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建立公民社会结构?

来源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le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学术界兴起了一波关于公民社会的讨论。文章围绕三个主要假设而展开。第一,公民社会的基础结构正在渐进演变,文章从企业文化、公民文化、话语文化和日常文化四个场域进行了探讨。第二,这些结构是自上而下由党和国家启动的。第三,正在兴起的是一个威权的公民社会类型。文章的结论是,中国不会自动地产生一个名副其实的公民社会.但也许会强化民主结构并因此推动未来向公民社会转型。
其他文献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和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花了二十年时间编纂的《全宋文》终于全书面世了。我作为《全宋文》主编之一,高兴之余,也感慨万千。
"功能性"和"地域性"是一个国家组织设置的两大基本原则,但这两大原则并非相互独立或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的,二者单独或联合指导了某国政府间组织的制度设计和行为实践。文章通过对法国和德国政府间组织的设置规则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居于地域性/多重目的和功能性/单一目的之间这一新的治理模式。
《全宋文》出版是中国近几十年来在古代文化积累和古籍整理方面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中国学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事件。仅从篇幅来说,《全宋文》接近全部二十四史的两倍,在中国古往今来的所有单部著作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圣集成》。从内容来说,《全宋文》汇聚有宋一代三百二十年问的所有文章,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基础文献积累工程,是一项功德无量、泽及久远的学术建设事业,它的出版将从总体上提升宋代文史研究的水平。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学者为此付出了二十多年的艰辛劳动,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为此
期刊
在海内外学人期盼的目光中,《全宋文》终于出版了。它虽然步履艰难;但也算笃实辉光;它虽然姗姗来迟,却也还不负众望。作为编者的一员,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二十年中后十年的部分工作,对于其中甘苦既有所闻,又有所见,还有所历,而今蓦然回首,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目前,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同仁再贾余勇,乘胜前进,发起了另一项庞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儒藏》编纂”!《全宋文》,作为宋学文献的集大成之作,无疑将为《儒藏》的取材提供最齐全的资料源泉;《全宋文》作为一项集体古籍整理工程,也将为《儒藏》缩纂提供最直接也是最
2010年7月28日,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09--2010年度)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举行工作会议。总负责人俞可平教授出席并主持会议,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学政府创新研究中心有关同志参加会议。会上,俞可平教授总结了课题组在宣传、征集、调研、评选、颁奖等工作环节存在的问题。会议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对课题组工作进行了重新分工。
文章从社区参与的概念、社区参与的类型、特征和渠道对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社区参与意识的来源,解释了城市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原因。文章认为,造成城市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受原有观念、行为模式束缚的原因,还有个人层面的原因。
期刊
土地问题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瓶颈现象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集约使用并通过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以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土地制度的变迁迫在眉睫。文章在分析我国土地制度变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嘉兴市“两分两换”模式的基本做法、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这一模式对其他地区进行土地制度变革的启示。
近几年来,学术界、理论界从多种视角就中国模式问题发表了许多肯定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人们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方式的特殊性非常富有启发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类问题,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均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因而还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我们已经有了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中国模式。文章认为,中国模式尚待建构,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建立起完善的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