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的社会政治史研究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fj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权运动是二战后美国社会政治史的重要研究对象,而“平权措施”则是民权运动中的重要主题,国内外学界已有不少研究,但都大多集中在南部地区和教育领域。城市史与种族社会史家托马斯·萨格鲁的《平权措施的底层考察:1945年至1969年北部城市的民权、建筑行业与种族平等政治》,以建筑行业为中心,分析了二战后美国的种族关系与社会政治,重点探讨了北方城市的民权运动,从底层视角指出平权措施政策制定中“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因素,给学术界研究二战后美国社会运动和种族问题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平权措施; 种族平等; 建筑行业; 社会政治;“自下而上”的历史
  [中图分类号]K7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058 — 04
  美国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和“平权措施”(affirmative action)①是二战后美国社会政治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二战后美国的政治与社会思潮,在权利诉求的“透镜”下,呈现出一片纷繁复杂的图景:从国会、联邦政府到最高法院,从少数族裔、女性到其他弱势群体,均受到了权利意识的影响,争取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这其中,诸多观念、政策与社会冲突应运而生。如何研究这一时期美国的社会运动与公民权利政治?《平权措施的底层考察:1945年至1969年北部城市的民权、建筑行业与种族平等政治》(“Affirmative Action from Below: Civil Rights, the Building Trades, and the Politics of Racial Equality in the Urban North, 1945–1969”)〔1〕231-261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该文从费城建筑行业入手,“自下而上”地分析了美国北部城市的种族关系与社会政治,对于平权措施和民权运动的考察不落窠臼,研究角度与内容皆有创新之处。
  一、 城市与种族平等
  《平权措施的底层考察:1945年至1969年北部城市的民权、建筑行业与种族平等政治》(下文简称《平权运动的底层考擦》)原载于《美国历史杂志》第91卷,2004年6月号。作者托马斯·J·萨格鲁(Thomas J. Sugrue),现为美国纽约大学社会、文化分析与历史教授,之前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和社会学教授多年,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美国政治史、城市史和社会史。他发表的论文,涵盖了现代美国文化与政治、20世纪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种族平等、城市经济发展、贫穷与公共政策等各色问题。萨格鲁教授的第一本专著:《城市危机的起源:战后底特律的种族与不平等》(The Origins of the Urban Crisis: Race and Inequality in Postwar Detroit)获得包括班克罗夫特奖在内的多项学术荣誉,考察了底特律城市中的社会底层运动。〔2〕
  《平权措施的底层考察》并非提出一个令人瞠目的全新观点,而是深入细致地考察了一个具体时段(1945年到1969年)、一个具体城市(费城)和一个具体行业(建筑行业)的平权措施和相关的社会运动。正如作者所述:“这个故事的主要角色,是那些塑造战后反种族歧视政策的自由主义者、那些不满自由主义束缚的民权运动人士、以及试图维持现状的白人建筑工会成员,而故事就发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在那里,示威者与反示威者为持续至今的平权措施之争定下了基调。”〔1〕233
  作者深入费城的“故纸堆”中,追溯了大萧条以来费城地区反对就业歧视的社会斗争,以此揭示二战以来北方城市的黑人运动由渐进主义转向激进主义的历史过程。作者将视野锁定在建筑行业,描绘了1950至1960年代黑人民权组织为打破建筑行业工会中的种族隔离,在费城各建筑工地发起了包围、封锁等抗议活动。这些抗议引发了一场关于种族政治、种族歧视和就业问题的激烈争论。在作者看来,“平权措施诞生于种族、就业和民权的未决之争中,而这些争论就发生在街头巷尾、工会总部和工作场所。”〔1〕233 论文从两个新角度:北方的民权斗争和“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考察了平权措施的历史。
  二、北方的民权斗争
  民权运动是美国二战后的重要主题之一,中外学界都有了大量的研究。①就民权运动的整体研究看,不论是马丁·路德·金和“入座运动”,还是罗莎·帕克斯引发的“巴士抗议”,传统意义上的黑人民权运动总以一种形象示人:为了废除南部的种族隔离,消除种族歧视,南方手无寸铁的黑人抗议者与种族歧视者之间可歌可泣的抗争。美国的民权运动研究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全国性的民权领导人和组织”,并且内容上多集中在展现南方黑人参加民权运动,摧毁了南方的种族隔离制度。〔3〕75 同时,“北方民权运动的研究成果本来就相对较少,而且通常的做法是把南方运动等同于反种族隔离和非暴力,把北方运动等同于黑人权力和暴力。”〔3〕76 民权运动“经典的”叙事模式,对“北部、中西部、西部的民权活动视而不见。” 〔4〕 因此,萨格鲁教授在其《自由乐土:被遗忘的北方民权斗争》(Sweet Land of Liberty: The Forgotten Struggle for Civil Rights in the North)一书中,考察了南方之外的黑人民权斗争。〔5〕
  《平权措施的底层考察》清晰地展现了北方城市民权运动不同于南方的发展路线。其一,北方黑人运动有自己的传统。作者认为20世纪60年代黑人在建筑工地的抗议“源自大萧条和二战时期北方黑人对‘工作与自由’未竟的诉求”。〔1〕233 20世纪30年代,当地黑人组织已经开展了“抵制不雇佣黑人的企业的产品”等抗议运动。其二,北方城市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在“自由乐土”中涌动着种族隔离的潜流。作者认为,身为民主党人的费城市长,积极地支持南方的民权运动,“却对‘自家后院’的种族歧视置之不理”。〔1〕242 政治家不能无视占选民五分之一人口的黑人选票,但长期以来在城市中又形成了种族隔离的传统,这就是北方自由之地的“怪现状”。埃里克·方纳教授也指出:“南部运动的战术——包括示威、入座抗议、大规模的逮捕等——在看上去较不明显但实际上充满同样性质的种族不平等的北部社会结构面前,显得毫无效力。”〔6〕 其三,北方民权运动的暴力性,是逐渐演化的结果。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民权组织领导者都是提倡渐进主义(gradualism)的种族自由主义者(racial liberalist),“认为消除种族不平等,可以通过教育与劝服的手段”,也就是道德劝说(moral suasion)的策略。〔1〕234 与白人企业家幕后协商,劝说他们雇佣黑人,是反就业歧视运动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北方,这种方法收效甚微。下层黑人对黑人中产阶级这种温和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并逐渐取得了地方民权组织(种族平等同盟费城分会、有色人种促进会费城分会)的领导权,开始采用暴力性质的抵制、示威、驻扎等大萧条时期常见的激进手段。   三、“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
  《平权措施的底层考察》讨论北方的民权斗争,在内容上补充了传统黑人民权运动研究所忽视的部分。文章的另一突破,是把北方民权斗争与政府的平权措施相联系,进而指出“(政府)政策的制定并非是一个自上而下(top-down)的过程”。〔1〕233 这正是一部“自下而上”地考察平权措施的社会政治史。
  时至今日,美国的平权措施依旧是颇具争议的话题。不论是国会法案、总统政令中出现的“平权”字样,还是最高法院判决中提到的“平权”理念,抑或是示威游行者口中的“平权”呼喊,都有具体所指,因此作者开篇也指出“平权措施的定义至今含混不清”。〔1〕231美国学界从文化、政策、法律等不同角度解读平权措施,而国内学界的研究主要围绕政府的政策制定与走向、司法判例的解读,且大多集中于教育领域。②《平权措施的底层考察》选取了另一个实施平权措施的具体行业——建筑业,作为考察对象。肯尼迪和尼克松时期的联邦政府都曾专门制定建筑行业的平权方案,这些方案包含了消除种族歧视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例如“费城计划”、“克利夫兰计划”、“圣路易斯计划”等。〔1〕249从这一行业考察平权措施的起源与发展,不仅触及了被学界忽视的领域,更可以体现出社会政治活动中政府、精英、民众和社会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美国史学界一直以来多把平权措施视为“监管型国家(regulatory state)自上而下扩张”的一部分,〔1〕8或者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的手段之一。〔1〕233萨格鲁教授认为,平权措施既是政府“自上而下”制定的政策,也是民权运动“自下而上”的底层斗争的结果。他指出:“以往有关平权措施的历史,以行政系统和政府决策留下的丰富史料为基础,是一种政治体制内的考察,视底层的民权运动为一种泛泛的背景(distant backdrop)而已。”〔1〕232 研究平权措施的学者们对民权抗议活动并不重视。而作者的研究展示了费城激进的民权组织在1963年以来多次组织建筑工地抗议、占领市政大厅和建筑工地,要求市长制定配额计划和政策,让建筑行业工会打破种族隔离。这些抗议与示威中断了正常的市政与行业活动,迫使市长做出回应与妥协。同时,在平等自由的政治宣传下,濒于暴乱边缘的抗议活动也是政府当权者的“心病”,费城市长担忧费城变成北方的伯明翰,成为种族暴乱之地。激进人士利用这一担忧组织示威和工地抗议,效果显著。“费城模式”也因此遍及北方地区,各个城市纷纷效仿,工地示威活动此起彼伏。因此,肯尼迪总统签署了原本不愿签署的政令,处理建筑行业的种族歧视问题,并要求劳工部长进一步调查,甚至亲自和建筑业的白人工会领袖谈判,敦促他们让步。〔1〕245尼克松时期,民权运动人士甚至直接暗示政府官员,若不恢复建筑行业的平权措施,严重的种族抗议与骚乱将会爆发。〔1〕250 由此可见,从底层的角度来审视国家政策,平权措施不仅是美国政府为了安抚黑人而出台的政策,更是民权人士主动争取的结果。正如作者所述,“民权人士并没有起草政令与政府条例,但是通过在大街上、建筑工地上诉说冤屈与不平,他们根本性地重塑了民权运动争论的方向。”〔1〕252 《平权措施的底层考察》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独特的视角,重新梳理了平权措施与民权运动的关系、政策制定和社会运动的关系,这或许是它从三百多篇知名期刊论文中脱颖而出,荣获2006年十佳美国史论文的重要原因。文章所体现的“自下而上的历史”或者“草根史学”视野,也是近年来中外史学界所提倡的。〔7〕
  四、问题与思考:对社会政治史研究的启示
  当然,《平权措施的底层考察》也存在一些少数族裔史研究经常出现的问题。作者对民权运动的深切同情、个人的鲜明的政治立场都在文中有所体现。例如,开篇作者写道:“1963年4月,这场发生在阿拉巴马伯明翰的悲剧性事件将永被铭记,民权运动中的示威者与消防水管和狂暴的警犬对峙,警察毫无约束的暴行(unchecked police brutality)和手无寸铁的抗议者之间的冲突塑造了反种族主义的分水岭,世界各地的电视与平面媒体记者蜂拥而至,他们的报道与照片为黑人争取自由斗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indelible)记忆。”〔1〕231作者用饱含情感的笔调描绘了1963年4月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的示威冲突,明确体现出支持与同情黑人运动的立场。
  文章多处体现了作者支持黑人民权运动和平权措施的立场,虽然无可厚非,却也影响到细节上的分析。例如,作者在讨论费城民权运动从“渐进主义”到“激进主义”转变时,对渐进主义的原因与存在分析不够充分。〔1〕233-236 行文中可以明显体会到作者对渐进主义的批判态度,但他并没有把“渐进主义”置于历史语境下全面分析。如果“渐进主义者”试图暗地里说服某些开明的白人老板,竖立一些典型成果的“道德劝服计划”并不成熟,那么这些“渐进主义者”缘何能获得当地黑人的支持,主导地方黑人运动数十年?又如,作者在描述白人建筑工会领导、白人官员与黑人抗议者的互动与冲突中,运用了诸如虚伪(disingenuous)、不诚实(snidely)等描述性词汇,而这类词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主观色彩。〔1〕247-248 若能使用当时黑人抗议者的反驳或是报刊的批判为引证,则会更具说服力。作者讨论费城抗议模式在其他北方城市的传播时,认为费城抗议激发了北方城市的连锁反应,但是支持的材料较为单一,多是民权组织全国总部领导者的公开声明,鼓励地方组织效仿这种模式。〔1〕246 这一观点若通过多方史料论证会更为扎实。比如,北方其他城市的民权活动家对费城抗议模式的态度、他们之间的意见交流、其他城市报刊对于费城活动的宣传、人们对于费城地区抗议的评价、地方组织对费城抗议的看法等。
  瑕不掩瑜,《平权措施的底层考察》为研究美国战后社会政治活动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也给予我们研究美国政治和种族问题一定启示。首先,材料和文献是治史的基础。历史学家阿普尔比称赞萨格鲁教授在撰写此文时,“在过去的地方文献中深入挖掘(digging deeper down)”。〔1〕8 在确定具体的选题和方向之后,深入挖掘史料也需要有毅力、耐性甚至运气。就区域性的史料而言,本地民权组织备忘录、记录与档案,费城当地的小报和杂志等,虽非难以找寻,但收集和浏览起来却极费功夫,还要找出和选题的相关的材料。这些内容不会像国会辩论与法案、全国性组织的文件档案或者全国及地方的大型报刊,被制成电子数据库,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检索浏览。而国内学界多从联邦政府、司法判例等角度研究平权措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文献与史料的限制。外国史研究的材料本就较难获取,而地方文献材料更需要亲赴当地考察收集。   其次,《平权措施的底层考察》扩充了政治史和政策史研究的视角。文章标题的字面意义是指从1945年至1969年北部城市的民权运动、建筑行业以及种族平等政治角度考察平权措施。而这三个方面,正是“自下而上”地分析肯尼迪政府和尼克松政府时期平权政策制定过程的关键因素。在社会政治背景下考察平权措施,政府政策的制定、政治精英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活动都是在普通民众的呼吁和社会组织的推动下产生的。二战后美国很多政治决策、社会政策,都是统治阶层、政治精英与社会组织、民众运动互动博弈的结果。而在以往的研究中,统治者的视角、政策制定者的想法和政府推行政策的过程是关注中心,从底层角度看待政府政策是一种对“精英视角”的突破。不过,正像历史学者赵世瑜指出的那样,“‘自下而上’是建立在‘自上而下’的基础上的”。〔7〕 萨格鲁教授自下而上地分析平权措施,也是建立在美国学界业已充分的政府视角和政策研究的基础上。
  第三,《平权运动的底层考察》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史研究中,特别是社会运动、社会政治史研究中,研究者难以避开价值判断的“陷阱”。20世纪的历史,特别是二战后美国的社会运动与今日美国的社会环境、社会争议息息相关。研究者很容易为个人价值观、政治立场和当代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所影响。例如,作者在《平权措施的底层考察》中,提到了一本研究平权措施的重要专著——《少数者权利之革命》。其作者斯克伦特尼教授在前言中表示:“不论是想要抨击少数者权利政策(minority rights policies)的读者,还是想为少数者政策辩护的读者,他们在这本书里都找不到想要的答案……我只想展现少数群体是怎样常常在美国政治中大胜,我只想追溯那些各具争议的政策起源,以及当下美国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趋势。”〔8〕 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想声明自己的中立立场,但他对少数者群体争取权利的斗争、少数群体政策的争议和少数群体身份政治话题的研究,已经隐藏了肯定的态度。在历史学研究中,史家理应保持客观立场,但仍不能摆脱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政治史研究,不论是民权运动、女性运动还是其他少数群体权利运动的研究,研究者大多是这些运动的参与者,或者受到这些运动的激励与启发,很难摆脱一种身份学术(identity academics)的影响。国内学界研究外国史,有着得天独厚的距离感,也要意识到社会运动与历史研究难以割裂的关系。
  〔参 考 文 献〕
  〔1〕Thomas J. Sugrue. Affirmative Action from Below: Civil Rights, the Building Trades, and the Politics of Racial Equality in the Urban North, 1945–1969 〔C〕. Joyce Appleby, ed. The Best American History Essays 2006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2〕Thomas J. Sugrue. The Origins of the Urban Crisis: Race and Inequality in Postwar Detroit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3〕于展.美国民权运动研究的新趋势〔J〕.历史教学,2006,(09).
  〔4〕谢国荣.“漫长的运动”叙事模式及其超越〔J〕.历史研究,2014, (06): 47.
  〔5〕Thomas Sugrue. Sweet Land of Liberty: The Forgotten Struggle for Civil Rights in the North 〔M〕. New York,Random House, 2008.
  〔6〕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M〕.王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95.
  〔7〕赵世瑜. 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6.
  〔8〕John D. Skrentny. The Minority Rights Revolution〔M〕.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2002: Preface,V.
  〔责任编辑:张平凡〕
其他文献
我国最早的航天动物实验   我国开始搞载人航天试验时,第一只实验动物是在耍猴人手里买的猴子,但是那只猴子太调皮,不好控制,最后不得不改用狗,到复杂实验时才用猴。训练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培养狗的定力,静坐几小时不动。后来发现母狗的耐受力好,而且便于安装粪便收集器,所以中国飞船上一律用母狗做动物实验。第一只上天的狗叫小豹,经过训练,可以做到打针不用固定,乖乖忍着疼痛,听口令静坐。航天归来的小豹成了功臣
到我们这一代,省籍问题不那么重要了    人物周刊:在你看来,衡量好的政治人物标准是什么?什么人是政治家,什么人是政客?  朱立伦:所谓好的政治人物,我觉得首先要有理想有理念,不随波逐流,做事情要有一个中心思想,不能说今天大家叫你往东、你就往东,叫你往西、你就往西。很多人认为,尊重民意就是好的政治人物,其实好的政治人物,应该督导民众走正确的方向。  我是学管理的,我常谈一个理念就是,我们做的这些事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摘 要 在初等教育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并仍在萌芽中。在此期间,正确定向学生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非常重要。公平、适当的指导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指挥官,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进行科学有效的道德教育。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小学德育的困难,然后探讨了优化小学班主任德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时期 小学班主任 德育
摘 要:本文分析了现有P2P模型结合到网络教学直播中的不足之处,并以此提出一个改进型的P2P流媒体直播的模型,该模型融合了C/S和P2P技术各自的优势,通过C/S的方式组织节点而通过P2P的方式分发数据,这使得此系统易于实现,并且有较强的健壮性、扩展性以及带宽适应性。该模型并不是用来取代目前网络教学直播系统的采用的C/S结构,而是作为C/S结构的一种辅助和补充,是对现有网络教学直播系统效率和功能上
6年以后,翟翔还把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放在书橱最显眼处。那年9月,他没有拿着这张通知书去北大报到,而是报名参加了新东方的托福班。7个月后,他收到格林奈尔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之后转学康奈尔。  翟翔说,放弃北大带着命运的无奈。他当时被分到医学专业,可是这位理科生一心想学文。“我见到小虫子都要害怕半天”,他笑说,可那时候北大的政策是医学部学生不能转系。第二年,这政策就被废除了。  对于翟翔那代人来说,“dr
本期主题“谈艺术的精神缺失”  编者按:当下的审美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现当代艺术已经脱离了经典的美学范畴,然而多元化不意味着艺术价值的缺失。目前,雕塑艺术中对于艺术与非艺术、艺术的价值判断、赏析的态度等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鉴于此,为了厘清思路,建构新的价值评判体系,《雕塑》杂志自2008年第1期起,将陆续刊发这一类的批评文章。在本期栏目中,理论家、评论家孙振华、王林、翁剑青、滕小松、宋伟光,雕
团队、资本、背景结合,才是对万科广大中小股东利益最大的负责  王石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    3年前,第一次采访王石。他很精神,话不多,无论旁人在说什么、干什么,他只自顾自地走动,偶尔翻看感兴趣的杂志。很多人都说他是一个气场很强大的人。他身上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比如,能跟柳传志、俞敏洪开的玩笑放在王石身上就不行。  我还是突然问了王石一个奇怪的问题。采访在一家会所进行,采访间面积很大,很空旷,
2008年元旦,正值潘绍棠先生八十华诞,并且是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和从艺从教60周年的纪念日,同时也是他与夫人王善美女士的金婚纪念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一行应邀前往祝贺。      当北国的寒梅迎来了傲雪,祖国的南疆正是春色妖娆。  在2008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当代雕塑界的师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潘绍棠先生迎来了他的八十华诞,这一天
语录。一种文体名。用语体文记录老师或者道行、修养高深的人所讲的话,属于通俗文体。《旧唐书·经籍志》上《杂史类》中有孔思尚《宋齐语录》十卷,为“语录”二字之始。自唐以来,僧徒记录师父言语以所用多口语,故延称语录,后来宋儒师徒传授亦常用此体。  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该语录与一般语录不同,专讲绘画原理,且用古奥难懂的文言,传由作者自己写出,而并非弟子所录。因石涛是高僧,是一代禅学和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