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作为以教育和生活为主的教育机构和文化传播场所,在促进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促进自身
发展方式转变,发挥引领示范性作用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建设低碳校园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
路,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主要路径:开展低碳教育;健全低碳制度;健全低碳设施;强化低碳管理;倡导低
碳生活;开展低碳研究,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服务支撑,不断推动全社会节能减
排目标的实现和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低碳校园建设问题建设路径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手段,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
态环境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以教育、生活为主的教育机构和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组织,是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应率先垂范,领风气之先
。当下兴起的低碳之风无疑给正在进行的节约型校园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建设新型高校低碳校园
毫无疑问将是未来高校校園建设的方向。
一、低碳校园内涵及意义
何谓低碳校园?它应当是在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日常工作行为中,贯彻
低碳理念,运用低碳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排放,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校园。
[1]低碳校园建设同时也是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内涵上来看,低碳校园建设与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并行不悖的,以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原则,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
目的,推行低碳理念,倡导低碳学习、生活、工作方式,着力建设生态化、数字化、人性化和谐校园。
高校建设低碳校园是响应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行为,在促进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促进自身发展方式
转变,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高效运行和管理模式等方
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校园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召唤和当代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
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2]人与自然的
和谐、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是低碳之路。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承担着巨大的责
任。2007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就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
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等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3]基于国
际国内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共同愿望,低碳校园建设已经迎来机遇和挑战,加快建筑节能及低碳校园建设符
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具体的技术实践、工作实践、生活实践等入手,节能减
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精神,既符合学校利益,符合师生员工的利益,也符合中
华民族的长远利益。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应以自觉践行低碳校园为己任,发挥
引领作用,传播低碳理念,培育低碳文化。
(二)高校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良好平台。
高校以建设低碳校园作为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适应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回应了公众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期待,能强化内涵建设,为构建学科
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办学特色鲜明、低碳高效运行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创新成果的支持,并以
理论指导实践。
(三)高校是弘扬低碳文化氛围和倡导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基地。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场所和集散地,势一个广阔的平台,通过校园内的研究机构、教师队伍的不断努力,在
课堂上强化学生的低碳意识,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点滴的生活行为中形成低碳意识。
同时,在高校建设低碳校园,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功能作用,并通过设立与低碳相关的专业、开设低碳
教学课程以及组织开展以低碳教育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对师生进行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强化师生
低碳意识,引导师生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行为习惯;还能与全社会所提倡的低碳生活、低碳
意识等要求密切结合,并通过师生将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广泛传播到单位、家庭、社区等各个场所。可见
,高校是传播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理念、构建低碳社会的辐射源和宣传载体。
(四)高校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助器。
高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科教优势资源,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能为低碳科技创新
培养科技人才和造就科技专家;具有产学研一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低碳科技创新链上的重要环节,大量
的低碳科技、清洁能源原创成果能带动科技应用、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技术产
业化进程;有效地发挥高校作用,使其具有与企业密切联系的特点,科技创新研究和转化能与企业实现无
缝对接,便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有效缩短低碳科研创新成果与满足市场需求的时间。
二、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高校建设低碳校园是一项开创性、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程,在推行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建设低碳校园的首要原则是讲究科学性。要按照当今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和最新颖的方法设计节能减排指标
体系和操作办法,在执行过程中要注重效果,见出效益。
(二)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建设低碳校园的根本出发点。高校应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为师生提供 良好的、绿色的、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让师生充分享受建设成果。
(三)统筹兼顾原则。
建设低碳校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应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既着眼长远、全盘谋划,又立足当
前,突出重点,促使低碳理念、低碳教育、低碳生活的相互融合、有序推进。
(四)节约型原则。
建设低碳校园的根本在于节约资源。高校应坚持勤俭办校的思想,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规划立项、校园建
设、组织管理、教育宣传等各个环节,合理配置资源,控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
(五)借鉴性原则。
建设低碳社会是一项全局性、全人类的事业,世界各国著名高校在建设低碳校园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
益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建设低碳校园中既要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又要根据自身类型、历史、地域、发
展定位等实际情况,注重细节和技巧,突出优势和特色,以理念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培养具有低
碳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上述五条基本原则,低碳校园建设总体思路是:在高校积极倡导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可持
续发展,促进高校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找准新型节能
产品、技术及材料推广应用的接入点,改善校园能源使用结构;深入挖掘潜力,找到自身资源优势与经济
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提高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夯实建立健全低碳教育体系的基
本点,推广低碳行为理念;以强化科学研究为支撑点,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水平;以科
学管理、厉行节约为关键点,增强内部管理效益,从而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
、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高校教育发展方式,以更好地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为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社会建
设发挥引领性、示范性作用。
三、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开展低碳教育。
推行低碳理念教育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重要使命,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基础。高校应建立与市场需求接轨的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低碳理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实低碳理念的教育的内容,并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教
学体系,着力构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第二课堂为补充的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教育网络,采取与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等有机结合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专题讲
座、主题论坛、参观调研、座谈讨论、社会实践等宣传教育形式,推进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进课本、进课
堂、进大脑,培养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所需的各类实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大力倡导低碳生活
,通过制定各个岗位的绿色标准、印发低碳生活手册等方式,教育师生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等节
约行为,引导他们参与到低碳生活的行动中,不断增强他们的节能环保意识,扩大低碳教育的影响力、感
染力、辐射力;抓好低碳校园建设的宣传,借助校报、校园网络、广播、橱窗、手机短信等宣传媒介,引
导师生逐步形成人人讲低碳、事事讲低碳、时时讲低碳、处处讲低碳的良好风尚,以促进低碳校园建设工
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高低碳校园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高低碳校园建设的实效性。
(二)健全低碳制度。
落实低碳节能责任制,促进校园转型发展,做到节能科学化、法制化。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低碳建设
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战略措施,高校要结合校园低碳建设的实际情况,借签国内外低碳校园的建设经验和做
法,加快校园节能制度建设,制定规定规章制度和相关措施,是低碳校园有章可循。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
制,将低碳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岗位职责和年度绩效考核之中,督促师生节能减排,保
护环境。要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节能措施有效、节能效果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实施奖励,从而激发广大师生
员工厉行节约的积极性,使低碳理念逐步内化于心,物化为制,外化于行,从而推动和谐低碳校园的建设
。
(三)健全低碳设施。
建设低碳设施是高校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关键。高校应合理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
校园功能布局,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并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理念融入改造中
,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如对电路管网设施陈旧老
化问题应按照节能、安全等要求进行技术改造,优化供电线路、安装新型的SII系列变压器代替老旧变压
器,减少供电能耗。积极利用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在采购工作设备时应优先采购"零排放、零污染"节能
产品,如在公共场所安装自闭式延时阀控制用水系统和感应灯控制用电系统。在学习、生活设施建设中,
推广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实行全程智能化管理照明设施,避免"长明灯"现象,选用节能
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在供水设施建设中,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节约能源和防止水
质的二次污染,在水处理和循环设施建设中,采用循环用水技术,建设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工
程设施,提高全校污水回用率等。大力推广新型能源,逐步减少对煤炭能源的依靠,立足高校实际,充分
利用其他清洁能源进行生产,如利用太阳能设备,使用节能燃气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证后勤清
洁发展。
(四)强化低碳管理。
实施低碳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切实需要,是建设低碳校园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建立低碳校园建设监
督评估和考核问责等内部控制长效机制,有效保障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建立智能化、数字化、科学化管
理体系,利用管理软件等现代手段健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向管理要效益,促使办学效益最 大化。强化成本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管理力度,加強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
生工作等各项教学科研的管理,改善公车、水、电、气、医疗、维修等各项后勤服务的管理,实现管理的
精细化、高效化,提升节能降耗能力。健全电子公文管理及无纸化办公系统,减少对纸张的使用,以节约
森林资源。健全能源资源管理体系,对执行节能标准、能耗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动态的监管,加强校内
能耗审计、公示,及时消除跑、冒、漏、滴等浪费现象,并强化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工作,总结分析自身
能源资源的利用情况,利用特点、存在问题等,为低碳建设提供有力数据、手段等参考。
(五)倡导低碳生活。
倡导低碳生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建设低碳校园的落脚点。高校在建设低碳校园过程中,应通过课
内、课外等多种途径,引导师生了解个人日常生活行为的碳足迹,以培养师生的低碳生活意识;通过制定
出个人工作岗位的绿色标准,印发低碳生活手册等方式,以培养师生的低碳生活习惯;通过普及与低碳生
活相关的各类知识,提倡师生过简约、健康的生活,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注重节电、节水、节油、节
气等节约行为,通过碳中和等方式降低碳排放,以培养师生低碳生活的行为。
(六)开展低碳研究。
开展低碳研究是高校所具有的明显优势,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前提。高校应设立低碳经济等领域的专业科研
机构,积极整合学校学科优势资源,争取相关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着力发展与低碳研究相关的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借助学科发展带动研究能力、成果转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积极参与开发可再生资源。同时
,加强研究机构的对外交流合作,以学校为平台,邀请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相关人士到学校开
展专题讲座,大力参与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规划研究和企业对低碳节能产品的生产研究,积极探索高
效节能减排新机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科研支撑和发挥示范性作用
。
低碳校园建设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高校应秉承科学理念,加快创新力度
,积极建设低碳校园,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服务支撑,不断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
目标的实现和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桂娟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44-256
[2]科学发展观主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8
[3]低碳经济课题组,低碳战争:中国引领低碳世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5
发展方式转变,发挥引领示范性作用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建设低碳校园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
路,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主要路径:开展低碳教育;健全低碳制度;健全低碳设施;强化低碳管理;倡导低
碳生活;开展低碳研究,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服务支撑,不断推动全社会节能减
排目标的实现和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低碳校园建设问题建设路径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手段,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
态环境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以教育、生活为主的教育机构和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组织,是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应率先垂范,领风气之先
。当下兴起的低碳之风无疑给正在进行的节约型校园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建设新型高校低碳校园
毫无疑问将是未来高校校園建设的方向。
一、低碳校园内涵及意义
何谓低碳校园?它应当是在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日常工作行为中,贯彻
低碳理念,运用低碳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排放,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校园。
[1]低碳校园建设同时也是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内涵上来看,低碳校园建设与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并行不悖的,以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原则,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
目的,推行低碳理念,倡导低碳学习、生活、工作方式,着力建设生态化、数字化、人性化和谐校园。
高校建设低碳校园是响应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行为,在促进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促进自身发展方式
转变,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高效运行和管理模式等方
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校园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召唤和当代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
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2]人与自然的
和谐、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是低碳之路。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承担着巨大的责
任。2007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就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
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等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3]基于国
际国内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共同愿望,低碳校园建设已经迎来机遇和挑战,加快建筑节能及低碳校园建设符
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具体的技术实践、工作实践、生活实践等入手,节能减
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精神,既符合学校利益,符合师生员工的利益,也符合中
华民族的长远利益。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应以自觉践行低碳校园为己任,发挥
引领作用,传播低碳理念,培育低碳文化。
(二)高校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良好平台。
高校以建设低碳校园作为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适应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回应了公众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期待,能强化内涵建设,为构建学科
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办学特色鲜明、低碳高效运行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创新成果的支持,并以
理论指导实践。
(三)高校是弘扬低碳文化氛围和倡导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基地。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场所和集散地,势一个广阔的平台,通过校园内的研究机构、教师队伍的不断努力,在
课堂上强化学生的低碳意识,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点滴的生活行为中形成低碳意识。
同时,在高校建设低碳校园,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功能作用,并通过设立与低碳相关的专业、开设低碳
教学课程以及组织开展以低碳教育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对师生进行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强化师生
低碳意识,引导师生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行为习惯;还能与全社会所提倡的低碳生活、低碳
意识等要求密切结合,并通过师生将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广泛传播到单位、家庭、社区等各个场所。可见
,高校是传播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理念、构建低碳社会的辐射源和宣传载体。
(四)高校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助器。
高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科教优势资源,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能为低碳科技创新
培养科技人才和造就科技专家;具有产学研一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低碳科技创新链上的重要环节,大量
的低碳科技、清洁能源原创成果能带动科技应用、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技术产
业化进程;有效地发挥高校作用,使其具有与企业密切联系的特点,科技创新研究和转化能与企业实现无
缝对接,便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有效缩短低碳科研创新成果与满足市场需求的时间。
二、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高校建设低碳校园是一项开创性、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程,在推行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建设低碳校园的首要原则是讲究科学性。要按照当今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和最新颖的方法设计节能减排指标
体系和操作办法,在执行过程中要注重效果,见出效益。
(二)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建设低碳校园的根本出发点。高校应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为师生提供 良好的、绿色的、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让师生充分享受建设成果。
(三)统筹兼顾原则。
建设低碳校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应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既着眼长远、全盘谋划,又立足当
前,突出重点,促使低碳理念、低碳教育、低碳生活的相互融合、有序推进。
(四)节约型原则。
建设低碳校园的根本在于节约资源。高校应坚持勤俭办校的思想,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规划立项、校园建
设、组织管理、教育宣传等各个环节,合理配置资源,控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
(五)借鉴性原则。
建设低碳社会是一项全局性、全人类的事业,世界各国著名高校在建设低碳校园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
益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建设低碳校园中既要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又要根据自身类型、历史、地域、发
展定位等实际情况,注重细节和技巧,突出优势和特色,以理念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培养具有低
碳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上述五条基本原则,低碳校园建设总体思路是:在高校积极倡导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可持
续发展,促进高校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找准新型节能
产品、技术及材料推广应用的接入点,改善校园能源使用结构;深入挖掘潜力,找到自身资源优势与经济
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提高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夯实建立健全低碳教育体系的基
本点,推广低碳行为理念;以强化科学研究为支撑点,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水平;以科
学管理、厉行节约为关键点,增强内部管理效益,从而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
、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高校教育发展方式,以更好地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为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社会建
设发挥引领性、示范性作用。
三、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开展低碳教育。
推行低碳理念教育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重要使命,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基础。高校应建立与市场需求接轨的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低碳理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实低碳理念的教育的内容,并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教
学体系,着力构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第二课堂为补充的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教育网络,采取与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等有机结合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专题讲
座、主题论坛、参观调研、座谈讨论、社会实践等宣传教育形式,推进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进课本、进课
堂、进大脑,培养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所需的各类实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大力倡导低碳生活
,通过制定各个岗位的绿色标准、印发低碳生活手册等方式,教育师生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等节
约行为,引导他们参与到低碳生活的行动中,不断增强他们的节能环保意识,扩大低碳教育的影响力、感
染力、辐射力;抓好低碳校园建设的宣传,借助校报、校园网络、广播、橱窗、手机短信等宣传媒介,引
导师生逐步形成人人讲低碳、事事讲低碳、时时讲低碳、处处讲低碳的良好风尚,以促进低碳校园建设工
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高低碳校园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高低碳校园建设的实效性。
(二)健全低碳制度。
落实低碳节能责任制,促进校园转型发展,做到节能科学化、法制化。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低碳建设
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战略措施,高校要结合校园低碳建设的实际情况,借签国内外低碳校园的建设经验和做
法,加快校园节能制度建设,制定规定规章制度和相关措施,是低碳校园有章可循。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
制,将低碳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岗位职责和年度绩效考核之中,督促师生节能减排,保
护环境。要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节能措施有效、节能效果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实施奖励,从而激发广大师生
员工厉行节约的积极性,使低碳理念逐步内化于心,物化为制,外化于行,从而推动和谐低碳校园的建设
。
(三)健全低碳设施。
建设低碳设施是高校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关键。高校应合理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
校园功能布局,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并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理念融入改造中
,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如对电路管网设施陈旧老
化问题应按照节能、安全等要求进行技术改造,优化供电线路、安装新型的SII系列变压器代替老旧变压
器,减少供电能耗。积极利用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在采购工作设备时应优先采购"零排放、零污染"节能
产品,如在公共场所安装自闭式延时阀控制用水系统和感应灯控制用电系统。在学习、生活设施建设中,
推广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实行全程智能化管理照明设施,避免"长明灯"现象,选用节能
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在供水设施建设中,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节约能源和防止水
质的二次污染,在水处理和循环设施建设中,采用循环用水技术,建设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工
程设施,提高全校污水回用率等。大力推广新型能源,逐步减少对煤炭能源的依靠,立足高校实际,充分
利用其他清洁能源进行生产,如利用太阳能设备,使用节能燃气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证后勤清
洁发展。
(四)强化低碳管理。
实施低碳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切实需要,是建设低碳校园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建立低碳校园建设监
督评估和考核问责等内部控制长效机制,有效保障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建立智能化、数字化、科学化管
理体系,利用管理软件等现代手段健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向管理要效益,促使办学效益最 大化。强化成本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管理力度,加強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
生工作等各项教学科研的管理,改善公车、水、电、气、医疗、维修等各项后勤服务的管理,实现管理的
精细化、高效化,提升节能降耗能力。健全电子公文管理及无纸化办公系统,减少对纸张的使用,以节约
森林资源。健全能源资源管理体系,对执行节能标准、能耗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动态的监管,加强校内
能耗审计、公示,及时消除跑、冒、漏、滴等浪费现象,并强化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工作,总结分析自身
能源资源的利用情况,利用特点、存在问题等,为低碳建设提供有力数据、手段等参考。
(五)倡导低碳生活。
倡导低碳生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建设低碳校园的落脚点。高校在建设低碳校园过程中,应通过课
内、课外等多种途径,引导师生了解个人日常生活行为的碳足迹,以培养师生的低碳生活意识;通过制定
出个人工作岗位的绿色标准,印发低碳生活手册等方式,以培养师生的低碳生活习惯;通过普及与低碳生
活相关的各类知识,提倡师生过简约、健康的生活,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注重节电、节水、节油、节
气等节约行为,通过碳中和等方式降低碳排放,以培养师生低碳生活的行为。
(六)开展低碳研究。
开展低碳研究是高校所具有的明显优势,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前提。高校应设立低碳经济等领域的专业科研
机构,积极整合学校学科优势资源,争取相关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着力发展与低碳研究相关的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借助学科发展带动研究能力、成果转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积极参与开发可再生资源。同时
,加强研究机构的对外交流合作,以学校为平台,邀请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相关人士到学校开
展专题讲座,大力参与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规划研究和企业对低碳节能产品的生产研究,积极探索高
效节能减排新机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科研支撑和发挥示范性作用
。
低碳校园建设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高校应秉承科学理念,加快创新力度
,积极建设低碳校园,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服务支撑,不断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
目标的实现和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桂娟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44-256
[2]科学发展观主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8
[3]低碳经济课题组,低碳战争:中国引领低碳世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