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非非话裁判

来源 :新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dll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法比赛的人,内地叫做“裁判”,港台称呼“球证”,英文有时候用“Referee”有时候用“Umpire”,NBA叫做“三人行动组”(NBA比赛由三人执法)。但吹的都是同一个哨子。
  湖人主教练菲尔·杰克逊向好友NBA裁判主客鲁斯发问:“您是如何成为一名NBA裁判的?”鲁斯的回答很实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只是一名平庸的球员,连替补都不是。我当时的教练在业余时间兼任一些比赛的裁判,来增加收入。他对我说,既然我作为球员没有发展前途,还不如去试试做裁判。他是对的,我后来喜欢上这个职业,它简直比打球还过瘾。”
  NBA本赛季的裁判问题非常严重,多纳希甚至因为参与赌球,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提审,多场比赛遭遇了国内球迷熟悉的“黑哨”,这让NBA的形象大损。那么,NBA的裁判们究竟吹的是什么样的一把哨子?
  
  问题哨
  
  NBA本赛季出台了“零忍耐”制度,也就是说不管裁判如何吹罚,球员和教练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会吃到技术犯规。但有时候苛刻的规则就像是暴君,它越是严厉,越会激起反抗。前一赛季的卫冕冠军迈阿密热队上赛季的成绩并不好,这让主教练帕特·莱利很恼火,有一段时间他和裁判飚上了,完全以一副“打假斗士”的面目自居。无论莱利的动机如何,至少他揭露出裁判问题的一角。
  
  镜头一:去年12月12日。帕特·莱利像一头发疯的狮子一样冲到裁判麦克尔·史密斯面前,发出愤怒的咆哮。这个经典镜头几乎登陆了美国的每个体育频道。
  莱利认为裁判在执法中出现了严重偏差。“我知道他们(裁判)恨我。但对我的球员来讲,这样的吹罚完全是不公平的。”余怒未消的莱利又揭发出“贾维事件”,披露裁判贾维当着他的面说了一句,“看到你和你的球队死掉,我真是高兴极了”。但代价是莱利被NBA罚款5万美元——鉴于莱利屡次抨击裁判,NBA送给了他一张“超级罚单”。但这张罚单丝毫没有改变莱利继续与裁判“对抗”的决心。
  镜头二:今年2月,热队主场对阵开拓者赛后,莱利再次抨击裁判。“这完全就是一场裁判的悲剧。我就像在戏院里看一些滑稽演员的表演,他们在那里与开拓者的球员说笑话,哈哈大笑。简直太不职业了!”莱利为热队与开拓者7比32的悬殊罚球次数感到愤怒。我们可以把这次争执称作“斯塔福事件”:当热队助理教练在最后49秒时吃到第二次技术犯规被罚离场时,裁判斯塔福在边线和莱利“交火”。“不关你的事,上电视哭去吧。”斯塔福在尖刻地揶揄莱利。这又是一句让莱利心碎的名言。
  镜头三:今年3月,热队对阵爵士队的比赛第三节中段,裁判马克·伍德里奇吹了莱利第二个技术犯规,莱利一边退场,一边用眼神怒视伍德里奇,后者也用自己不满的眼神“正面还击”。一向与裁判交恶的爵士主教练斯隆站在了对手莱利一边:“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都对裁判有看法。我不会因为他们把我的对手罚出赛场而支持他们。”
  斯隆也常同裁判闹别扭,争吵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在爵士同国王队的一场比赛中,斯隆认为裁判完全是在吹问题哨:国王队后卫毕比运球出界,裁判没有吹。急得斯隆大吼,裁判没有理会。这一幕就发生在斯隆的眼皮底下,毕比运球出界斯隆应该没有看错。毕比运球来到篮下,结果裁判吹罚了爵士队防守犯规,斯隆火冒三丈。在裁判基里克兰过来争辩的时候,愤怒的斯隆和他争吵起来,情急之下对着基里克兰就是当胸一搡,幸亏基里克兰不是女裁判,否则斯隆的罪过就大了。但是即便如此,大胆侵犯裁判的斯隆被立刻判罚出场,事后NBA又追加了对他的禁赛。
  对于这一幕,NBA的评论员比尔·沃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想说两个原则:一、斯隆推基里克兰是不对的,遭到处罚也是应该的。二、NBA有明文规定,当发生冲突时,裁判员应该远离球员和教练。为什么基里克兰要第一时间冲过去辩解?如果他不过去,也许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
  对于球员来说,教练和裁判们的冲突简直就是“个案”,球员和裁判之间才是真正不可调和的矛盾统一体。喜欢追着裁判辩解的莱希德·华莱士一个赛季被吹罚了41次技术犯规;阿伦·艾弗森说裁判和自己有仇;奥尼尔认为有时裁判掌控了比赛……总体看来,上赛季裁判出现了不少“问题哨”。
  
  为哨子辩护两句
  
  其实,说起冲突,裁判也是一肚子苦水,而且有很多事情是鲜为人知的。裁判干的是什么工作?NBA专栏作家阿诺的有一句堪称经典的评价:作为一名NBA裁判,有时候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因为他在球馆里拥有最佳的看球位置,看最伟大的球星表演,别人还要付给他钱!而且他们是比赛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做一名NBA裁判也许是世界上最恶劣的工作,因为总有人对你抱怨——特别是输球一方,总是有判错的哨子,总是有球员或者教练逼得裁判们发疯。
  有些时候,有些教练和球员之所以抱怨是因为他们输了球,失败让人性“无理取闹”的一面表现了出来。所以当人们听到拉希德·华莱士抱怨裁判时总觉得可笑。他曾经连续三个赛季是NBA吃到技术犯规最多的球员:他一个赛季41次技术犯规打破了罗德曼保持的NBA纪录;他曾经在一场比赛后追赶裁判讨论场上的判罚,后来被联盟停赛:2001年2月1日,他更有惊人之举,拿起一条毛巾抽裁判加里·本森。
  再说说偏执狂阿泰斯特,2003年3月21日,NBA宣布对他禁赛两场,因为他在比赛中猛煽皮尔斯的头部,被吹罚了那个赛季第8个恶意犯规。此后他再有一次恶意犯规,就会被禁赛两场。但阿泰斯特却认为裁判在故意整他,他不会改变自己的打法。
  当然,还有一种策略不能不提:那就是你看到有些教练怒发冲冠地冲裁判大吼,其实不是真的愤怒,而是场上的一种战术。NBA有一个说法,“最先获得技术犯规的教练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句话的玄机是,如果教练表现的极度愤怒,尽管拿到了技术犯规,但是裁判下次吹哨时就会心有余悸,可能会搞搞平衡,轻易不会吹他们犯规。同时,教练的愤怒会激起球员的杀气,斗志大增。在NBA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战术人所共知,有些教练非常会利用这招演戏,而裁判就成了无辜的道具。所以说,有时候把责任推到裁判身上,不公平。
  
  红哨?黑哨?
  
  在裁判多纳希赌球被调查后的一次采访中,NBA裁判长鲁斯被问到:“你认为NBA有黑哨吗?”鲁斯回答:“错误的判罚肯定是有的,由于角度、视线的局限,会有错误发生的。还有,有时候他们出于控制局面的需要,会在哨子上做些调整。比如说中场休息的时候,他们会看一下技术统计,如果发现双方罚球数相差很大,那么他可能会在下半场搞一点平衡。至于说黑哨,我敢肯定多纳希事件绝对是个别事件。”
  而后,鲁斯又回答了一个大家非常感 兴趣的问题:“听说大牌球星会得到裁判的关照,这是否属实?”鲁斯同样予以否认:“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这样说,大概在60年代,人们就说韦斯特、张伯伦受到了裁判的照顾。但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在裁判的头脑中并不存在,更多的时候是有些球员比较会‘演戏’,会假摔,他们瞒过了裁判。”
  鲁斯在尽力维护裁判的形象,但在NBA中,无论“黑哨”还是“红哨”,都是存在的。
  先说黑哨。在这里的黑哨,大多区别于多纳希的控制比赛为自己捞利益,这种黑哨实际是一种情绪哨,他反映的是人性中比较阴暗的一面——人是容易报复的动物,如果一个人令他们难过,他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报复。教练或者球员大声斥责裁判,裁判当然不喜欢这种行为,也许在之后的比赛中,他们就会对教练或者球员实施报复,给他们“穿小鞋”。
  比尔·沃顿讲了一个他的故事:“当年我在开拓者队执教的时候,经常和裁判格雷格发生冲突,这个人后来成了比赛监督。有一次我抗议哨子吹得不公,结果他吹了我一次技术犯规。之后,他每吹完一次犯规后,就会直勾勾地看着我,想以此激怒我,然后把我罚出场。他完全是故意的,这个我敢肯定。”
  有意对人实施报复而失去公正立场,是所谓的“黑哨”。另一方面,“红哨”也有,即偏袒那些大牌球员。
  在这个联盟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对待巨星比其他人要宽松。从NBA初始的招牌明星乔治·麦肯,到现在的“小皇帝”詹姆斯,都受到过裁判的优待。
  为什么会偏袒大牌?人一方面就有欺软怕硬的毛病,还有就是某个裁判可能是某个球员的忠实球迷。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端着NBA饭碗的裁判们清楚,是巨星使NBA得到了发展和繁荣,也使他们获得了这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如果他们不清楚,NBA官方也会适时地提醒他们。裁判们明白自己只要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公正就可以了。
  最后,还要说到一种微妙的情况,即裁判既不是在吹黑哨,也不是在吹红哨,而在吹“个人哨”。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在某种场合,执法裁判认为他们也是名人,于是他们“尽情表演”。像2002年魔术对黄蜂的一场关键的季后赛,裁判非常固执地认为最后一球出手时比赛已经结束,无论球员和教练怎么争执,裁判就是不信。事实上,那一球出手时比赛还剩下0.7秒钟结束。魔术队一怒之下把裁判告到NBA高层,NBA虽然没有改判最后结果,但也不希望自己像足球一样存在“误判之美”,这件事促使NBA决定以后启用录像重播来鉴别最后一投是否超时。
  
  责编 陶 莽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日本电影和电视剧涌入了中国,大人们看《追捕》、《望乡》,小孩子就围着黑白电视看《聪明的一休》、《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那时十四寸的黑白电视还不太普及,我儿子管那叫小电影,吵着要买小电影小电影!几笔稿费一凑,就从商场搬回了一台。他放学一到家就开电视,看动画连续剧《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我有时也凑热闹看一点,晓得驮着尼尔斯飞行的是一只大白鹅,因为它的羽毛雪一样的白,在灰雁的雁行里很扎
这一期《新体育》。我们本以为会在德国世界杯的百无聊赖和群情落寞中画上休止符,但中国网球“金花”却用一连串漂亮的响指告诉大家,故事还未结束,高潮正在上演。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习惯思维里。中国网球在世界大满贯比赛中的待遇无非是个跑龙套的角色。很多藏着有色眼镜的所谓“专家”甚至认为。网球就是欧洲人或者藏廉姆斯姐妹的运动,因为在她们的大力发球面前,技巧性选手似乎只能在第二集团里找到各自的归属。  没有光
时下很流行的一个饰品广告里,时而活泼.时而干练的女主角说:“我是我,我又不是我……”言下之意,人因多面而精彩。与广告中相同,中国女垒的第一投手,23岁的北京姑娘吕伟,便是一个这样精彩着的女孩。不信?你瞧。    场上镜头一    垒球比赛中,一个投手与对方击球员仅仅相隔13.11米。两人最先的心理交锋,是从眼神开始的。当全场观众的欢呼声逐渐安静下来,面对对手,吕伟眼里总会流露出一种杀气和震慑力,令
要离开央视 崔永元艰难选择  今年两会前夕,媒体突然爆料,崔永元要去做一个口述历史研究者,可能调离中央电视台。作为一个深受观众欢迎、知名度很高的主持人,他为什么要离开?也许人们还记得,10年前,崔永元突然离开了央视重要栏目《实话实说》,之后人们才知道,他患了重度抑郁症。虽一年后康复并新创了《小崔说事》和《电影传奇》等栏目,但崔永元的辉煌时代似乎渐行渐远。外界也传他在央视越来越边缘化了,因为在央视男
不可预知性是体育比赛的魅力之一。运气更是经常在体育比赛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以至于比李坚柔的胜利更令人惊奇的事情也曾一遍遍在体育比赛中上演。  2000年欧锦赛半决赛,意大利队面对东道主荷兰的狂轰滥炸,在上半场便被罚下一人的情况下,最终将荷兰队淘汰出局,运气极大地左右了比赛结果。荷兰队在比赛中两次获得点球良机,一次被意大利门将托尔多扑出,一次自己射偏。在点球决战中,荷兰队四罚一中,也创造了全场比赛6个
2006年3月23日,当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的大屏幕上打出庞清/佟健的最终得分时,他们兴奋得从座位上跳起来,高举双臂欢呼,随即又紧紧拥抱在一起。经历了13年的艰辛与沉默之后,他们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领奖台。  参加“世界十佳”运动员颁奖典礼途中,出租车司机试探着问佟健:“您是滑冰的那个运动员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司机很是激动:“我说看您这么眼熟呢,今儿我拉到明星啦!你们滑得真棒!对了,您那舞伴腿好点儿
你的生日快到了,我狠狠心用仅有的一些零花钱为你买了一只漂亮的发卡。我想象着你收到它时不屑地说:“这么丑的东西,真符合你的审美水平。”我不禁笑了起来,你就是这么一个可爱的女孩子。  回想起第一次和你说话,是在高中报名的时候。那时,你就坐在我前面,我们还不认识,你却自来熟地和我聊了起来,让我心里暖暖的,不再害怕这个陌生的环境。后来,我们成了朋友。你一直都很活泼开朗,不到三天,你和全班的同学都混熟了,而
如果一个队伍在一个项目上包揽了所有冠军,往往被称做“梦之队”,那如果一个运动员在某项运动的所有小项中都得到了金牌,又该如何称呼他呢?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28岁的挪威人奥尔·比约达伦就是这样的一位“超人”,在冬季两项中,他席卷了20公里个人赛、12.5公里追逐赛、10公里竞速赛全部三个男子个人项目的金牌,并与队友合作,将唯一的团队项目4X7.5公里接力的桂冠也收入囊中,创下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成就
我的武术老师李尧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武术家。1966年,我15岁时,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正式拜师,成为李尧臣的关门弟子。正式拜师前,我已经跟随老师断断续续地学了5年,虽是师徒关系,但因为老师年长我整整75岁,我叫他“师爷”。  1973年农历十一月初五,李尧臣以接近百岁的高龄无疾而终。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恩师向我讲述了他经历的江湖往事。  刀口枪尖的镖师生涯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18
两年一度的巴黎—布尔歇航展今年6月在法国举行,来自许多国家和地区的12万业界人士到场。在这个“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时代里,展会现场处处散发着高端武器竞争较技的火药味,享有主场之利的法国人就竭力展示自己的看家武器——阵风战斗机。  让法国很有面子  近年来,在国际军售市场上,美国的独大地位基本没有改变,其他国家的公司希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巴黎—布尔歇航展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俄罗斯强势回归,苏—35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