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适应型政府在地方市场发展中扮演“扶持之手”角色,其行为逻辑是顺势而为、提供制度上的激励结构,形成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这意味着适应型政府既不会完全遵从所谓的“自由市场”逻辑,也不会过度或直接干预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而是努力为市场发展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和协调机制。在中山市个案中,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调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在不同层面和领域的改革举措和制度供给,为企业家成长、市场发展塑造了总体上有效率的激励结构。适应型政府的扶持之手是企业家、地方资源、区位优势和资本积累等要素发挥更大效力的重要条件。
:地方市场适应型政府扶持之手
〔中图分类号〕C916;D0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2-0102-08
一、引言
现代社会科学对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动力的探索始于“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将斯密奉为鼻祖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市场机制在为基本生产要素估值、提供正确的价格信号和适当的激励机制以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这些方面被证明是不可或缺的。①尽管如此,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及作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在经济学还是其他社会科学里,从来没被轻视更未曾忽略过。对于备受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而言,市场发展的中国经验与那些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而提炼出来的经典发展理论,虽有一定联系和相似之处,但也在诸多方面具有差异性表现。怀默霆对此似乎惊讶地发问,在国家之手显而易见且通常还很有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以及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功?②类似怀默霆这样的疑问在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奉者那里很常见,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个伪问题。因为从历史上来看,很难找到经验的事实依据能够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可以只靠自由市场而无需政府的任何配合与支撑。对于中国而言,推动市场顺畅发展和实现经济增长构成了政府的重要目标,因此作为组织的政府本身没有恶意破坏市场良性发展的动机。在这样的认知起点上,更值得探索的问题是政府在怎样的条件下如何促进或破坏了市场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经济奇迹的产生可以说是诸多繁荣的地方市场的综合。所以探讨地方市场繁荣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是我们认识和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切入点。但从诸多竞争性的理论来看,地方政府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起到何种作用,仍有待学界做出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切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就此而言,广东省中山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分析个案。2013年5月郑杭生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中山市调研。如无特别标注,本文呈现的资料和数据均来源于作者作为团队成员从该市市委和政府各部门获得的材料。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的中山以广东省1%的土地、3%的人口连续多年创造了全省第五的经济总量。2012年该市实现生产总值2441亿元,增速居珠三角第二,而人均生产总值则高达775万元。该市民营经济非常发达。2012年底,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216万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363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65%。中山市发达的市场经济与地方政府的角色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将整个民营市场经济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来展开分析。尽管促进地方市场繁荣的因素很多,但本文着力于通过适应型政府的扶持之手的理论模型对中山市个案进行检视,藉此探讨市场发展和经济繁荣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及其意义。
二、转型经济中的地方政府:经验刻画与模型分析
1以往研究中的经验刻画
国内对转型经济中的地方政府角色研究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提供了不同解读。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莫过于戴慕珍的“地方国家统合主义”(local state corporatism)。在戴慕珍看来,中国的地方政府将其辖区范围的企业当作更大的企业整体的一部分,而地方官员则起到董事会般的作用,有时甚至更直接地充当公司执行官角色。这种模式彰显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属于一种混合策略,同时利用了毛泽东时代承继下来的国家能力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方式。因此她将这种由政府引领的独特增长模式叫做“地方国家统合主义”。Oi, Jean C.,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The China Quarterly, 1995, p.144.华尔德的“地方政府即厂商论”虽然在提法上有些不同,但与戴慕珍的理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他认为,地方政府是市场中的一个社会行动者,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扮演游戏者角色,从整体上来看则形成了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庇护系统。Walder,A.,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5, p.101.基于这种视角,有学者将地方政府视为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主体,既拥有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裁量权,同时也被认为有责任去保护、促进甚至直接管理地方经济。Gong,T.,“Corrup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 the Double Identity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in Market Reform,”Pacific Review, 2006, p.19.王达伟的经验研究则为此种理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支持。Wank,D. L., “Private Business, Bureaucracy, and Political Alliance in a Chinese City,”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5, p.33; “The Institutional Process of Market Clientelism: Guanxi and Private Business in a South China City,” The China Quarterly, 1996, p.147; “Producing Property Rights,”in Jean C. Oi
:地方市场适应型政府扶持之手
〔中图分类号〕C916;D0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2-0102-08
一、引言
现代社会科学对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动力的探索始于“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将斯密奉为鼻祖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市场机制在为基本生产要素估值、提供正确的价格信号和适当的激励机制以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这些方面被证明是不可或缺的。①尽管如此,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及作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在经济学还是其他社会科学里,从来没被轻视更未曾忽略过。对于备受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而言,市场发展的中国经验与那些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而提炼出来的经典发展理论,虽有一定联系和相似之处,但也在诸多方面具有差异性表现。怀默霆对此似乎惊讶地发问,在国家之手显而易见且通常还很有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以及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功?②类似怀默霆这样的疑问在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奉者那里很常见,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个伪问题。因为从历史上来看,很难找到经验的事实依据能够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可以只靠自由市场而无需政府的任何配合与支撑。对于中国而言,推动市场顺畅发展和实现经济增长构成了政府的重要目标,因此作为组织的政府本身没有恶意破坏市场良性发展的动机。在这样的认知起点上,更值得探索的问题是政府在怎样的条件下如何促进或破坏了市场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经济奇迹的产生可以说是诸多繁荣的地方市场的综合。所以探讨地方市场繁荣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是我们认识和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切入点。但从诸多竞争性的理论来看,地方政府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起到何种作用,仍有待学界做出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切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就此而言,广东省中山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分析个案。2013年5月郑杭生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中山市调研。如无特别标注,本文呈现的资料和数据均来源于作者作为团队成员从该市市委和政府各部门获得的材料。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的中山以广东省1%的土地、3%的人口连续多年创造了全省第五的经济总量。2012年该市实现生产总值2441亿元,增速居珠三角第二,而人均生产总值则高达775万元。该市民营经济非常发达。2012年底,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216万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363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65%。中山市发达的市场经济与地方政府的角色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将整个民营市场经济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来展开分析。尽管促进地方市场繁荣的因素很多,但本文着力于通过适应型政府的扶持之手的理论模型对中山市个案进行检视,藉此探讨市场发展和经济繁荣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及其意义。
二、转型经济中的地方政府:经验刻画与模型分析
1以往研究中的经验刻画
国内对转型经济中的地方政府角色研究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提供了不同解读。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莫过于戴慕珍的“地方国家统合主义”(local state corporatism)。在戴慕珍看来,中国的地方政府将其辖区范围的企业当作更大的企业整体的一部分,而地方官员则起到董事会般的作用,有时甚至更直接地充当公司执行官角色。这种模式彰显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属于一种混合策略,同时利用了毛泽东时代承继下来的国家能力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方式。因此她将这种由政府引领的独特增长模式叫做“地方国家统合主义”。Oi, Jean C.,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The China Quarterly, 1995, p.144.华尔德的“地方政府即厂商论”虽然在提法上有些不同,但与戴慕珍的理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他认为,地方政府是市场中的一个社会行动者,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扮演游戏者角色,从整体上来看则形成了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庇护系统。Walder,A.,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5, p.101.基于这种视角,有学者将地方政府视为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主体,既拥有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裁量权,同时也被认为有责任去保护、促进甚至直接管理地方经济。Gong,T.,“Corrup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 the Double Identity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in Market Reform,”Pacific Review, 2006, p.19.王达伟的经验研究则为此种理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支持。Wank,D. L., “Private Business, Bureaucracy, and Political Alliance in a Chinese City,”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5, p.33; “The Institutional Process of Market Clientelism: Guanxi and Private Business in a South China City,” The China Quarterly, 1996, p.147; “Producing Property Rights,”in Jean C. 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