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法比赛的人,内地叫做“裁判”,港台称呼“球证”,英文有时候用“Referee”有时候用“Umpire”,NBA叫做“三人行动组”(NBA比赛由三人执法)。但吹的都是同一个哨子。
湖人主教练菲尔·杰克逊向好友NBA裁判主客鲁斯发问:“您是如何成为一名NBA裁判的?”鲁斯的回答很实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只是一名平庸的球员,连替补都不是。我当时的教练在业余时间兼任一些比赛的裁判,来增加收入。他对我说,既然我作为球员没有发展前途,还不如去试试做裁判。他是对的,我后来喜欢上这个职业,它简直比打球还过瘾。”
NBA本赛季的裁判问题非常严重,多纳希甚至因为参与赌球,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提审,多场比赛遭遇了国内球迷熟悉的“黑哨”,这让NBA的形象大损。那么,NBA的裁判们究竟吹的是什么样的一把哨子?
问题哨
NBA本赛季出台了“零忍耐”制度,也就是说不管裁判如何吹罚,球员和教练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会吃到技术犯规。但有时候苛刻的规则就像是暴君,它越是严厉,越会激起反抗。前一赛季的卫冕冠军迈阿密热队上赛季的成绩并不好,这让主教练帕特·莱利很恼火,有一段时间他和裁判飚上了,完全以一副“打假斗士”的面目自居。无论莱利的动机如何,至少他揭露出裁判问题的一角。
镜头一:去年12月12日。帕特·莱利像一头发疯的狮子一样冲到裁判麦克尔·史密斯面前,发出愤怒的咆哮。这个经典镜头几乎登陆了美国的每个体育频道。
莱利认为裁判在执法中出现了严重偏差。“我知道他们(裁判)恨我。但对我的球员来讲,这样的吹罚完全是不公平的。”余怒未消的莱利又揭发出“贾维事件”,披露裁判贾维当着他的面说了一句,“看到你和你的球队死掉,我真是高兴极了”。但代价是莱利被NBA罚款5万美元——鉴于莱利屡次抨击裁判,NBA送给了他一张“超级罚单”。但这张罚单丝毫没有改变莱利继续与裁判“对抗”的决心。
镜头二:今年2月,热队主场对阵开拓者赛后,莱利再次抨击裁判。“这完全就是一场裁判的悲剧。我就像在戏院里看一些滑稽演员的表演,他们在那里与开拓者的球员说笑话,哈哈大笑。简直太不职业了!”莱利为热队与开拓者7比32的悬殊罚球次数感到愤怒。我们可以把这次争执称作“斯塔福事件”:当热队助理教练在最后49秒时吃到第二次技术犯规被罚离场时,裁判斯塔福在边线和莱利“交火”。“不关你的事,上电视哭去吧。”斯塔福在尖刻地揶揄莱利。这又是一句让莱利心碎的名言。
镜头三:今年3月,热队对阵爵士队的比赛第三节中段,裁判马克·伍德里奇吹了莱利第二个技术犯规,莱利一边退场,一边用眼神怒视伍德里奇,后者也用自己不满的眼神“正面还击”。一向与裁判交恶的爵士主教练斯隆站在了对手莱利一边:“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都对裁判有看法。我不会因为他们把我的对手罚出赛场而支持他们。”
斯隆也常同裁判闹别扭,争吵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在爵士同国王队的一场比赛中,斯隆认为裁判完全是在吹问题哨:国王队后卫毕比运球出界,裁判没有吹。急得斯隆大吼,裁判没有理会。这一幕就发生在斯隆的眼皮底下,毕比运球出界斯隆应该没有看错。毕比运球来到篮下,结果裁判吹罚了爵士队防守犯规,斯隆火冒三丈。在裁判基里克兰过来争辩的时候,愤怒的斯隆和他争吵起来,情急之下对着基里克兰就是当胸一搡,幸亏基里克兰不是女裁判,否则斯隆的罪过就大了。但是即便如此,大胆侵犯裁判的斯隆被立刻判罚出场,事后NBA又追加了对他的禁赛。
对于这一幕,NBA的评论员比尔·沃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想说两个原则:一、斯隆推基里克兰是不对的,遭到处罚也是应该的。二、NBA有明文规定,当发生冲突时,裁判员应该远离球员和教练。为什么基里克兰要第一时间冲过去辩解?如果他不过去,也许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
对于球员来说,教练和裁判们的冲突简直就是“个案”,球员和裁判之间才是真正不可调和的矛盾统一体。喜欢追着裁判辩解的莱希德·华莱士一个赛季被吹罚了41次技术犯规;阿伦·艾弗森说裁判和自己有仇;奥尼尔认为有时裁判掌控了比赛……总体看来,上赛季裁判出现了不少“问题哨”。
为哨子辩护两句
其实,说起冲突,裁判也是一肚子苦水,而且有很多事情是鲜为人知的。裁判干的是什么工作?NBA专栏作家阿诺的有一句堪称经典的评价:作为一名NBA裁判,有时候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因为他在球馆里拥有最佳的看球位置,看最伟大的球星表演,别人还要付给他钱!而且他们是比赛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做一名NBA裁判也许是世界上最恶劣的工作,因为总有人对你抱怨——特别是输球一方,总是有判错的哨子,总是有球员或者教练逼得裁判们发疯。
有些时候,有些教练和球员之所以抱怨是因为他们输了球,失败让人性“无理取闹”的一面表现了出来。所以当人们听到拉希德·华莱士抱怨裁判时总觉得可笑。他曾经连续三个赛季是NBA吃到技术犯规最多的球员:他一个赛季41次技术犯规打破了罗德曼保持的NBA纪录;他曾经在一场比赛后追赶裁判讨论场上的判罚,后来被联盟停赛:2001年2月1日,他更有惊人之举,拿起一条毛巾抽裁判加里·本森。
再说说偏执狂阿泰斯特,2003年3月21日,NBA宣布对他禁赛两场,因为他在比赛中猛煽皮尔斯的头部,被吹罚了那个赛季第8个恶意犯规。此后他再有一次恶意犯规,就会被禁赛两场。但阿泰斯特却认为裁判在故意整他,他不会改变自己的打法。
当然,还有一种策略不能不提:那就是你看到有些教练怒发冲冠地冲裁判大吼,其实不是真的愤怒,而是场上的一种战术。NBA有一个说法,“最先获得技术犯规的教练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句话的玄机是,如果教练表现的极度愤怒,尽管拿到了技术犯规,但是裁判下次吹哨时就会心有余悸,可能会搞搞平衡,轻易不会吹他们犯规。同时,教练的愤怒会激起球员的杀气,斗志大增。在NBA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战术人所共知,有些教练非常会利用这招演戏,而裁判就成了无辜的道具。所以说,有时候把责任推到裁判身上,不公平。
红哨?黑哨?
在裁判多纳希赌球被调查后的一次采访中,NBA裁判长鲁斯被问到:“你认为NBA有黑哨吗?”鲁斯回答:“错误的判罚肯定是有的,由于角度、视线的局限,会有错误发生的。还有,有时候他们出于控制局面的需要,会在哨子上做些调整。比如说中场休息的时候,他们会看一下技术统计,如果发现双方罚球数相差很大,那么他可能会在下半场搞一点平衡。至于说黑哨,我敢肯定多纳希事件绝对是个别事件。”
而后,鲁斯又回答了一个大家非常感 兴趣的问题:“听说大牌球星会得到裁判的关照,这是否属实?”鲁斯同样予以否认:“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这样说,大概在60年代,人们就说韦斯特、张伯伦受到了裁判的照顾。但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在裁判的头脑中并不存在,更多的时候是有些球员比较会‘演戏’,会假摔,他们瞒过了裁判。”
鲁斯在尽力维护裁判的形象,但在NBA中,无论“黑哨”还是“红哨”,都是存在的。
先说黑哨。在这里的黑哨,大多区别于多纳希的控制比赛为自己捞利益,这种黑哨实际是一种情绪哨,他反映的是人性中比较阴暗的一面——人是容易报复的动物,如果一个人令他们难过,他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报复。教练或者球员大声斥责裁判,裁判当然不喜欢这种行为,也许在之后的比赛中,他们就会对教练或者球员实施报复,给他们“穿小鞋”。
比尔·沃顿讲了一个他的故事:“当年我在开拓者队执教的时候,经常和裁判格雷格发生冲突,这个人后来成了比赛监督。有一次我抗议哨子吹得不公,结果他吹了我一次技术犯规。之后,他每吹完一次犯规后,就会直勾勾地看着我,想以此激怒我,然后把我罚出场。他完全是故意的,这个我敢肯定。”
有意对人实施报复而失去公正立场,是所谓的“黑哨”。另一方面,“红哨”也有,即偏袒那些大牌球员。
在这个联盟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对待巨星比其他人要宽松。从NBA初始的招牌明星乔治·麦肯,到现在的“小皇帝”詹姆斯,都受到过裁判的优待。
为什么会偏袒大牌?人一方面就有欺软怕硬的毛病,还有就是某个裁判可能是某个球员的忠实球迷。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端着NBA饭碗的裁判们清楚,是巨星使NBA得到了发展和繁荣,也使他们获得了这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如果他们不清楚,NBA官方也会适时地提醒他们。裁判们明白自己只要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公正就可以了。
最后,还要说到一种微妙的情况,即裁判既不是在吹黑哨,也不是在吹红哨,而在吹“个人哨”。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在某种场合,执法裁判认为他们也是名人,于是他们“尽情表演”。像2002年魔术对黄蜂的一场关键的季后赛,裁判非常固执地认为最后一球出手时比赛已经结束,无论球员和教练怎么争执,裁判就是不信。事实上,那一球出手时比赛还剩下0.7秒钟结束。魔术队一怒之下把裁判告到NBA高层,NBA虽然没有改判最后结果,但也不希望自己像足球一样存在“误判之美”,这件事促使NBA决定以后启用录像重播来鉴别最后一投是否超时。
责编 陶 莽
湖人主教练菲尔·杰克逊向好友NBA裁判主客鲁斯发问:“您是如何成为一名NBA裁判的?”鲁斯的回答很实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只是一名平庸的球员,连替补都不是。我当时的教练在业余时间兼任一些比赛的裁判,来增加收入。他对我说,既然我作为球员没有发展前途,还不如去试试做裁判。他是对的,我后来喜欢上这个职业,它简直比打球还过瘾。”
NBA本赛季的裁判问题非常严重,多纳希甚至因为参与赌球,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提审,多场比赛遭遇了国内球迷熟悉的“黑哨”,这让NBA的形象大损。那么,NBA的裁判们究竟吹的是什么样的一把哨子?
问题哨
NBA本赛季出台了“零忍耐”制度,也就是说不管裁判如何吹罚,球员和教练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会吃到技术犯规。但有时候苛刻的规则就像是暴君,它越是严厉,越会激起反抗。前一赛季的卫冕冠军迈阿密热队上赛季的成绩并不好,这让主教练帕特·莱利很恼火,有一段时间他和裁判飚上了,完全以一副“打假斗士”的面目自居。无论莱利的动机如何,至少他揭露出裁判问题的一角。

镜头一:去年12月12日。帕特·莱利像一头发疯的狮子一样冲到裁判麦克尔·史密斯面前,发出愤怒的咆哮。这个经典镜头几乎登陆了美国的每个体育频道。
莱利认为裁判在执法中出现了严重偏差。“我知道他们(裁判)恨我。但对我的球员来讲,这样的吹罚完全是不公平的。”余怒未消的莱利又揭发出“贾维事件”,披露裁判贾维当着他的面说了一句,“看到你和你的球队死掉,我真是高兴极了”。但代价是莱利被NBA罚款5万美元——鉴于莱利屡次抨击裁判,NBA送给了他一张“超级罚单”。但这张罚单丝毫没有改变莱利继续与裁判“对抗”的决心。
镜头二:今年2月,热队主场对阵开拓者赛后,莱利再次抨击裁判。“这完全就是一场裁判的悲剧。我就像在戏院里看一些滑稽演员的表演,他们在那里与开拓者的球员说笑话,哈哈大笑。简直太不职业了!”莱利为热队与开拓者7比32的悬殊罚球次数感到愤怒。我们可以把这次争执称作“斯塔福事件”:当热队助理教练在最后49秒时吃到第二次技术犯规被罚离场时,裁判斯塔福在边线和莱利“交火”。“不关你的事,上电视哭去吧。”斯塔福在尖刻地揶揄莱利。这又是一句让莱利心碎的名言。
镜头三:今年3月,热队对阵爵士队的比赛第三节中段,裁判马克·伍德里奇吹了莱利第二个技术犯规,莱利一边退场,一边用眼神怒视伍德里奇,后者也用自己不满的眼神“正面还击”。一向与裁判交恶的爵士主教练斯隆站在了对手莱利一边:“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都对裁判有看法。我不会因为他们把我的对手罚出赛场而支持他们。”
斯隆也常同裁判闹别扭,争吵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在爵士同国王队的一场比赛中,斯隆认为裁判完全是在吹问题哨:国王队后卫毕比运球出界,裁判没有吹。急得斯隆大吼,裁判没有理会。这一幕就发生在斯隆的眼皮底下,毕比运球出界斯隆应该没有看错。毕比运球来到篮下,结果裁判吹罚了爵士队防守犯规,斯隆火冒三丈。在裁判基里克兰过来争辩的时候,愤怒的斯隆和他争吵起来,情急之下对着基里克兰就是当胸一搡,幸亏基里克兰不是女裁判,否则斯隆的罪过就大了。但是即便如此,大胆侵犯裁判的斯隆被立刻判罚出场,事后NBA又追加了对他的禁赛。
对于这一幕,NBA的评论员比尔·沃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想说两个原则:一、斯隆推基里克兰是不对的,遭到处罚也是应该的。二、NBA有明文规定,当发生冲突时,裁判员应该远离球员和教练。为什么基里克兰要第一时间冲过去辩解?如果他不过去,也许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
对于球员来说,教练和裁判们的冲突简直就是“个案”,球员和裁判之间才是真正不可调和的矛盾统一体。喜欢追着裁判辩解的莱希德·华莱士一个赛季被吹罚了41次技术犯规;阿伦·艾弗森说裁判和自己有仇;奥尼尔认为有时裁判掌控了比赛……总体看来,上赛季裁判出现了不少“问题哨”。
为哨子辩护两句
其实,说起冲突,裁判也是一肚子苦水,而且有很多事情是鲜为人知的。裁判干的是什么工作?NBA专栏作家阿诺的有一句堪称经典的评价:作为一名NBA裁判,有时候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因为他在球馆里拥有最佳的看球位置,看最伟大的球星表演,别人还要付给他钱!而且他们是比赛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做一名NBA裁判也许是世界上最恶劣的工作,因为总有人对你抱怨——特别是输球一方,总是有判错的哨子,总是有球员或者教练逼得裁判们发疯。
有些时候,有些教练和球员之所以抱怨是因为他们输了球,失败让人性“无理取闹”的一面表现了出来。所以当人们听到拉希德·华莱士抱怨裁判时总觉得可笑。他曾经连续三个赛季是NBA吃到技术犯规最多的球员:他一个赛季41次技术犯规打破了罗德曼保持的NBA纪录;他曾经在一场比赛后追赶裁判讨论场上的判罚,后来被联盟停赛:2001年2月1日,他更有惊人之举,拿起一条毛巾抽裁判加里·本森。
再说说偏执狂阿泰斯特,2003年3月21日,NBA宣布对他禁赛两场,因为他在比赛中猛煽皮尔斯的头部,被吹罚了那个赛季第8个恶意犯规。此后他再有一次恶意犯规,就会被禁赛两场。但阿泰斯特却认为裁判在故意整他,他不会改变自己的打法。
当然,还有一种策略不能不提:那就是你看到有些教练怒发冲冠地冲裁判大吼,其实不是真的愤怒,而是场上的一种战术。NBA有一个说法,“最先获得技术犯规的教练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句话的玄机是,如果教练表现的极度愤怒,尽管拿到了技术犯规,但是裁判下次吹哨时就会心有余悸,可能会搞搞平衡,轻易不会吹他们犯规。同时,教练的愤怒会激起球员的杀气,斗志大增。在NBA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战术人所共知,有些教练非常会利用这招演戏,而裁判就成了无辜的道具。所以说,有时候把责任推到裁判身上,不公平。
红哨?黑哨?
在裁判多纳希赌球被调查后的一次采访中,NBA裁判长鲁斯被问到:“你认为NBA有黑哨吗?”鲁斯回答:“错误的判罚肯定是有的,由于角度、视线的局限,会有错误发生的。还有,有时候他们出于控制局面的需要,会在哨子上做些调整。比如说中场休息的时候,他们会看一下技术统计,如果发现双方罚球数相差很大,那么他可能会在下半场搞一点平衡。至于说黑哨,我敢肯定多纳希事件绝对是个别事件。”
而后,鲁斯又回答了一个大家非常感 兴趣的问题:“听说大牌球星会得到裁判的关照,这是否属实?”鲁斯同样予以否认:“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这样说,大概在60年代,人们就说韦斯特、张伯伦受到了裁判的照顾。但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在裁判的头脑中并不存在,更多的时候是有些球员比较会‘演戏’,会假摔,他们瞒过了裁判。”
鲁斯在尽力维护裁判的形象,但在NBA中,无论“黑哨”还是“红哨”,都是存在的。
先说黑哨。在这里的黑哨,大多区别于多纳希的控制比赛为自己捞利益,这种黑哨实际是一种情绪哨,他反映的是人性中比较阴暗的一面——人是容易报复的动物,如果一个人令他们难过,他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报复。教练或者球员大声斥责裁判,裁判当然不喜欢这种行为,也许在之后的比赛中,他们就会对教练或者球员实施报复,给他们“穿小鞋”。
比尔·沃顿讲了一个他的故事:“当年我在开拓者队执教的时候,经常和裁判格雷格发生冲突,这个人后来成了比赛监督。有一次我抗议哨子吹得不公,结果他吹了我一次技术犯规。之后,他每吹完一次犯规后,就会直勾勾地看着我,想以此激怒我,然后把我罚出场。他完全是故意的,这个我敢肯定。”
有意对人实施报复而失去公正立场,是所谓的“黑哨”。另一方面,“红哨”也有,即偏袒那些大牌球员。
在这个联盟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对待巨星比其他人要宽松。从NBA初始的招牌明星乔治·麦肯,到现在的“小皇帝”詹姆斯,都受到过裁判的优待。
为什么会偏袒大牌?人一方面就有欺软怕硬的毛病,还有就是某个裁判可能是某个球员的忠实球迷。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端着NBA饭碗的裁判们清楚,是巨星使NBA得到了发展和繁荣,也使他们获得了这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如果他们不清楚,NBA官方也会适时地提醒他们。裁判们明白自己只要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公正就可以了。
最后,还要说到一种微妙的情况,即裁判既不是在吹黑哨,也不是在吹红哨,而在吹“个人哨”。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在某种场合,执法裁判认为他们也是名人,于是他们“尽情表演”。像2002年魔术对黄蜂的一场关键的季后赛,裁判非常固执地认为最后一球出手时比赛已经结束,无论球员和教练怎么争执,裁判就是不信。事实上,那一球出手时比赛还剩下0.7秒钟结束。魔术队一怒之下把裁判告到NBA高层,NBA虽然没有改判最后结果,但也不希望自己像足球一样存在“误判之美”,这件事促使NBA决定以后启用录像重播来鉴别最后一投是否超时。
责编 陶 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