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美术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就是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把课堂当作生活的缩影,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为美术教学注入鲜活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美术课堂才会充满新鲜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美术课堂 生活化
陶行知老人家的忠告:“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主张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的今天,“ 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洗耳恭听。”仍很常见。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 应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 学习的主人。我们所提倡的生活化的教育便体现于此。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这一理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体会。
一、美术教学情境生活化
我们应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背景,创设生活化的的教学,激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缩短新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距离。美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体验生活,在创作时,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情境中活跃闪现,学生情不自禁地去看、去听、去想,这样,主客观一致,智力、非智力达到和谐。学生不仅能理解画的内容,而且能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思考,提高。让学生借助生活情境在自主参与、亲身体验中提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接受思想教育,获得美的熏陶,发展思维能力。当课程涉及“乡土艺术活动了解”、“乡土造型艺术”、“乡土表演艺术”和“乡土艺术展览”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教师应挖掘乡土艺术中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了解民俗风情这些乡土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让学生用心灵去体会母体文化的民族特性,使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灵活运用己有经验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创作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美术实践活动生活化
美术实践活动生活化,不仅为学生身心发展所必须,也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所喜爱。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都有喜爱活动的特点,如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动脑探密等。因此,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主动参与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美术实践活动主要针对课堂教学活动而言,而校外美术实践活动,像一剂营养液一样,对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都是有益的。我校利用暑期,发动学生,深入农村,绘制墙面宣传画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也改善了村容村貌,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美术教师与学生关系生活化
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注重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授受关系,这种关系不利于师生交流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美术教师是否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关系到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任何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关系都是不稳定的,有害于教育的。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应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贴近生活,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师生间的真挚感情,必定会带来神奇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学生,爱学生必须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师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美術课堂训练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巧妙创设各种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教师要调动孩子们热爱生活的情感,课堂上积极训练孩子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还是从贴近生活、打扮生活说起,比如在课堂上引导、训练他们美化自己的小居室、自己的教室和校园。美化生活分为爱护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讲究卫生和装饰美化几个层次。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孩子们开展美化生活、美化环境、装饰自己的房间等游戏活动,体验生活美术实践活动的乐趣,获取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触,让他们的思维感官始终处于一种是我自己要做的活泼状态。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老师而言,这意味着角色的转变、课堂的开放、教材使用上的创新。课堂训练活动在吸收了传统教学的优点的同时,融入了技能的应用为主,强调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动性、自主性的优点,进一步完善了美术学科教学体系,在贴近生活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训练与生活巧妙联系,才能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课堂的教学作用。
五、美术作业生活化
长期以来,我们把主要的精力用于美术课堂教学的探讨和提升,而对作业的设计却疏于研究。作业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日常教学中,由于作业布置缺少科学性,更谈不上艺术性,导致了学科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对学生设计一些生活作业,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我为校园添色彩"是综合·探索的单元,在完成校服设计和立体构成的纸塑课后,在尝试与评述中,提出了集体策划、绘制校园的规划图或校园模型的要求,这一作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规划的想象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表现能力。“生活化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总之,在美术课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辜敏、杨春生著.《美术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山西教育,2004,(6)
[3]陶行知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关键词:美术课堂 生活化
陶行知老人家的忠告:“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主张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的今天,“ 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洗耳恭听。”仍很常见。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 应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 学习的主人。我们所提倡的生活化的教育便体现于此。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这一理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体会。
一、美术教学情境生活化
我们应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背景,创设生活化的的教学,激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缩短新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距离。美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体验生活,在创作时,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情境中活跃闪现,学生情不自禁地去看、去听、去想,这样,主客观一致,智力、非智力达到和谐。学生不仅能理解画的内容,而且能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思考,提高。让学生借助生活情境在自主参与、亲身体验中提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接受思想教育,获得美的熏陶,发展思维能力。当课程涉及“乡土艺术活动了解”、“乡土造型艺术”、“乡土表演艺术”和“乡土艺术展览”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教师应挖掘乡土艺术中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了解民俗风情这些乡土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让学生用心灵去体会母体文化的民族特性,使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灵活运用己有经验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创作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美术实践活动生活化
美术实践活动生活化,不仅为学生身心发展所必须,也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所喜爱。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都有喜爱活动的特点,如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动脑探密等。因此,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主动参与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美术实践活动主要针对课堂教学活动而言,而校外美术实践活动,像一剂营养液一样,对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都是有益的。我校利用暑期,发动学生,深入农村,绘制墙面宣传画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也改善了村容村貌,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美术教师与学生关系生活化
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注重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授受关系,这种关系不利于师生交流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美术教师是否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关系到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任何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关系都是不稳定的,有害于教育的。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应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贴近生活,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师生间的真挚感情,必定会带来神奇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学生,爱学生必须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师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美術课堂训练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巧妙创设各种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教师要调动孩子们热爱生活的情感,课堂上积极训练孩子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还是从贴近生活、打扮生活说起,比如在课堂上引导、训练他们美化自己的小居室、自己的教室和校园。美化生活分为爱护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讲究卫生和装饰美化几个层次。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孩子们开展美化生活、美化环境、装饰自己的房间等游戏活动,体验生活美术实践活动的乐趣,获取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触,让他们的思维感官始终处于一种是我自己要做的活泼状态。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老师而言,这意味着角色的转变、课堂的开放、教材使用上的创新。课堂训练活动在吸收了传统教学的优点的同时,融入了技能的应用为主,强调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动性、自主性的优点,进一步完善了美术学科教学体系,在贴近生活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训练与生活巧妙联系,才能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课堂的教学作用。
五、美术作业生活化
长期以来,我们把主要的精力用于美术课堂教学的探讨和提升,而对作业的设计却疏于研究。作业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日常教学中,由于作业布置缺少科学性,更谈不上艺术性,导致了学科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对学生设计一些生活作业,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我为校园添色彩"是综合·探索的单元,在完成校服设计和立体构成的纸塑课后,在尝试与评述中,提出了集体策划、绘制校园的规划图或校园模型的要求,这一作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规划的想象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表现能力。“生活化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总之,在美术课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辜敏、杨春生著.《美术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山西教育,2004,(6)
[3]陶行知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