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清/佟健:啼笑“冰”缘

来源 :新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u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3月23日,当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的大屏幕上打出庞清/佟健的最终得分时,他们兴奋得从座位上跳起来,高举双臂欢呼,随即又紧紧拥抱在一起。经历了13年的艰辛与沉默之后,他们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领奖台。
  参加“世界十佳”运动员颁奖典礼途中,出租车司机试探着问佟健:“您是滑冰的那个运动员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司机很是激动:“我说看您这么眼熟呢,今儿我拉到明星啦!你们滑得真棒!对了,您那舞伴腿好点儿了吧?”佟健笑着摊摊手:“您说的是另外一对儿。”
  对于这种情景,佟健已经司空见惯了。“姚家弟子”中,“老大”屡夺桂冠,吸引最多目光;“老三”惊世一摔,赢得世界尊重,唯独他俩屡屡与梦想擦肩而过。佟健笑着说,“我们都习惯了,就连我们领导有时还会叫成佟清、庞健呢。”
  
  寂寞的“拉手”
  
  花滑圈子里,男女队员组成搭档叫“拉手”。1993年某月的某一天,在冰城哈尔滨,两双手拉在了一起,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庞清和佟健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名字就再没有分开……
  由于父亲和哥哥身材都很高大。按照遗传基因来讲,佟健的身体发育成熟后也应该不会有太大差别,这极符合双人滑男运动员的选材标准。于是,1993年正在练舞的佟健进入了著名双人滑教练姚滨的视野,尽管国际上由冰舞改练双人滑的例子极少,在技术上又存在很大困难,但出于对姚滨教练的仰慕和信任,14岁的佟健还是决定试一下。在两个备选女伴中,他一眼就相中了与他同龄的庞清。用佟建的话说:“这个姑娘很传统,恬静,不闹心。”
  刚刚拉手的日子里,庞清会羞涩地称呼“佟健哥”,但过了没多久。“哥”字就省略掉了,两人的关系也开始“紧张”起来。这是因为虽然拜在名师门下,但当时姚滨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而他俩还没有机会跟去那里,所以只好留在哈尔滨自己训练。用佟健自己的话说,那是一段野花被扔在地里。生死由命的岁月。
  每天上冰,两人毫无目的,没人告诉他们该练些什么。有时跟着男单练,有时跟着女单练,有时跟着冰舞练。看见哪个教练有空,就上去跟人家说;“教教我吧。”看着录像带,他们试图自己“破译”动作要领,但是一做就跌倒,爬起来又跌倒……对一个动作,俩人都有各自的理解,也没教练评判孰对孰错,于是一来二去,两个孩子常常吵得天昏地暗。严重时,从训练场一直吵到宿舍,一个星期也不说话。
  就这样晃荡了一年后,这对“冤家”开始参加比赛了。没有服装,他们就穿“老大”申雪/赵宏博穿剩的,赵宏博的衣服穿在佟健身上肥得像袍,而申雪的穿在庞清身上总是短上半截;没有节目。他们就靠看录像来“照猫画虎”。当时,比赛的八个规定动作他俩只会四个,捻转才能做一周,每次比赛都连摔带糊弄,成绩也基本稳定在最后一名。
  只有姚滨教练休假或是带队比赛回哈尔滨,他们才有学习机会。1994年,一个比赛的现场,参赛队员都在冰上热身,姚教练赶忙喊过庞清,佟健说:“你俩给我做两个难度动作。”难度动作?连螺旋线还滑不好何谈难度动作,俩人开始挠头,于是做了个“捻转一周”。“现在哪还有人做一周?”姚教练惊诧地说。于是,在这些短暂而宝贵的热身间隙,姚教练手把手教会了他们的第一个难度动作——“捻转两周”。
  1996年,庞清/佟健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件比赛服,那是姚教练亲手做的。庞清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姚教练把简单缝好的上衣套在她身上,再捏出一个个褶儿缝上。裙子该怎么做?这把大家难住了。姚教练灵机一动,就把一块布平铺到桌子上,然后从中间剪了个大洞,庞清从洞里钻进去,把布提到腰上,缝缝就大功告成了。但是那一年,他们与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行,庞统/佟健并没有获得参赛资格,而仅仅作为“群众演员”在开幕式上做表演。看到同门师兄申雪/赵宏博在比赛中夺冠,两人心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继续练下去有没有前途?两个孩子想不明白。动摇、放弃的念头常常像幽灵一样如影随形。
  
  麦当劳里的决定
  
  焦急、落寞、等待、坚持。
  漫长的五年,就在无数次的跌倒与争吵中过去了。
  同样为这事着急的还有远在北京的姚滨教练。终于在1998年,经过各方努力庞清和佟健获得了自费到北京“代训”的机会。第一次站在世界冠军站过的冰场上,他们只有一个感觉——神圣。然而,这样的机会也并不常有,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在单人滑、冰舞一堆队员上冰训练时。才敢在旁边战战兢兢地“蹭”冰。有一次,冰场上人很多,佟健正小心翼翼地滑,突然听见后面有人大喊:“快闪开一下!”他一回头,只见有人疾驰而来,他一下子蒙了,下意识地蹲在了冰上,只听嘭嘭嘭,后面摔成一片……
  
  第一次做动作给姚滨教练看,俩人兴奋得在冰上足足滑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满脸通红,汗流浃背。这一年他们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几乎把所有的难度动作都攻了下来。就像小学生直接跳级到大学,由于底子太薄,很多动作练起来非常危险。有一次,在陆地上练简单的侧身托举,由于佟健力量不够,庞清一下子摔下来,手臂骨折;练捻转时,头直接磕在冰上更是家常便饭。有时佟健练着练着就会突然累倒在冰上,为了有补充体力继续训练,他就跑到对面商店买蜂王浆,一通乱补;而庞清为了减体重,有时每天只吃一袋饼干,训练完几乎连爬六楼的劲都没有。
  同年进队的还有他们的师弟师妹张丹/张昊。他俩虽然年纪小,但是从小经过专业系统训练,动作学起来很快,上升势头很猛。在1998年世界青少年大奖赛中国站比赛和1999年九冬会上,他们都战胜了庞清/佟健。一时间,质疑纷至沓来,庞清和佟健的心再度跌落谷底,连他们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还能滑多久。
  一天晚上,他们没有像往常一样去食堂,而是做了一件奢侈的事。他们走到首都体育馆旁边的一个麦当劳,面对面坐着,一边吃一边掉眼泪……他们不过是两个刚满19岁的孩子,而摆在面前的问题却过于沉重。去还是留?两人明白这晚的决定将影响各自的一生。
  直到今天他们还庆幸。那晚理智地选择了留下,毕竟五年都咬牙挺过来了,还有什么坎过不去呢。
  果然,风雨之后,一道彩虹出现天边。由于没有突出的成绩,庞清/佟健一直沿用申雪/赵宏博的节目编排,甚至有的一用就是四年。1999年,庞清和佟健随姚滨前往美国。那段日子,他们收获良多。看到同行的忘我投入,他们领悟了“双人”的意义。从此,曾经的“冤家”变成了“朋友”,更让两人兴奋的是,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节目《红罂粟》!虽然现在想起来,那种风格与他们并不适合,但兴奋的心情令他们终生难忘。凭借多年的芭蕾舞训练基础,以及对音乐独特的理解能力,庞 清/佟健赋予这套节目很强的艺术张力:当他们在冰场上酣畅淋漓地表演时,队友们无不投来艳羡的目光。
  就在那一年,就是通过这套节目,庞清/佟健第一次参加成年人大奖赛就?巴青少年比赛时输过的对手全赢了。之后的几年,他们成绩稳定,2004年他们一举摘得世锦赛的铜牌。
  
  上天最好的礼物
  
  这枚姗姗来迟的铜牌给了庞清/佟健莫大的自信,他们多年的坚持有了意义。然而就在人们认为他们即将顺理成章地从申雪/赵宏博手里接过中国双人滑的接力棒时,他们却幸福地迷失了方向。
  训练时,两人变得有些随性而为。虽然也天天按时上冰,但效果却大不如前。2005年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北京站的比赛让庞清和佟健感觉压力巨大。因为赵宏博的脚伤,重担压在他俩的肩上,聚光处的灼烧感更令他们紧张得手足无措,最终仅仅获得第二名。
  随后备战总决赛时,由于心急又沟通不够,训练中两人爆发了“拉手”以来最激烈的一次争吵。佟健一气之下提出退役,甚至连迫在眉睫的比赛都放在一边。他心里也明白,如果真的罢赛。他俩的运动生涯也就真的结束了,都灵奥运的梦也就成为泡影,他的心每天都在犹豫中忍受煎熬。
  经过中心领导几次调解,庞清和佟健终于冷静地坐下采,开诚布公地沟通。为什么吵?归根结底,还不是为了练得更好?好在距离都灵冬奥会还有两个月的时间,理清思绪的他们开始闭门苦练,
  都灵冬奥会承载了中国双人滑的一段辉煌,但是灯光投射不到的角落,庞清佟健却在承受着永远的遗憾。他们的短节目、自由滑两套动作均表演得完美无瑕,如果没有赵宏博伤愈复出的背景,如果没有张丹受伤的意外,他们完全有能力拿到一枚奖牌。然而o.2分的微弱劣势使他们最终只获得第四名。
  比赛一结束,佟健含着眼泪扎进冬季中心副主任任洪国的房间:“我们到底还行吗?!”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问。庞清和佟健憋着一股劲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参加世锦赛,他们知道这也许是最后的机会了。
  2006年3月23日,当《歌剧院魅影》神秘的音乐响起,身着银、黄和黑三色幻影般服装的庞清/佟健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出色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也赢得了裁判的青睐。在他们“拉手”的第十三个年头,上天用最恰当的方式给予他们一个桂冠——中国花样滑冰历史上继申雪/赵宏博之后第二对世界冠军。
  等待成绩时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站在领奖台上时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千千万万次训练中一样,就像13年前第一次拉手时一样,变化的只有现在平和面对人生起伏的心境以及匆匆而逝年华……
  经历了风风雨雨,日渐成熟的庞清和佟健深知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什么,自称不是情侣的他们,依然在首体过着普通运动员的生活。每天中午,依然会有一个高挑的男子叩响走廊最深处的一扇房门,喊一句;“庞清!吃饭了!”
  责编/王津津
其他文献
被倚重的得分手段  1983年12月13日,活塞客场挑战掘金,比赛通过3个加时赛才分出胜负,活塞186比184,险胜。186分是NBA球队得分最高纪录,两支球队共得到的370分,也成为单场比赛最高得分纪录。在这场高比分的比赛中,两支球队一共只命中2个3分球。  如果当时的球员有现在的3分命中率以及出手次数,这场比赛的总得分不可想象。但如果有4分球,又会怎样呢?人们开始考虑4分球是否能被接受。在3分
小小罗,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11年前,曼联主帅弗格森花费1224万英镑,将他从葡萄牙的家乡球队带到梦剧场。彼时,胖胖的罗纳尔多余威犹在,罗纳尔迪尼奥正在当打之年。论资排辈,曼联这个18岁的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人微言轻,显然要以“小小”冠之。初来乍到,除了弗格森,没人信任他。  6年前,人们已经不叫他小小罗了,“C罗”——这个完全可以与前两个“罗”齐名的名字,成了他的专属代号。C罗在这一年赢得
一    期末考的卷子发下来了。这一年我过得极其失败,一开始是化学,那些卤族元素、有机溶剂什么的快把我毒死了;后来,霉运蔓延到了数学、物理两门课上,于是,我拿到了三份红得光辉灿烂的卷子。我把它们迅速地窝成一团塞进抽屉,好像这样就毁尸灭迹了。  老师还没来,教室里一片嘈杂。  一只手突然从天而降,“啪”地把一本本子拍在了我桌上。我吓了一跳,抬头看见那个叫张凯的男生正站在面前。他说:“钱晓军想叫你给他
马年即到,拜年声中,大家都拿马来说事,网络上带“马”字的热词五花八门。  马在中国人眼中绝对是个好东西,一向被赋予很好听的说法,诸如骏马、赤兔马、千里马。生活中,马上、立马,都是指说办就办,须臾不耽搁。马到成功更是以马速比喻取得成功之迅捷。总之,马年到,面前一片吉兆。  用到体育活动中,速度见长、善于突破的被称为快马,联赛晋级的球队称升班马,勇争头功的称一马当先,领先的称一骑绝尘,异军突起的称黑马
跑步可能使身体感到不舒服、疲劳,甚至使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如果这些变化显著的话,可能会影响跑步生涯。但你必须坚持下去,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是一个事实:多年坚持跑步的人发生运动伤痛比初跑者要少得多。一个原因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也会健壮起来。但是,比这重要的是老资格跑步者已掌握了跑步的技巧。  在我开始接触跑步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又一个问题,脚趾甲裂开,骨质增生,肌肉酸痛,还患过跟腱炎。现在,即使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日本电影和电视剧涌入了中国,大人们看《追捕》、《望乡》,小孩子就围着黑白电视看《聪明的一休》、《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那时十四寸的黑白电视还不太普及,我儿子管那叫小电影,吵着要买小电影小电影!几笔稿费一凑,就从商场搬回了一台。他放学一到家就开电视,看动画连续剧《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我有时也凑热闹看一点,晓得驮着尼尔斯飞行的是一只大白鹅,因为它的羽毛雪一样的白,在灰雁的雁行里很扎
这一期《新体育》。我们本以为会在德国世界杯的百无聊赖和群情落寞中画上休止符,但中国网球“金花”却用一连串漂亮的响指告诉大家,故事还未结束,高潮正在上演。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习惯思维里。中国网球在世界大满贯比赛中的待遇无非是个跑龙套的角色。很多藏着有色眼镜的所谓“专家”甚至认为。网球就是欧洲人或者藏廉姆斯姐妹的运动,因为在她们的大力发球面前,技巧性选手似乎只能在第二集团里找到各自的归属。  没有光
时下很流行的一个饰品广告里,时而活泼.时而干练的女主角说:“我是我,我又不是我……”言下之意,人因多面而精彩。与广告中相同,中国女垒的第一投手,23岁的北京姑娘吕伟,便是一个这样精彩着的女孩。不信?你瞧。    场上镜头一    垒球比赛中,一个投手与对方击球员仅仅相隔13.11米。两人最先的心理交锋,是从眼神开始的。当全场观众的欢呼声逐渐安静下来,面对对手,吕伟眼里总会流露出一种杀气和震慑力,令
要离开央视 崔永元艰难选择  今年两会前夕,媒体突然爆料,崔永元要去做一个口述历史研究者,可能调离中央电视台。作为一个深受观众欢迎、知名度很高的主持人,他为什么要离开?也许人们还记得,10年前,崔永元突然离开了央视重要栏目《实话实说》,之后人们才知道,他患了重度抑郁症。虽一年后康复并新创了《小崔说事》和《电影传奇》等栏目,但崔永元的辉煌时代似乎渐行渐远。外界也传他在央视越来越边缘化了,因为在央视男
不可预知性是体育比赛的魅力之一。运气更是经常在体育比赛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以至于比李坚柔的胜利更令人惊奇的事情也曾一遍遍在体育比赛中上演。  2000年欧锦赛半决赛,意大利队面对东道主荷兰的狂轰滥炸,在上半场便被罚下一人的情况下,最终将荷兰队淘汰出局,运气极大地左右了比赛结果。荷兰队在比赛中两次获得点球良机,一次被意大利门将托尔多扑出,一次自己射偏。在点球决战中,荷兰队四罚一中,也创造了全场比赛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