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豪门盛宴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55059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我在前卫歌舞团工作,经常随团赴各海防部队慰问演出。当时部队和地方百姓的文化生活都十分枯燥。团里的女演员一个个身材修长,婷婷然,袅袅然;男演员一个个潇洒英俊,堂堂哉,灵灵哉。前卫的到来不用发海报,战士和百姓就奔走相告。演出尚未进行,演员们走到哪里,都会引来跷脚探首的围观者。
  每次演出前后,歌舞团都会受到军、师、团三级领导和地方政府殷勤的款待。在烟台、长岛、荣城、石岛,摆的都是“海鲜全席”。海参、鲍鱼、中国对虾是不会少的,名贵的加吉鱼、独特的圆斑星鲽是不会少的,海肠、海胆也是不会少的。大黄花、小黄花只能处于点缀位置。当时长岛、石岛一带野生带刺海参,20个头一斤的一级参,不过两元钱,现在一万多元一斤的刺参,还是人工养殖的。
  当年前卫的演员们,面对红烧的大刺参,冲着它的高蛋白、高营养、零胆固醇,也会首先将之吞食。全身呈淡红色的加吉鱼,因产量少更显名贵,其肉质细腻,味似山鸡,当地渔民称它为“海底鸡”,演员们也绝不会放过这道美味。圆斑星鲽,是渤海、黄海的独有鱼种。它黛黑色、椭圆形的背上,生有花纹花斑,看上去像一只卧在盘中的大黑蝴蝶。演员们欣赏着这道菜的美丽,迟迟不忍动筷。做大黄花鱼时,接待方总是变着花样来。有时将肉馅塞进鱼腹清蒸,有时放上些海中紫菜煮汤,有时用糖醋做成松鼠鱼……
  平日,女演员在团里的餐桌上吃饭,那红唇总是似张非张。饭菜含在她们的嘴里,弯弯曲曲地打一会转儿,才勉强咽了下去。但面对这“海鲜全席”,她们却像男演员们一样,尽情饕餮,失去了平素的娴雅和文静。男演员们在首长敬完酒后,便开始大吃大嚼;肚儿已是填饱了,咂着嘴巴还想吃。
  令人惋惜的是,这“豪门盛宴”中的加吉鱼,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不见了;野生的圆斑星鲽,也在上世纪90年代消失了。
  山东渔民有“生吃蟹子活吃虾”之说,其意是讲吃海鲜就是吃个新鲜。1988年深秋,我与天南地北的文友,在威海参加了一次文学活动。其间,我带他们去荣城石岛渔港,沿用船老大们在船上的做法,专吃了一次清炖带鱼。接待方将刚从渤海里打上来的带鱼切成段儿,加上盐,便在大铁锅里用清水煮炖,再放一点儿白酒除腥。当锅里漂起一层白中见黄的带鱼油时,就一大碗一大碗地端上了桌子。带鱼有渤海、黄海与东海、南海之分,渤海、黄海产的带鱼,其宽度明显比东海、南海的要大,肥度也高。渤海、黄海产的带鱼,肉质细腻嫩润;南方带鱼的肉质,显得粗糙板滞。福建的一文友第一次吃渤海带鱼,连连赞叹:“太鲜太美了,这简直是大海献出的抒情诗!”
  参加活动的文友们,让我转告接待方,他们很想吃一次威海名吃———鲅鱼水饺。接待人员用新打的鲅鱼和刚割的秋韭包成鲅鱼饺子,煮了满满两大锅。一位女编辑,一气儿竟吃了两大盘鲅鱼水饺,足见她对这原汁原味的水饺的钟情。
  带鱼和鲅鱼,曾是山东海上两大经济鱼种。如今,渤海中的带鱼早已难觅踪影,黄海中的带鱼也寥若晨星。它们已和齐鲁百姓“拜拜”,也成为人们味蕾的永久记忆。
其他文献
中国是产醋大国,各地有各地的醋,品种相当可观;同时,中国又是醋的强国,我们能够酿制出质量优良的产品,拿到任何地方去比都毫不逊色。由此也让人们产生一个错觉,既然中国的醋力压群雄,那么就没有对手了。应该说,大致如此,却有例外,比如意大利的巴萨米克醋。  巴萨米克醋,一种在欧洲被视为奇珍的醋。珍贵到什么程度?比如,装这醋的瓶子是特制的,它可以精确地倒出每一滴传统的巴萨米克醋,绝不会浪费。  还有一个例子
杀完年猪,主妇们腌腊肉时发现一个秘密:腊肉的骨头不再坚韧无比,很多骨头用刀可以切开,煮熟之后很容易咬碎,还可以吸食骨头的有效成分。最后明白这是盐的功劳。  主妇们把骨头全部清理出来,给自己的男人交代一个任务:用斧头砍碎骨头。男人搬来厚厚的砧板,放在平坦的地上,用筛子端来剔得干干净净的骨头,磨好斧头。锋利的斧头很容易就把骨头砍碎,再切几坨瘦肉和几坨肥肉放在骨头上,把砍碎的骨头拌在一起,连着肉剁,骨头
韩国有没有拿得出手的大餐呢,比如说,宫廷菜?有的,韩国人叫它韩定食,即定式的食物,全席。  歌手陈琳赴韩,韩方某演艺社社长请她吃韩定食,席间忽悠她说,这顿饭,是过去国王才能吃得到的。陈琳这样写:“各式各样的泡菜、香美的锅巴汤、煎鱼、烤小牛排、著名的韩国辣白菜,的确非常好吃。”  从我的韩定食食用实践看,所谓韩国宫廷菜,真正有分量的,是每人一条两指宽的煎鱼,一块巴掌大的烤牛排,剩下的,就是铺天盖地的
我年轻时,相貌还算不错,只是差了包装,就降低了档次。到了找媳妇的年龄,我不着急,母亲却急得要命,低三下四请会计娘子帮忙。会计娘子助人为乐,到处火力侦察,表示要给我找个上得了台面的,因为那时我在地区的《万县日报》上发了篇小东西,得了一块四角钱的稿费呢。  在母亲的胁迫之下,我只好跟会计娘子相亲去。母亲先提五斤面条去了柯大侠家,要租用他的绿军装。柯大侠那身军装早成俏货了,被人称作“相亲衣”。他当兵回来
上世纪70年代初,崇明岛上,年轻人婚配都由媒人作伐。介绍成功后,盛行男方向女方呈送彩礼。一般是先送定亲物(彩礼),再开始恋爱。礼物多少并无定数,全视各自家庭经济条件而定,由此也衍生出种种送彩礼的趣闻。  有位男青年定亲后的彩礼包括:毛线、衣服、皮鞋和自行车,总价约一千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某日,双方约上各自的长辈及亲戚等一干人马进城去采购,人多也好有个商量。可见当时采购彩礼,并非一件小事
监狱与看守所不同,考虑到犯人除了劳动以外还应该有适当的娱乐,两三个星期有一次电影。在监狱看电影是件大事,它不仅是一次娱乐活动,对我们这些被阻断信息的“犯人”来说,根据它可以推测政治形势的演变。因为不仅电影中的“新闻简报”报道了国内外大事,就是从不断变化的影片目录中也可见政治的动向。  放电影的地点是狱中的一个露天广场,不大,但狱中的千余人都能装下。时间一般是在休息日的头天夜晚。犯人各自携带小板凳来
解放前,为了对付反动当局对进步书刊的查禁,革命人士大量采用一种叫“伪装书”的办法。  有一个进步刊物,用了一个《脑膜炎预防法》的书名,暗寓可以医治思想、清醒头脑的意思。有一次,有人拿了一本到上海邮局寄发,被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驻邮局的检查老爷看到。这位“老爷”刚一伸手,立即缩回去,捏着鼻子走掉了。原来,他以为看这种书的人已经有脑膜炎症状,自己赶快躲开为是。  有的书甚至用庸俗的名称,如《中国共产党第六
1975年1月,四届人大开会期间,父亲接到命令:为病中的毛泽东录制相声。直到今天,也没人知道:当初是谁作出了一个这样大胆的决定?是谁制定了录像的内容?为什么只选中侯宝林的?为什么多数为传统作品而很少新编的?为什么最终只录制了十个大段和两个小段?毛泽东到底看到这些录像没有?没人解答。当然,这些现在已经不再重要了。  从1965年10月父亲最后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到1975年在中央电视台录像,时
那一年霜降,我才16岁,看着丰收了的红薯,父亲决定到几十里外的集镇上卖掉一些贴补家用。于是我们头天傍晚就把家里那辆破旧的架子车装好,第二天凌晨3点钟父亲就把我叫醒,摸着黑一刻也不敢怠慢地踏上了赶集卖红薯的路程。  我和父亲轮流拉着几百斤重的东西,互相帮扶着跋涉几十里来到了镇上,方感到深秋的凉风呼呼地迎面吹过。这时,我们才顾得上彼此打量一番:只见我和父亲被露水打湿的身上,早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怎
卢慕飞与邵启晨都是1964年上的高中,两人不仅在同一个班,而且还是同桌。  卢慕飞与邵启晨皆有文学天赋,刚读高一,他俩就很谈得拢了。那两年,他们的作文经常轮番或同时被语文老师看中,拿到课堂上朗读、评讲。这种时候,他俩总是相视一笑。间或,两人也会在上课时做“小动作”———悄悄传阅报刊上的某篇佳作。可以这么说,双方都当得起“同窗好友”这四个字。  1966年夏,“文革”汹涌而来,裹挟一切,冲击一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