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总是混淆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我也不例外。之前一直认为是翻译的问题,读了这本著作我发现,这两个词不仅仅是一字之差。我个人认为女权主义更注重申诉女性的社会权利,可以把关键词定义为right,也就是权利。例如英美國家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话语权。而女性主义,则稍微温和一点,强调在承认女性生理弱势的情况下,实现男女平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存在主义,贯穿这本书的始末,这个名词的解释:“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无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第二性》作为女性主义里程碑式的著作,即使到了现在也很难讲它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超越或者颠覆。如果按照“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的划分来说,波伏娃属于前者,因为她从一开始就强调希望女人可以拥有和男人一样的权利。波伏娃的《第二性》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之上,但这又是她开始摆脱萨特阴影的一部作品。她在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女人的概念和他者身份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继而她在书中用了大篇幅来讨论女性何以成为他者。波伏娃在第一部中叙述了几种较为清晰的概念,这些概念成为贯穿《第二性》论述的纲领性思想。
在导言部分的开始,波伏娃提出女人与男人的概念并不对等,她提出了几个事实性的结论,比如“一个男人不会想到去写一本男性在人类中占特殊地位的书。如果我想做界定,那么我不得不首先声明‘我是一个女人’;这个事情构成一个基础,任何其他的论断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这让我想到了各种类型的女性励志访谈电视节目,很多人关注的点在于她们是女人,她们迫于无奈也好、自力更生也罢,在一些方面变得强大,变得像男人一样甚至比男人还要强大。这样的比较或者说这样判别优秀或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带有偏见性的。“男人是主体,是绝对:女人是他者。”这句话和对于这种观点的思考与追问贯穿了整本书的始末,就如同被批判的“中心思想”。
在对于历史的反思中波伏娃提醒我们注意的是,女性作为一个明显的他者,“她们的从属地位不是一个事件或者一次变化的结果,从属地位不是出于历史事件的偶然性,所以他性就像一种绝对。”并没有完成过主体与他者之间的转变:女人从未成为主体。女性不会自发的将自己或本群体放在“主体的地位”面对这样的事实,她将女性与其他经典的“他者”形象进行了对比。与黑人、犹太人等群体比较,女性在数量上显然没有劣势;和没有共同民族想象、共同宗教文化的无产阶级相比较,存在的时间更久,但这些都没有改变女人的他者地位。“性别的区分实际上是一种生理上的既定,而不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时刻。通过性别对社会进行任何划分都是不可能的。”波伏娃给出的原因是:女人永远不能组成一个群体,而是永远和她们的压迫者——男性形成“夫妻”这样一个基本单位:“将女人同她的压迫者联结起来的纽带,是任何别的纽带不可比拟的。”
有差别的平等导致女性被分为两个群体:所谓“好的女性”也就是波伏娃所说“肤浅的、幼稚的、轻率的女人,屈从于男人的女人”和“坏的女性”,而道德标准也由此建立。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面临这样的抉择和被同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少女满面愁容:青春期让她的自主意识觉醒,可是社会要求她必须放弃主动权。她的内心要她成为一个主动者,可是如果她要获得所谓成功,就必须压制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次要者。至少伪装成一个次要者。我身边已经有好多女性朋友持有这样的观点:硕士文凭就是个找到更好的男人的条件,嫁个高富帅,一切都解决了。我没有觉得他们是错的,也许这样的女人比我更聪明,因为她们早早接受了自己是次要者,不再痛苦和委屈了。一个愿意做小女人的女人,要么是没有太多文化,要么是真正聪明。而这些“聪明的女人”在成为次要者之后会怎样呢?原注中有这样的例子“男人声称他丝毫没有因为妻子没有职业而感到她地位降低:家务事同样崇高,等等。然而,在第一次争吵时,他就喊道:‘没有我,你就无法生活。”就像是波伏娃,她所写的未必没有女人知道,只是她们不敢写或者不愿写,因为她们是聪明的。可是波伏娃写了出来,她是勇敢的和伟大的。我想波伏娃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她深知女性主义的痛处并客观冷静地予以分析,同时也在于其理论在脱离出女性主义的话语体系中仍然充满了力量。
波伏娃在“第一部 命运”中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她通过对生物学、精神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来丰富关于女性“命运”的观点。
第一部分:命运。
波伏娃选择这三种观点进行批判并非偶然。在我看来,这三种观点不仅代表了关于女性的不可忽略的论述,更深深地影响了波伏娃。在其后的论述中,波伏娃频繁使用了这三种话语体系来进行阐述。
在“生物学论据”一章中,波伏娃最为重要的结论是:动物界的雌性特征不等于女性特征,而被简化为女性生殖器的女性生理学特征不等于女性。男人通常把他们所认为的雌性动物的特征全部投射到女人身上:“无生气的、不耐烦的、狡猾的、愚蠢的、不敏感的、淫荡的、凶狠的、卑下的”。而波伏娃指出,两性的物种分科意义本身名并不明细,男性对于雌性动物的特征认知本身就是有偏差的想象。证据是:①在无性生殖中性别没有分别;②雌雄同体,也即异质的配子同时存在于个体中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大量低等动物之中。我发现波伏娃对待进化论持怀疑态度:“一个系统高于另一个系统的概念,涉及到进化论,便导致最不可靠的理论。”
“大部分哲学把分成雌雄两性看成既定,却不想加以解释。”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仅提供被动的物质,男人的本源才是力量、主动性、运动、生命。”黑格尔的观点表明“即使卵子被确认为积极的本原,男人仍然力图将其无活力与精子的活跃相对照”。在这样的角度上,波伏娃否定了一切的先验哲学:“人们既不能提供这个事实的本体论的依据,也不能提供经验论的解释,人们无法先验地明白这个事实的影响”。哲学作为解释世界的科学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未免太过粗暴,由此生发出的两性各自作用更是欠缺依据。
《第二性》作为女性主义里程碑式的著作,即使到了现在也很难讲它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超越或者颠覆。如果按照“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的划分来说,波伏娃属于前者,因为她从一开始就强调希望女人可以拥有和男人一样的权利。波伏娃的《第二性》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之上,但这又是她开始摆脱萨特阴影的一部作品。她在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女人的概念和他者身份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继而她在书中用了大篇幅来讨论女性何以成为他者。波伏娃在第一部中叙述了几种较为清晰的概念,这些概念成为贯穿《第二性》论述的纲领性思想。
在导言部分的开始,波伏娃提出女人与男人的概念并不对等,她提出了几个事实性的结论,比如“一个男人不会想到去写一本男性在人类中占特殊地位的书。如果我想做界定,那么我不得不首先声明‘我是一个女人’;这个事情构成一个基础,任何其他的论断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这让我想到了各种类型的女性励志访谈电视节目,很多人关注的点在于她们是女人,她们迫于无奈也好、自力更生也罢,在一些方面变得强大,变得像男人一样甚至比男人还要强大。这样的比较或者说这样判别优秀或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带有偏见性的。“男人是主体,是绝对:女人是他者。”这句话和对于这种观点的思考与追问贯穿了整本书的始末,就如同被批判的“中心思想”。
在对于历史的反思中波伏娃提醒我们注意的是,女性作为一个明显的他者,“她们的从属地位不是一个事件或者一次变化的结果,从属地位不是出于历史事件的偶然性,所以他性就像一种绝对。”并没有完成过主体与他者之间的转变:女人从未成为主体。女性不会自发的将自己或本群体放在“主体的地位”面对这样的事实,她将女性与其他经典的“他者”形象进行了对比。与黑人、犹太人等群体比较,女性在数量上显然没有劣势;和没有共同民族想象、共同宗教文化的无产阶级相比较,存在的时间更久,但这些都没有改变女人的他者地位。“性别的区分实际上是一种生理上的既定,而不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时刻。通过性别对社会进行任何划分都是不可能的。”波伏娃给出的原因是:女人永远不能组成一个群体,而是永远和她们的压迫者——男性形成“夫妻”这样一个基本单位:“将女人同她的压迫者联结起来的纽带,是任何别的纽带不可比拟的。”
有差别的平等导致女性被分为两个群体:所谓“好的女性”也就是波伏娃所说“肤浅的、幼稚的、轻率的女人,屈从于男人的女人”和“坏的女性”,而道德标准也由此建立。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面临这样的抉择和被同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少女满面愁容:青春期让她的自主意识觉醒,可是社会要求她必须放弃主动权。她的内心要她成为一个主动者,可是如果她要获得所谓成功,就必须压制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次要者。至少伪装成一个次要者。我身边已经有好多女性朋友持有这样的观点:硕士文凭就是个找到更好的男人的条件,嫁个高富帅,一切都解决了。我没有觉得他们是错的,也许这样的女人比我更聪明,因为她们早早接受了自己是次要者,不再痛苦和委屈了。一个愿意做小女人的女人,要么是没有太多文化,要么是真正聪明。而这些“聪明的女人”在成为次要者之后会怎样呢?原注中有这样的例子“男人声称他丝毫没有因为妻子没有职业而感到她地位降低:家务事同样崇高,等等。然而,在第一次争吵时,他就喊道:‘没有我,你就无法生活。”就像是波伏娃,她所写的未必没有女人知道,只是她们不敢写或者不愿写,因为她们是聪明的。可是波伏娃写了出来,她是勇敢的和伟大的。我想波伏娃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她深知女性主义的痛处并客观冷静地予以分析,同时也在于其理论在脱离出女性主义的话语体系中仍然充满了力量。
波伏娃在“第一部 命运”中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她通过对生物学、精神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来丰富关于女性“命运”的观点。
第一部分:命运。
波伏娃选择这三种观点进行批判并非偶然。在我看来,这三种观点不仅代表了关于女性的不可忽略的论述,更深深地影响了波伏娃。在其后的论述中,波伏娃频繁使用了这三种话语体系来进行阐述。
在“生物学论据”一章中,波伏娃最为重要的结论是:动物界的雌性特征不等于女性特征,而被简化为女性生殖器的女性生理学特征不等于女性。男人通常把他们所认为的雌性动物的特征全部投射到女人身上:“无生气的、不耐烦的、狡猾的、愚蠢的、不敏感的、淫荡的、凶狠的、卑下的”。而波伏娃指出,两性的物种分科意义本身名并不明细,男性对于雌性动物的特征认知本身就是有偏差的想象。证据是:①在无性生殖中性别没有分别;②雌雄同体,也即异质的配子同时存在于个体中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大量低等动物之中。我发现波伏娃对待进化论持怀疑态度:“一个系统高于另一个系统的概念,涉及到进化论,便导致最不可靠的理论。”
“大部分哲学把分成雌雄两性看成既定,却不想加以解释。”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仅提供被动的物质,男人的本源才是力量、主动性、运动、生命。”黑格尔的观点表明“即使卵子被确认为积极的本原,男人仍然力图将其无活力与精子的活跃相对照”。在这样的角度上,波伏娃否定了一切的先验哲学:“人们既不能提供这个事实的本体论的依据,也不能提供经验论的解释,人们无法先验地明白这个事实的影响”。哲学作为解释世界的科学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未免太过粗暴,由此生发出的两性各自作用更是欠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