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davi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作法,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三维目标的落实当中,搞好“情感”引导教学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学要如何才能恰当地体现和落实“情感”因素呢?
  
  一.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里解读“情感”
  
  读过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诗句激励学生在人生的征途上要有宏伟的报负,要立下远大的志向。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明白了人无退路的境地,只要努力奋斗,眼前总会呈现出一派花团锦簇的现象,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这句话告诉我们,文章不是无情物,而是凝聚着作者深厚感情的鲜活的生命体,它有血有肉有温度。
  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留连于文本的句段句读,去从中发现情感,体验情感,积累情感,升华情感。我在执教《家》一课中围绕“我这样理解‘家’……”和学生面对面思考交流之后,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作者怎么看待?请大家读一读、感受一下。”当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心中的“家”时,让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劝劝作者,蕴藏在文中的那份无比深厚的爱家情怀很快地被学生发现、珍藏。此时,老师并没有抽象分析或让学生凭空地想象,而是紧扣文本,提出了:“你心中的家是什么?”“作者心中的家是什么?”“各人处境不同,经历不同,对家的感受又何不同?”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细读文本,反反复复地揣摩文本,师生共同得出了“人人爱家”。师生依托文本,反复叩问,深情演绎,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了深切的体验和深厚的积累。至此,家的“温馨、安心、热心”如灿烂的花开满课堂,如浓浓的酒醉在心头。并不仅此而已,老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寻找和探究“怎样爱自己的家?”让孩子们从文本里受到启发,升华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家”的高尚情操。
  综观這节课,真可谓深情投入、激情点燃、真情演绎,但这深深的情是有根的,根不在别处,就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以此为支点,引导学生去挖掘、去探究、去获得、去开发,正如所讲:“我们无法追随世界走向遥远,但感动的那一刻,我们便拥有一切。”从这节课上,我得到三点启示:一、教师要仔细钻研文本,深刻地解读文本,从而准确地把握情感;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从文本出发,又回归到文本中去,让学生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为凭借,建构意义,升华情感;三、语文教师要具备一种敏感,精确地发现“文眼”,精致地设计“课眼”,精巧地开动“心眼”。
  
  二.在学生的生活世界里解读“情感”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牵引就有多大。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落实,还必须进入学生的生活领域,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只有当教学的情感目标与学生的生活领域相碰相生,共生共长时,情感目标才找到了它的根源。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当学生走进教室拿起课本上课时,他们原有的积累并不一定会马上自觉地与文本对接,就像种子埋在土里,需要我们给予适当的阳光和雨露。唤醒学生生活领域中真切情感体验的不是别的,就是文本本身所蕴藏的情感目标,就是教师的适当引导。我在教学《给儿子的一封信》一课时就充分发挥了这一点。在引导学生研读“参观公园”这部分课文时(也是文中最感人的一部分),先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写过的“书信”的情景,在朗读中,想象出 一幅幅画面。精心地设计了一个教学细节,让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真切地体验了母亲的用苦良心,对母爱的挖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功打开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从而很好地达成了情感目标。当然,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积累与文本的要求常常会有一定距离,此时教师就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来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千方百计地拉近这个距离。有的可采用音像技术,展现具体场景;有的可采用文字方式,在学生脑中补充相关的情感信息;有的可采用展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增加体验;有的还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让学生在真实的场面里受到心灵的震撼……
  看来,当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拓展发生变化后,他就会在教学中主动建构,与文本的情感产生真切的碰撞共鸣,从而为情感引导的成功提供足够的平台。
  
  潘光勇,教师,现居贵州仁怀。
其他文献
我校自2006年创办初就把“经典诵读”作为特色来抓,并确立了以《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体现了我校教育理念的先导性。通过三年多的努力,由于经典诵读,学校的品味提升了,学生的素养提高了,周边人群的言行更有涵养了。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经典诵读是有方法的,是要讲究方法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达到经典美文诵读的目的。    一、内容定位。我们的经典教材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
如何让中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和人文关怀,成为一个同时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中最大限度地做到“以人为本,让人人体验学习的快乐”。为此,本人不顾自己学识浅薄,冒昧将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公之于众,以求抛砖引玉。    一、讲求提问的艺术,使学生在回答中体验快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里所说的“相机诱导”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心思想好比是统帅,材料、词句好比是士兵,没有统帅的士兵是乌合之众,是打不了胜仗的。王夫之的话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近几年,中考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成了一种时尚,给考生张扬
读完《晚风轻拂落霞湖》后,我对作家叶弥陡生一股敬佩之情。是的,这是一位有现世关怀、有悲悯之心、有情感热度的作家。她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一个人在“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E·M·福斯特)中的尴尬处境,使我们禁不住转过身来,对周遭的人事以内省的目光投去深深一瞥。  “落霞湖”因一个美丽而浪漫的传说而得名,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人性的显露,这里开始四处流溢着一股情色及市侩气息。作品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写的是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7版第484页)将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王维的五言叙事律诗《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室,归雁入胡天”解释为“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无独有偶《新课程·同步导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4版第168页)有一条选择题的说法竟然与之同出一辙。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乐园。教师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携手漫游语文天地,品味语文作品的内涵,给学生语言文字的魅力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学中乐,乐中学”的语文课堂需要我们用爱心和智慧去构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生活中、课堂环境中,从小处、平常处着眼,从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基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教育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课堂教学的变革。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去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
世事无常,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灿烂的年华终究抵挡不住人间的沧桑。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要在这时光的飞逝、世事的巨变中,让灿烂的年华留一些痕迹予斑斓的世界?  回望历史的长河,我看到了李白的痕迹,它告诉我:李白来过!我仿佛看见了他在生命的轨道中,被变化戏弄:知遇、被贬……他带着怀才不遇的苦闷,发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愤懑,并仰天长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他并未被朝
世所共知,李白,杜甫是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位诗人。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诗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研究他们的创作风格和其社会生活经历有助于我们了解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一、李白的创作风格和社会生活经历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被后人称为“诗仙”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浪漫神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