成体了,钱塘君的形象也逐步丰满逼真了。在形貌姿态上已经不再是神而是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在品质性情上,谦逊和善,知恩图报:“女侄不幸,为玩童所辱。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不然者,是为泾陵之土矣。飨德怀恩,词不悉心。”又知错能改,诚恳自责:“然而刚肠激发,不遑辞侯,惊扰宫中,复忤宾客。愧惕惭惧,不知所失。”又嫉恶如仇:“无情郎安在?”“食之矣。”又粗暴鲁莽,盛怒之下,乱杀一气,无所顾及。“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在智慧勇毅上:“向者辰发灵虚,巳至泾阳,午战与彼,未还于此。中间驰之九天,以告上帝。”
  千呼万唤始出来。钱塘君的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作者塑造这样一个敢于犯上作乱,以处罚恶类为己任的神灵,暗示当时社会清官少有,侠客难求,受封建势力压迫和奴役的人们虽不甘受屈辱却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寄幻想于神通广大的神祗的解救。钱塘君的侠义行为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反抗的美好愿望。作者甚至也认为钱塘君铲除罪恶旧世界的暴烈行为是符合人性的,也是符合天意的。“钱塘之人日日侯焉”,“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前所谴责,因而获免”,就是最好的说明。
  
  高培存,教师,现居甘肃民勤。
其他文献
读完《晚风轻拂落霞湖》后,我对作家叶弥陡生一股敬佩之情。是的,这是一位有现世关怀、有悲悯之心、有情感热度的作家。她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一个人在“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E·M·福斯特)中的尴尬处境,使我们禁不住转过身来,对周遭的人事以内省的目光投去深深一瞥。  “落霞湖”因一个美丽而浪漫的传说而得名,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人性的显露,这里开始四处流溢着一股情色及市侩气息。作品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写的是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7版第484页)将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王维的五言叙事律诗《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室,归雁入胡天”解释为“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无独有偶《新课程·同步导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4版第168页)有一条选择题的说法竟然与之同出一辙。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乐园。教师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携手漫游语文天地,品味语文作品的内涵,给学生语言文字的魅力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学中乐,乐中学”的语文课堂需要我们用爱心和智慧去构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生活中、课堂环境中,从小处、平常处着眼,从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基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教育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课堂教学的变革。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去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
世事无常,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灿烂的年华终究抵挡不住人间的沧桑。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要在这时光的飞逝、世事的巨变中,让灿烂的年华留一些痕迹予斑斓的世界?  回望历史的长河,我看到了李白的痕迹,它告诉我:李白来过!我仿佛看见了他在生命的轨道中,被变化戏弄:知遇、被贬……他带着怀才不遇的苦闷,发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愤懑,并仰天长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他并未被朝
世所共知,李白,杜甫是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位诗人。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诗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研究他们的创作风格和其社会生活经历有助于我们了解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一、李白的创作风格和社会生活经历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被后人称为“诗仙”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浪漫神奇想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作法,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三维目标的落实当中,搞好“情感”引导教学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学要如何才能恰当地体现和落实“情感”因素呢?    一.在文本的
教学细节,就是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是教师无意中反映出来的的行为,有时,却会成为教学的闪光点,学生思维的开启点,教学难点的破解点,素质培养的落脚点。  教学细节如此重要,可因为它的细小,却经常被人忽视,给许多课堂带来不足与缺憾。下面摘录几个教学行为的片段:  片段一:面带愠色或面无表情地进入课堂  这样的教师进入教室,或是将教案、课本随意地丢在讲桌上,或是重重地砸在上面,这样的表
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情”与“美”,是对美文美篇的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把学生带入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空间,领略作品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达到大语文的教学目的。     一.领略作家情感,拓宽学生感性思维空间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作家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