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钱给爹走亲戚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caocao7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岁,我成了家里的劳力,天天上坡干活,但地里的活怎么也干不完。
  别人推粪,我就帮忙拉车子;别人栽地瓜,我就担水浇水。那时候能够吃饱饭的家庭不多,大多是靠吃糠咽菜来填饱肚子。我家五口人要下地干重活,包括我在内,即便如此,我们家连地瓜面都不够吃。
  那时干活村里按劳力分工,因为我小,不够年龄,还不算正式劳力,但好处是,我比较自由。当大人们都出去干活的时候,我就出去拾柴做饭,捡地瓜,有时到集上看别人卖菜,学称秤。如果我事先做好饭,还可以趁空到家东面的河边上刨香附。
  我平时一点一点地攒钱,等攒到能购买四尺花布的时候,就到我们安站村合作社里自己挑选要买的花布,放在裁缝铺里裁好。做好穿上的那天,我才给娘说是我自己刨香附攒的钱。
  我爹看我穿上新褂子,脸上带着微笑说:“乖闺女,要不是你自己攒一点钱,要我上哪摸钱给你买去啊。当初你三姑要饭,丢在了沂蒙山。三十多年我就去了一趟,不为别的,因为没钱。”“爹,现在去得多少钱?”我问爹。爹不错眼珠地看着我说:“要是有钱,多少给你姑家姐姐买点东西吧。”“你想买什么?爹!”“我想买一个大镜子送给她,你姑来信说你姑家姐姐马上要结婚了,问我去不去,我到现在还没给你姑去信呢,唉……”说着,爹长叹了一口气。
  “爹,现在连买镜子加上你的车票,得多少钱?先别算回来的钱,回来姑姑肯定给你车票钱。”我趴在爹的背上,等待着爹的回答。
  “唉,差不多得三十多块。”
  哎哟,怎么这么多?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给爹攒够车票钱。从此以后,每天天不亮我就起床,直接到铁匠社门口等着捡铁头。天天如此。有时候,队里的牛草不够喂,牛倌就会在大街上贴出告示:今天队里收青草,干净的两分钱一斤;带泥的,一分钱一斤。
  我赶紧往家跑,担着两个大筐就去打青草,打满后再担到小河里洗干净,然后才担到队里的牛倌那里去过秤。最多的一次我卖了一百三十多斤。一百三十斤,就是两块六毛钱。
  10月的一天晚上,我故意凑到爹跟前:“爹,你不去姑家了?”“怎么去?”爹把头抬了一下,看都没有看我一眼。“爹,我有钱,我有钱!”我这一说,娘、大哥、二哥都忙凑过来,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
  我跑进屋里,从床底下取出大大小小厚厚一沓钱,放到爹的手里:“爹,这些是40块。”爹喃喃地说道:“你们兄弟俩,谁也不如你妹妹。这回我还算对你姑有个交代。”
  我实现了爹多年的心愿,也替自己高兴。
其他文献
1975年1月,四届人大开会期间,父亲接到命令:为病中的毛泽东录制相声。直到今天,也没人知道:当初是谁作出了一个这样大胆的决定?是谁制定了录像的内容?为什么只选中侯宝林的?为什么多数为传统作品而很少新编的?为什么最终只录制了十个大段和两个小段?毛泽东到底看到这些录像没有?没人解答。当然,这些现在已经不再重要了。  从1965年10月父亲最后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到1975年在中央电视台录像,时
那一年霜降,我才16岁,看着丰收了的红薯,父亲决定到几十里外的集镇上卖掉一些贴补家用。于是我们头天傍晚就把家里那辆破旧的架子车装好,第二天凌晨3点钟父亲就把我叫醒,摸着黑一刻也不敢怠慢地踏上了赶集卖红薯的路程。  我和父亲轮流拉着几百斤重的东西,互相帮扶着跋涉几十里来到了镇上,方感到深秋的凉风呼呼地迎面吹过。这时,我们才顾得上彼此打量一番:只见我和父亲被露水打湿的身上,早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怎
卢慕飞与邵启晨都是1964年上的高中,两人不仅在同一个班,而且还是同桌。  卢慕飞与邵启晨皆有文学天赋,刚读高一,他俩就很谈得拢了。那两年,他们的作文经常轮番或同时被语文老师看中,拿到课堂上朗读、评讲。这种时候,他俩总是相视一笑。间或,两人也会在上课时做“小动作”———悄悄传阅报刊上的某篇佳作。可以这么说,双方都当得起“同窗好友”这四个字。  1966年夏,“文革”汹涌而来,裹挟一切,冲击一切,自
20世纪70年代,我在前卫歌舞团工作,经常随团赴各海防部队慰问演出。当时部队和地方百姓的文化生活都十分枯燥。团里的女演员一个个身材修长,婷婷然,袅袅然;男演员一个个潇洒英俊,堂堂哉,灵灵哉。前卫的到来不用发海报,战士和百姓就奔走相告。演出尚未进行,演员们走到哪里,都会引来跷脚探首的围观者。  每次演出前后,歌舞团都会受到军、师、团三级领导和地方政府殷勤的款待。在烟台、长岛、荣城、石岛,摆的都是“海
用薯干做的酒,品名薯干酒,九毛八一斤,也不便宜。我在生产队一天整劳力值三毛五,得干小三天才能买一斤。后来有机会喝了,进嘴辣,烧嗓子,落肚后腾地点着火一般,再猛地蹿到脑瓜顶。头就发晕,脚下轻飘飘,就兴奋,忘了烦恼。那年月深山沟社员有两大快乐:喝酒与偷情。偷情有风险,喝酒没风险,就是缺酒钱。  那年秋天分红,生产队长扣了我两块一毛钱,说替你打酒了,晚上来我家让你婶炒几个菜。队长是直接领导,我不敢说啥,
我管的二百多亩稻田分成四档田,整整齐齐排列在两条笔直的农渠两边。稻田一边靠着农渠,另一边是深深的排水沟。排水沟两旁耸立着高大的芦苇,茂密得透不进风去,如同一堵绿色的高墙。  在我前方,静悄悄的芦苇丛中,清晰地传来划水声,像野鸭子在水面上欢快地扇动翅膀。  我赤着脚,用铁锹小心翼翼地拨开芦苇,一直蹚到芦苇丛的深处。水声更清亮了。哗啦哗啦之后,是淅淅沥沥的细流声,宛如水滴和野草在悄悄地细语。这不像是野
1936年3月的一天,父亲要饭走到一户人家。看见大门口站着一位姑娘,父亲走上前说:“大妹子,给我一口饭吃吧。”姑娘看我父亲很可怜,就跑回家拿了一个菜窝窝递给我父亲,而后说:“咱们都是穷苦人家啊!”她又问我父亲是哪个村的人,多大年龄了,有媳妇没有。我父亲详细自我介绍。姑娘听了很同情,她觉得我父亲是诚实、善良的人。二人说着说着都有了心思。  姑娘回家后,就给父母讲了我父亲的情况和她自己的心思。她父母说
我小时,在工厂加工粮食的父亲用每月32元的工资养活五口之家,还要节衣缩食省出钱来寄给奶奶。  有一年年底,工厂发了15元救济款,我便央求着要吃肉。母亲说,拿救济款买肉吃会惹闲话的。父亲在旁边安慰我:猪肉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年三十那天晚上,年夜饭是素馅饺子。这算过的什么年呢,一点儿肉都吃不上!我很难过。初一早上睁开眼,依稀闻到鲜美的肉味,还以为是在做梦,爬起来一看,原来是父亲在吃肉,他小心翼翼
1976年4月5日,好友徐怀中在北京参加了“天安门事件”,回南京后,向我传阅了十多首“天安门诗抄”,后来我又从大姐夫肖宗齐那里抄录了几首。大姐和大姐夫千叮咛、万嘱咐:这些“天安门诗抄”只能躲在家里偷偷地看,千万不能外传,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在“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时代,读罢这些诗抄,谁不动容?一次酒后,我情不自禁地将这十多首投枪、匕首般的诗歌传阅给同事张某某和段文化。很快,张某某在向别人传阅
1963年8月,儿时的我经历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场大水灾,也就是闻名于世的河北大水灾,现在想起来依然惊心动魄。  我的家乡在冀中平原,村北是一条大沙河,出村东口两华里便是京广铁路。雨是从8月3日开始下的。平日阴天下雨是常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雨下了两天两夜后,有人去村外看庄稼,发现地里的水已经饱和,开始往地头的排水沟里流。但天空依然乌云翻滚,尤其是黑压压的云层很低,像千万匹黑马向南奔腾着,很恐怖,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