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幸福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n1985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天,听到朋友调侃自己的孩子:“你有童年吗?”孩子天真地回答:“有!我有童年!等放寒暑假我就有童年了!”同样的问题,我们敢问问每一位孩子吗?我不敢!朋友的孩子在班里已经属于活泼的、学习好的、父母没怎么施加压力的、人缘也较好的,且父母都是老师也有寒暑假,她尚且如此回答,我哪还敢问其他孩子?
   我们经常在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但是,实际上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在社会,就一个小升初,我们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进一个好点的班,总要想尽办法,否则进不了理想的班级。在学校,孩子们看起来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看书、诵读、唱歌、跳舞、体育锻炼、活动小组,花样繁多。在老师这里,尤其像我这样年底要拿成绩考核的语、数、英老师,死死地盯着每一位孩子,尤其那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在家里,父母大讲道理,要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对孩子说要尊重理解父母,要孩子什么都不能比别人落后。
   亲爱的孩子,你还好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不爱说话,独来独往的孩子;喜欢招惹别人,上课坐不住的孩子;不敢看着别人的眼睛,不能大声和别人交流的孩子;不喜欢和别的同学玩,自己总是不停地撕纸的孩子;禁不起任何打击,动辄离家出走的孩子,等等,屡见不鲜。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要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放慢脚步,放低要求,放下架子,营造和谐氛围。只有我们慢了下来,孩子才能慢一些;只有我们放低了要求,我们把成绩看得淡了,允许孩子犯错,允许班里有成绩不好的孩子,孩子紧绷的弦才能松一松,;只有我们放下了架子,孩子们才会和我们亲近,这样才能有和谐的氛围。和谐的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
   其次,把尺度和面放宽一些。抛开学习,孩子们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关注。我班里的生活委员是一个小男孩,戴眼镜,每天的值日安排得井井有条,个人体育成绩非常出色,尽管孩子学习很一般,但是他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一个小孩,学习真是费劲儿,学习上,我拿他毫无办法。可是最近学校成立武术队,他入选了,练得挺好,在班里夸了他,结果他的成绩也有了进步。可见,一方面的好是可以带动其他方面朝好的方向发展的。
   再次,睁只眼,闭只眼,不要紧盯着一个或一些孩子不放。经常会听到有老师说,我这节课让×××同学气的,一节课的内容只讲了一半,上课提问他好几次,什么都不会,我还怎么教。我自己也经常这样,可是细细想来,对于一节新授课,我们有必要把焦点放在这几个学习困难的孩子身上吗?在众多孩子面前,让这些孩子回答问题,孩子回答不上,甚至有时候说得离谱,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这时孩子心里是怎样的感受?甚至有一些胆子小点的孩子,一被提问,就颤颤巍巍的,话都说不利落,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大家面前让他出丑?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了孩子,是关注孩子,可是这种紧盯不放让孩子没有喘息的机会。细细想来,不要以为时时盯着这些孩子他就会感激你,适当的放松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赦免,也是一种缓解的良药,反而会收到奇效。
   最后,多和家长交流,双方合作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家庭因素造成的。我班里的孩子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家长每天都很忙,就是没有时间陪孩子。我们的孩子在优越的物质环境里,依然感到孤独无助,这些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没有好处。有一次春节过后的新学期,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除夕之夜》,结果就有一个孩子写得非常无趣,三言两语除夕夜就过去了,后来才知道,除夕那天,孩子的妈妈去打麻将了,孩子的爸爸一直在上网,春节晚会是孩子一个人看的,看着看着没意思就睡了。孩子在说到这些的时候没了底气,头都不愿抬。我再回想之前,孩子裤腿扯破了,一拃来长,孩子甩着裤腿走了好些天;孩子的裤子永远都是被油糊了的,没有干净过;天冷了,孩子经常穿着单薄的衣服,蜷缩成一团。是因为孩子家里经济条件差吗?那比很多孩子家里条件好多了。还有个孩子,因为父母闹离婚,孩子几天不说话,不到学校来上课等等这些,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作为教师,我们要尽自己的力量和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多陪陪孩子,多理解和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能把孩子的事当回事。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多地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当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关爱孩子心理健康,守望幸福。
  編辑 李烨艳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与写作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而写作又是阅读的升华。小学写作训练是一个需长期坚持不断积累才能收到成效的学习过程。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写作类别,及时引导、鼓励。从写人、写景、记事、状物等方面对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进行浅谈和探析。  关键词:语文;小学教育;写作;兴趣;提高读写能力  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评价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无
摘 要:在数学知识教学中,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属于一种动态互相转换的关系,学生需要通过这个动态的转换形成数学语言思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怎样才能从数学语言角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以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为例,探究从数学语言视角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思维;策略  思考又称为思维,即人们大脑对事物的间接、概括的体现,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力数学知识,培
摘 要: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高,数学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学习效果提升不明显、学习比较吃力。特别是小学生,因为年龄小、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度就更大了。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从多方面入手,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措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在此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景的创设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小学高年
摘 要: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如果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师爱在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也是教育的一种责任,愿每个老师都是爱的使者,成就孩子的一生。   关键词:师爱;走进心灵;以爱换爱;严慈相济   十六年前师范毕
虚拟情境并不是虚假的情境,简单来说是利用现代的虚拟技术来创设的情境设置,它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情境结构方式,只不过是被数字化了,与生活情境相比,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具有便捷性、经济性的特点,创设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情境与事物,同时,它又具有虚拟技术的艺术美感、独特的教育价值等,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利用虚拟技术创设情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图画与视频
摘 要:小学数学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基础数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对于学生未来数学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于学生学习与教师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转变过去被动式的模式,还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这对于小学数学教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思考;自主  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
摘 要: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得大量的信息,就可获取大量的知识。随着网络时代的盛行,多媒体无疑就是信息获得最不可或缺的平台。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既能听得见又能看得见,集声、光、形、色、动等为一体,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产生作用。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由此,多媒体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就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多媒体;语文教学  一、变
摘 要:数学课堂不论是新知探究、巩固应用,还是拓展提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以问题情境作为生发点,以不同的教学形式逐步展开,问题情境既是教学环节,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还成为联系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纽带,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践价值,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课堂教学   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育三部曲之《美的彼岸——诠释:情境课程的构建》一书序中提到:情境教学是探讨儿
摘 要: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整体知识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要做好相关的德育工作,在保障学生基本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以此来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小学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引导者,因此就需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强幸福教育的真正含义,以此来为班级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幸福教育;德育工作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的高质量一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所在。但教师目前的课内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如教学氛围不够良好、学生兴趣不够浓厚等,它们深深地影响着教师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优化和提高。基于此,对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进行探究,以期能给各位同行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课内阅读;小学语文;有效指导  学生阅读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