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创设环境,激发兴趣,培植创新意识;其次要大胆质疑,因势利导,架设创新桥梁;然后要传授方法,强化训练,拓展创新空间;利用作文,培养想象,张开创新翅膀;最后要多种竞赛,参与实践,增强创新活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空间 创新活力 创新思维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根本任务,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少年来,受传统的教学影响,不少语文教学呈现出机械和程式化的特点,缺乏生机和乐趣,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大大地受到制约,如何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在近几年语文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培植创新意识。
要鼓励学生创新,首先要创设一个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氛围,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吹氧。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每次作文之前,我都是先让学生针对题目或所给材料认真思考,充分发表意见,如应从哪些角度立意、可选取哪些材料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要变单项型课堂教学形式为多向型形式,也就是说,上课不是只是教师讲或问,学生听或答的单向直线往复,而应是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发生多种反映关系,相互交流探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如在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时,我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了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围绕讨论题精读课文,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出代表,与教师交流,最后一起总结出结论。这样师生互动、互相交流知识信息,互相启发,有助于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大胆质疑,因势利导,架设创新桥梁。
学会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够发现问题,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也就是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我在讲《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首先让学生借助学习提示、课后练习、时代背景等,反复研读课文,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对提出问题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然后引导他们相互讨论,互相启发,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只是从旁适时点拨,最后由学生自己寻求正确的答案,圆满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利用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打破了以前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使学生思维更加活泼,学生往往能发现老师没有发现的问题,然后在与同学讨论、解决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便有了很大提高,创新能力便也一点点地滋生了。教师从旁因势利导,一是避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二是更能激发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这种质疑、解疑的过程,为培养创新能力架设了桥梁。
三、传授方法,强化训练,拓展创新空间。
创新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而创新性思维又离不开聚合思维,所以,在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中必须同时抓好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能否多角度思考,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如对“荷花与污泥”这则作文材料,一般人都赞美荷花,可偏偏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其实,污泥更具有令人称颂的好品质,试想,如果不是污泥勤勤恳垦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荷花的美丽?尤其可贵的是,污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地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样的立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当然,只主张发散而丢弃聚合,是不能提高创新水平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有目的地加强聚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四、利用作文,培养想象,张开创新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切创造性的东西都由想象开始,语文教学可以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利用具有想象性的命题作文训练想象,如:“假如我是市长”,“太空历险记”等,帮助学生创设想象情境,开拓想象空间,鼓励大胆想象,激发写作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练习改写,丰富想象。改写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利用合理想象,创造出新的故事和形象。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改写故事结局,假如菲利普一家在船上遇见的是发了财的于勒,结局会怎样?学生展开想象,写出他们一家见到发财的于勒之后欣喜若狂的情景。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多种竞赛,参与实践,增强创新活力。
现代社会的竞争性强,一个未来社会的创造型人才如果不具备竞争意识,显然是不合格的。因此,在语文课改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利用活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组织竞争时,我注意到以下三点:
1、内容要丰富。
语文教学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因此开展竞赛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学生就有新鲜感,有新鲜感就会产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我组织竞赛的主要内容有:复述课文、讲故事、猜谜语、演讲、作文比赛等。
2、形式要多样。
多样的形式可以冲淡学生由单一形式所带来的兴趣疲劳。诸多形式中,有个人抢答式,有小组对抗式,有分组集体接力式(古文翻译、成语接龙、背诵)等。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还要靠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去探索,去总结,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我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语文教学一定会绽出绚丽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创新能力培育》 陶学忠 编著 海潮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朱芒芒 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空间 创新活力 创新思维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根本任务,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少年来,受传统的教学影响,不少语文教学呈现出机械和程式化的特点,缺乏生机和乐趣,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大大地受到制约,如何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在近几年语文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培植创新意识。
要鼓励学生创新,首先要创设一个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氛围,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吹氧。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每次作文之前,我都是先让学生针对题目或所给材料认真思考,充分发表意见,如应从哪些角度立意、可选取哪些材料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要变单项型课堂教学形式为多向型形式,也就是说,上课不是只是教师讲或问,学生听或答的单向直线往复,而应是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发生多种反映关系,相互交流探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如在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时,我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了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围绕讨论题精读课文,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出代表,与教师交流,最后一起总结出结论。这样师生互动、互相交流知识信息,互相启发,有助于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大胆质疑,因势利导,架设创新桥梁。
学会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够发现问题,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也就是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我在讲《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首先让学生借助学习提示、课后练习、时代背景等,反复研读课文,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对提出问题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然后引导他们相互讨论,互相启发,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只是从旁适时点拨,最后由学生自己寻求正确的答案,圆满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利用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打破了以前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使学生思维更加活泼,学生往往能发现老师没有发现的问题,然后在与同学讨论、解决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便有了很大提高,创新能力便也一点点地滋生了。教师从旁因势利导,一是避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二是更能激发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这种质疑、解疑的过程,为培养创新能力架设了桥梁。
三、传授方法,强化训练,拓展创新空间。
创新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而创新性思维又离不开聚合思维,所以,在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中必须同时抓好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能否多角度思考,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如对“荷花与污泥”这则作文材料,一般人都赞美荷花,可偏偏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其实,污泥更具有令人称颂的好品质,试想,如果不是污泥勤勤恳垦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荷花的美丽?尤其可贵的是,污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地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样的立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当然,只主张发散而丢弃聚合,是不能提高创新水平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有目的地加强聚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四、利用作文,培养想象,张开创新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切创造性的东西都由想象开始,语文教学可以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利用具有想象性的命题作文训练想象,如:“假如我是市长”,“太空历险记”等,帮助学生创设想象情境,开拓想象空间,鼓励大胆想象,激发写作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练习改写,丰富想象。改写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利用合理想象,创造出新的故事和形象。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改写故事结局,假如菲利普一家在船上遇见的是发了财的于勒,结局会怎样?学生展开想象,写出他们一家见到发财的于勒之后欣喜若狂的情景。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多种竞赛,参与实践,增强创新活力。
现代社会的竞争性强,一个未来社会的创造型人才如果不具备竞争意识,显然是不合格的。因此,在语文课改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利用活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组织竞争时,我注意到以下三点:
1、内容要丰富。
语文教学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因此开展竞赛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学生就有新鲜感,有新鲜感就会产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我组织竞赛的主要内容有:复述课文、讲故事、猜谜语、演讲、作文比赛等。
2、形式要多样。
多样的形式可以冲淡学生由单一形式所带来的兴趣疲劳。诸多形式中,有个人抢答式,有小组对抗式,有分组集体接力式(古文翻译、成语接龙、背诵)等。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还要靠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去探索,去总结,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我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语文教学一定会绽出绚丽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创新能力培育》 陶学忠 编著 海潮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朱芒芒 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