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3月23日,当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的大屏幕上打出庞清/佟健的最终得分时,他们兴奋得从座位上跳起来,高举双臂欢呼,随即又紧紧拥抱在一起。经历了13年的艰辛与沉默之后,他们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领奖台。
参加“世界十佳”运动员颁奖典礼途中,出租车司机试探着问佟健:“您是滑冰的那个运动员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司机很是激动:“我说看您这么眼熟呢,今儿我拉到明星啦!你们滑得真棒!对了,您那舞伴腿好点儿了吧?”佟健笑着摊摊手:“您说的是另外一对儿。”
对于这种情景,佟健已经司空见惯了。“姚家弟子”中,“老大”屡夺桂冠,吸引最多目光;“老三”惊世一摔,赢得世界尊重,唯独他俩屡屡与梦想擦肩而过。佟健笑着说,“我们都习惯了,就连我们领导有时还会叫成佟清、庞健呢。”
寂寞的“拉手”
花滑圈子里,男女队员组成搭档叫“拉手”。1993年某月的某一天,在冰城哈尔滨,两双手拉在了一起,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庞清和佟健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名字就再没有分开……
由于父亲和哥哥身材都很高大。按照遗传基因来讲,佟健的身体发育成熟后也应该不会有太大差别,这极符合双人滑男运动员的选材标准。于是,1993年正在练舞的佟健进入了著名双人滑教练姚滨的视野,尽管国际上由冰舞改练双人滑的例子极少,在技术上又存在很大困难,但出于对姚滨教练的仰慕和信任,14岁的佟健还是决定试一下。在两个备选女伴中,他一眼就相中了与他同龄的庞清。用佟建的话说:“这个姑娘很传统,恬静,不闹心。”
刚刚拉手的日子里,庞清会羞涩地称呼“佟健哥”,但过了没多久。“哥”字就省略掉了,两人的关系也开始“紧张”起来。这是因为虽然拜在名师门下,但当时姚滨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而他俩还没有机会跟去那里,所以只好留在哈尔滨自己训练。用佟健自己的话说,那是一段野花被扔在地里。生死由命的岁月。
每天上冰,两人毫无目的,没人告诉他们该练些什么。有时跟着男单练,有时跟着女单练,有时跟着冰舞练。看见哪个教练有空,就上去跟人家说;“教教我吧。”看着录像带,他们试图自己“破译”动作要领,但是一做就跌倒,爬起来又跌倒……对一个动作,俩人都有各自的理解,也没教练评判孰对孰错,于是一来二去,两个孩子常常吵得天昏地暗。严重时,从训练场一直吵到宿舍,一个星期也不说话。
就这样晃荡了一年后,这对“冤家”开始参加比赛了。没有服装,他们就穿“老大”申雪/赵宏博穿剩的,赵宏博的衣服穿在佟健身上肥得像袍,而申雪的穿在庞清身上总是短上半截;没有节目。他们就靠看录像来“照猫画虎”。当时,比赛的八个规定动作他俩只会四个,捻转才能做一周,每次比赛都连摔带糊弄,成绩也基本稳定在最后一名。
只有姚滨教练休假或是带队比赛回哈尔滨,他们才有学习机会。1994年,一个比赛的现场,参赛队员都在冰上热身,姚教练赶忙喊过庞清,佟健说:“你俩给我做两个难度动作。”难度动作?连螺旋线还滑不好何谈难度动作,俩人开始挠头,于是做了个“捻转一周”。“现在哪还有人做一周?”姚教练惊诧地说。于是,在这些短暂而宝贵的热身间隙,姚教练手把手教会了他们的第一个难度动作——“捻转两周”。
1996年,庞清/佟健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件比赛服,那是姚教练亲手做的。庞清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姚教练把简单缝好的上衣套在她身上,再捏出一个个褶儿缝上。裙子该怎么做?这把大家难住了。姚教练灵机一动,就把一块布平铺到桌子上,然后从中间剪了个大洞,庞清从洞里钻进去,把布提到腰上,缝缝就大功告成了。但是那一年,他们与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行,庞统/佟健并没有获得参赛资格,而仅仅作为“群众演员”在开幕式上做表演。看到同门师兄申雪/赵宏博在比赛中夺冠,两人心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继续练下去有没有前途?两个孩子想不明白。动摇、放弃的念头常常像幽灵一样如影随形。
麦当劳里的决定
焦急、落寞、等待、坚持。
漫长的五年,就在无数次的跌倒与争吵中过去了。
同样为这事着急的还有远在北京的姚滨教练。终于在1998年,经过各方努力庞清和佟健获得了自费到北京“代训”的机会。第一次站在世界冠军站过的冰场上,他们只有一个感觉——神圣。然而,这样的机会也并不常有,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在单人滑、冰舞一堆队员上冰训练时。才敢在旁边战战兢兢地“蹭”冰。有一次,冰场上人很多,佟健正小心翼翼地滑,突然听见后面有人大喊:“快闪开一下!”他一回头,只见有人疾驰而来,他一下子蒙了,下意识地蹲在了冰上,只听嘭嘭嘭,后面摔成一片……
第一次做动作给姚滨教练看,俩人兴奋得在冰上足足滑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满脸通红,汗流浃背。这一年他们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几乎把所有的难度动作都攻了下来。就像小学生直接跳级到大学,由于底子太薄,很多动作练起来非常危险。有一次,在陆地上练简单的侧身托举,由于佟健力量不够,庞清一下子摔下来,手臂骨折;练捻转时,头直接磕在冰上更是家常便饭。有时佟健练着练着就会突然累倒在冰上,为了有补充体力继续训练,他就跑到对面商店买蜂王浆,一通乱补;而庞清为了减体重,有时每天只吃一袋饼干,训练完几乎连爬六楼的劲都没有。
同年进队的还有他们的师弟师妹张丹/张昊。他俩虽然年纪小,但是从小经过专业系统训练,动作学起来很快,上升势头很猛。在1998年世界青少年大奖赛中国站比赛和1999年九冬会上,他们都战胜了庞清/佟健。一时间,质疑纷至沓来,庞清和佟健的心再度跌落谷底,连他们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还能滑多久。
一天晚上,他们没有像往常一样去食堂,而是做了一件奢侈的事。他们走到首都体育馆旁边的一个麦当劳,面对面坐着,一边吃一边掉眼泪……他们不过是两个刚满19岁的孩子,而摆在面前的问题却过于沉重。去还是留?两人明白这晚的决定将影响各自的一生。
直到今天他们还庆幸。那晚理智地选择了留下,毕竟五年都咬牙挺过来了,还有什么坎过不去呢。
果然,风雨之后,一道彩虹出现天边。由于没有突出的成绩,庞清/佟健一直沿用申雪/赵宏博的节目编排,甚至有的一用就是四年。1999年,庞清和佟健随姚滨前往美国。那段日子,他们收获良多。看到同行的忘我投入,他们领悟了“双人”的意义。从此,曾经的“冤家”变成了“朋友”,更让两人兴奋的是,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节目《红罂粟》!虽然现在想起来,那种风格与他们并不适合,但兴奋的心情令他们终生难忘。凭借多年的芭蕾舞训练基础,以及对音乐独特的理解能力,庞 清/佟健赋予这套节目很强的艺术张力:当他们在冰场上酣畅淋漓地表演时,队友们无不投来艳羡的目光。
就在那一年,就是通过这套节目,庞清/佟健第一次参加成年人大奖赛就?巴青少年比赛时输过的对手全赢了。之后的几年,他们成绩稳定,2004年他们一举摘得世锦赛的铜牌。
上天最好的礼物
这枚姗姗来迟的铜牌给了庞清/佟健莫大的自信,他们多年的坚持有了意义。然而就在人们认为他们即将顺理成章地从申雪/赵宏博手里接过中国双人滑的接力棒时,他们却幸福地迷失了方向。
训练时,两人变得有些随性而为。虽然也天天按时上冰,但效果却大不如前。2005年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北京站的比赛让庞清和佟健感觉压力巨大。因为赵宏博的脚伤,重担压在他俩的肩上,聚光处的灼烧感更令他们紧张得手足无措,最终仅仅获得第二名。
随后备战总决赛时,由于心急又沟通不够,训练中两人爆发了“拉手”以来最激烈的一次争吵。佟健一气之下提出退役,甚至连迫在眉睫的比赛都放在一边。他心里也明白,如果真的罢赛。他俩的运动生涯也就真的结束了,都灵奥运的梦也就成为泡影,他的心每天都在犹豫中忍受煎熬。
经过中心领导几次调解,庞清和佟健终于冷静地坐下采,开诚布公地沟通。为什么吵?归根结底,还不是为了练得更好?好在距离都灵冬奥会还有两个月的时间,理清思绪的他们开始闭门苦练,
都灵冬奥会承载了中国双人滑的一段辉煌,但是灯光投射不到的角落,庞清佟健却在承受着永远的遗憾。他们的短节目、自由滑两套动作均表演得完美无瑕,如果没有赵宏博伤愈复出的背景,如果没有张丹受伤的意外,他们完全有能力拿到一枚奖牌。然而o.2分的微弱劣势使他们最终只获得第四名。
比赛一结束,佟健含着眼泪扎进冬季中心副主任任洪国的房间:“我们到底还行吗?!”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问。庞清和佟健憋着一股劲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参加世锦赛,他们知道这也许是最后的机会了。
2006年3月23日,当《歌剧院魅影》神秘的音乐响起,身着银、黄和黑三色幻影般服装的庞清/佟健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出色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也赢得了裁判的青睐。在他们“拉手”的第十三个年头,上天用最恰当的方式给予他们一个桂冠——中国花样滑冰历史上继申雪/赵宏博之后第二对世界冠军。
等待成绩时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站在领奖台上时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千千万万次训练中一样,就像13年前第一次拉手时一样,变化的只有现在平和面对人生起伏的心境以及匆匆而逝年华……
经历了风风雨雨,日渐成熟的庞清和佟健深知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什么,自称不是情侣的他们,依然在首体过着普通运动员的生活。每天中午,依然会有一个高挑的男子叩响走廊最深处的一扇房门,喊一句;“庞清!吃饭了!”
责编/王津津
参加“世界十佳”运动员颁奖典礼途中,出租车司机试探着问佟健:“您是滑冰的那个运动员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司机很是激动:“我说看您这么眼熟呢,今儿我拉到明星啦!你们滑得真棒!对了,您那舞伴腿好点儿了吧?”佟健笑着摊摊手:“您说的是另外一对儿。”
对于这种情景,佟健已经司空见惯了。“姚家弟子”中,“老大”屡夺桂冠,吸引最多目光;“老三”惊世一摔,赢得世界尊重,唯独他俩屡屡与梦想擦肩而过。佟健笑着说,“我们都习惯了,就连我们领导有时还会叫成佟清、庞健呢。”
寂寞的“拉手”
花滑圈子里,男女队员组成搭档叫“拉手”。1993年某月的某一天,在冰城哈尔滨,两双手拉在了一起,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庞清和佟健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名字就再没有分开……
由于父亲和哥哥身材都很高大。按照遗传基因来讲,佟健的身体发育成熟后也应该不会有太大差别,这极符合双人滑男运动员的选材标准。于是,1993年正在练舞的佟健进入了著名双人滑教练姚滨的视野,尽管国际上由冰舞改练双人滑的例子极少,在技术上又存在很大困难,但出于对姚滨教练的仰慕和信任,14岁的佟健还是决定试一下。在两个备选女伴中,他一眼就相中了与他同龄的庞清。用佟建的话说:“这个姑娘很传统,恬静,不闹心。”
刚刚拉手的日子里,庞清会羞涩地称呼“佟健哥”,但过了没多久。“哥”字就省略掉了,两人的关系也开始“紧张”起来。这是因为虽然拜在名师门下,但当时姚滨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而他俩还没有机会跟去那里,所以只好留在哈尔滨自己训练。用佟健自己的话说,那是一段野花被扔在地里。生死由命的岁月。
每天上冰,两人毫无目的,没人告诉他们该练些什么。有时跟着男单练,有时跟着女单练,有时跟着冰舞练。看见哪个教练有空,就上去跟人家说;“教教我吧。”看着录像带,他们试图自己“破译”动作要领,但是一做就跌倒,爬起来又跌倒……对一个动作,俩人都有各自的理解,也没教练评判孰对孰错,于是一来二去,两个孩子常常吵得天昏地暗。严重时,从训练场一直吵到宿舍,一个星期也不说话。
就这样晃荡了一年后,这对“冤家”开始参加比赛了。没有服装,他们就穿“老大”申雪/赵宏博穿剩的,赵宏博的衣服穿在佟健身上肥得像袍,而申雪的穿在庞清身上总是短上半截;没有节目。他们就靠看录像来“照猫画虎”。当时,比赛的八个规定动作他俩只会四个,捻转才能做一周,每次比赛都连摔带糊弄,成绩也基本稳定在最后一名。
只有姚滨教练休假或是带队比赛回哈尔滨,他们才有学习机会。1994年,一个比赛的现场,参赛队员都在冰上热身,姚教练赶忙喊过庞清,佟健说:“你俩给我做两个难度动作。”难度动作?连螺旋线还滑不好何谈难度动作,俩人开始挠头,于是做了个“捻转一周”。“现在哪还有人做一周?”姚教练惊诧地说。于是,在这些短暂而宝贵的热身间隙,姚教练手把手教会了他们的第一个难度动作——“捻转两周”。
1996年,庞清/佟健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件比赛服,那是姚教练亲手做的。庞清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姚教练把简单缝好的上衣套在她身上,再捏出一个个褶儿缝上。裙子该怎么做?这把大家难住了。姚教练灵机一动,就把一块布平铺到桌子上,然后从中间剪了个大洞,庞清从洞里钻进去,把布提到腰上,缝缝就大功告成了。但是那一年,他们与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行,庞统/佟健并没有获得参赛资格,而仅仅作为“群众演员”在开幕式上做表演。看到同门师兄申雪/赵宏博在比赛中夺冠,两人心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继续练下去有没有前途?两个孩子想不明白。动摇、放弃的念头常常像幽灵一样如影随形。
麦当劳里的决定
焦急、落寞、等待、坚持。
漫长的五年,就在无数次的跌倒与争吵中过去了。
同样为这事着急的还有远在北京的姚滨教练。终于在1998年,经过各方努力庞清和佟健获得了自费到北京“代训”的机会。第一次站在世界冠军站过的冰场上,他们只有一个感觉——神圣。然而,这样的机会也并不常有,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在单人滑、冰舞一堆队员上冰训练时。才敢在旁边战战兢兢地“蹭”冰。有一次,冰场上人很多,佟健正小心翼翼地滑,突然听见后面有人大喊:“快闪开一下!”他一回头,只见有人疾驰而来,他一下子蒙了,下意识地蹲在了冰上,只听嘭嘭嘭,后面摔成一片……

第一次做动作给姚滨教练看,俩人兴奋得在冰上足足滑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满脸通红,汗流浃背。这一年他们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几乎把所有的难度动作都攻了下来。就像小学生直接跳级到大学,由于底子太薄,很多动作练起来非常危险。有一次,在陆地上练简单的侧身托举,由于佟健力量不够,庞清一下子摔下来,手臂骨折;练捻转时,头直接磕在冰上更是家常便饭。有时佟健练着练着就会突然累倒在冰上,为了有补充体力继续训练,他就跑到对面商店买蜂王浆,一通乱补;而庞清为了减体重,有时每天只吃一袋饼干,训练完几乎连爬六楼的劲都没有。
同年进队的还有他们的师弟师妹张丹/张昊。他俩虽然年纪小,但是从小经过专业系统训练,动作学起来很快,上升势头很猛。在1998年世界青少年大奖赛中国站比赛和1999年九冬会上,他们都战胜了庞清/佟健。一时间,质疑纷至沓来,庞清和佟健的心再度跌落谷底,连他们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还能滑多久。
一天晚上,他们没有像往常一样去食堂,而是做了一件奢侈的事。他们走到首都体育馆旁边的一个麦当劳,面对面坐着,一边吃一边掉眼泪……他们不过是两个刚满19岁的孩子,而摆在面前的问题却过于沉重。去还是留?两人明白这晚的决定将影响各自的一生。
直到今天他们还庆幸。那晚理智地选择了留下,毕竟五年都咬牙挺过来了,还有什么坎过不去呢。
果然,风雨之后,一道彩虹出现天边。由于没有突出的成绩,庞清/佟健一直沿用申雪/赵宏博的节目编排,甚至有的一用就是四年。1999年,庞清和佟健随姚滨前往美国。那段日子,他们收获良多。看到同行的忘我投入,他们领悟了“双人”的意义。从此,曾经的“冤家”变成了“朋友”,更让两人兴奋的是,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节目《红罂粟》!虽然现在想起来,那种风格与他们并不适合,但兴奋的心情令他们终生难忘。凭借多年的芭蕾舞训练基础,以及对音乐独特的理解能力,庞 清/佟健赋予这套节目很强的艺术张力:当他们在冰场上酣畅淋漓地表演时,队友们无不投来艳羡的目光。
就在那一年,就是通过这套节目,庞清/佟健第一次参加成年人大奖赛就?巴青少年比赛时输过的对手全赢了。之后的几年,他们成绩稳定,2004年他们一举摘得世锦赛的铜牌。
上天最好的礼物
这枚姗姗来迟的铜牌给了庞清/佟健莫大的自信,他们多年的坚持有了意义。然而就在人们认为他们即将顺理成章地从申雪/赵宏博手里接过中国双人滑的接力棒时,他们却幸福地迷失了方向。
训练时,两人变得有些随性而为。虽然也天天按时上冰,但效果却大不如前。2005年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北京站的比赛让庞清和佟健感觉压力巨大。因为赵宏博的脚伤,重担压在他俩的肩上,聚光处的灼烧感更令他们紧张得手足无措,最终仅仅获得第二名。
随后备战总决赛时,由于心急又沟通不够,训练中两人爆发了“拉手”以来最激烈的一次争吵。佟健一气之下提出退役,甚至连迫在眉睫的比赛都放在一边。他心里也明白,如果真的罢赛。他俩的运动生涯也就真的结束了,都灵奥运的梦也就成为泡影,他的心每天都在犹豫中忍受煎熬。
经过中心领导几次调解,庞清和佟健终于冷静地坐下采,开诚布公地沟通。为什么吵?归根结底,还不是为了练得更好?好在距离都灵冬奥会还有两个月的时间,理清思绪的他们开始闭门苦练,
都灵冬奥会承载了中国双人滑的一段辉煌,但是灯光投射不到的角落,庞清佟健却在承受着永远的遗憾。他们的短节目、自由滑两套动作均表演得完美无瑕,如果没有赵宏博伤愈复出的背景,如果没有张丹受伤的意外,他们完全有能力拿到一枚奖牌。然而o.2分的微弱劣势使他们最终只获得第四名。
比赛一结束,佟健含着眼泪扎进冬季中心副主任任洪国的房间:“我们到底还行吗?!”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问。庞清和佟健憋着一股劲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参加世锦赛,他们知道这也许是最后的机会了。
2006年3月23日,当《歌剧院魅影》神秘的音乐响起,身着银、黄和黑三色幻影般服装的庞清/佟健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出色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也赢得了裁判的青睐。在他们“拉手”的第十三个年头,上天用最恰当的方式给予他们一个桂冠——中国花样滑冰历史上继申雪/赵宏博之后第二对世界冠军。
等待成绩时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站在领奖台上时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千千万万次训练中一样,就像13年前第一次拉手时一样,变化的只有现在平和面对人生起伏的心境以及匆匆而逝年华……
经历了风风雨雨,日渐成熟的庞清和佟健深知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什么,自称不是情侣的他们,依然在首体过着普通运动员的生活。每天中午,依然会有一个高挑的男子叩响走廊最深处的一扇房门,喊一句;“庞清!吃饭了!”
责编/王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