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政治课教育实效从而扭转政治课形象的迫切要求。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需要而进行的有益尝试。本文试从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实践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构建真实的教学情景,构建以生为本的评价体系和走进学生真实的生活空间三个角度构建“自主合作,知行互融”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复合教学 自主合作 探索创新 知行合一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行为,运用正确的导行方式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行为统一起来,并能把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以正确的价值观评判、导向生活中的德育问题,使道德观念内化并形成道德行为。通俗一些来说就是,把自己的所学和自己的行为做到一致,不能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应做到知行协调发展,知行合一,知行互融。知行协调发展即知行合一作为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解决学生如何把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生活化,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一、打造“自主——合作——创新”三维教学方式,成就高效课堂
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最基本的途径是课堂教学。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不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就只能在原地徘徊!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需要而进行的有益尝试。
1、“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完整而复杂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定的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方式。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素质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维复合的课堂教学活动程序。
2、“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操作方式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地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本环节的关键。作为教学起点的材料,既要紧扣教材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借助民间故事、诗词歌赋、名言锦句、时事政治等素材,运用演绎设疑、归纳设疑、扩展设疑、反向设疑等方法,引导学生入课,唤起求知热情。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构建“自主合作,知行互融”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全面素质
1、构建真实的教学情景
现实化的目标只有经过现实化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任何不切实际的假设、任何脱离学生生活的讨论、任何超越学生经验的尝试都将是徒劳无功的。
(1)教师应该设计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如前所述,可以设问:“你答应了同学一件事情,但是答应以后你发现你可能完成不了这件事情,你会如何选择。”这样的设问具有开放性,同学可以有两种选择,而两种选择都具有合理性。如果选择如实说明情况,那就可以说明诚实的重要性;如果选择去争取努力完成,则可以说明信用的重要性。这样,在课堂上就可能会有不同思想的交锋,这种不同思想的交锋也正是基于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的。这种合理、切合学生实际的设问才能真正散发理性的光芒,才能体现学生真正的道德认知。
(2)还要考虑到问题的合理性。又有一位老师在“诚实守信”的课题中设计了“有事您说话”的小品,大意是一位片警向居民承诺只要有事就可向他提出来,他保证替你办到。结果一位壮汉“呼”他:“请你把我楼下的牛奶送上来。”片警“信守承诺”把牛奶送了上去。
教师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无非是要论证教材中的观点:信守诺言是一种美德,可是学生反而由此产生了新的问题:片警作了“为民服务”的承诺,是不是对所有的要求,哪怕是极不合理的要求都要回应呢?如果片警不愿为该居民送牛奶是不是不守承诺了呢?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深化教材引发讨论的契机,可惜教师只停留于材料,停留在抽象的说理上,停留在告诉学生这样做是对的或不对的判断上。没有学生真实思想的暴露,没有不同观点的交锋,更没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那种能够激起学生思维和争辩问题,如果教师独断专行,把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只能让学生产生内心抵触心理,长此以往,学生的那点思辨精神也逐渐被扼杀了。
2、构建以生为本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感受进行理性分析,适时总结和表扬,建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当前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却单单围绕在了一堂课或一张试卷上。为此,我们可以把学生的道德实践(道德行为)作为评价的内容之一,建立课堂德育学分制度和社会道德学分制度。课堂德育学分制度,就是把学生在学思品课期间的思想品德、遵规守纪、文化学习等方面表现纳入学分管理,量化标准,综合计分,定时统计和公布。
3、走进学生真实的生活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教师在积极地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环境的独特性,使得学生还是不愿意在课堂上真正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对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误判,所以就要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地倾听学生心声。
(1)课间走入学生群体。教师可以在学生下课或者活动课的时候,平等地与学生走到一起去,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当中去,在活动中接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样学生就可能会把一些真心话讲给老师听。当然这需要长期大量而细致地工作,并且能与学生真心交流。
(2)利用网络媒体接近学生。要充分发挥论坛、QQ群等现代网络技术去参与学生的一些对话、交流中去。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也为我们的德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我们就要占领这块德育工作的新舞台,占据制高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动态,为正确的道德行为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复合教学 自主合作 探索创新 知行合一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行为,运用正确的导行方式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行为统一起来,并能把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以正确的价值观评判、导向生活中的德育问题,使道德观念内化并形成道德行为。通俗一些来说就是,把自己的所学和自己的行为做到一致,不能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应做到知行协调发展,知行合一,知行互融。知行协调发展即知行合一作为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解决学生如何把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生活化,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一、打造“自主——合作——创新”三维教学方式,成就高效课堂
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最基本的途径是课堂教学。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不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就只能在原地徘徊!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需要而进行的有益尝试。
1、“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完整而复杂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定的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方式。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素质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维复合的课堂教学活动程序。
2、“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操作方式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地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本环节的关键。作为教学起点的材料,既要紧扣教材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借助民间故事、诗词歌赋、名言锦句、时事政治等素材,运用演绎设疑、归纳设疑、扩展设疑、反向设疑等方法,引导学生入课,唤起求知热情。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构建“自主合作,知行互融”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全面素质
1、构建真实的教学情景
现实化的目标只有经过现实化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任何不切实际的假设、任何脱离学生生活的讨论、任何超越学生经验的尝试都将是徒劳无功的。
(1)教师应该设计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如前所述,可以设问:“你答应了同学一件事情,但是答应以后你发现你可能完成不了这件事情,你会如何选择。”这样的设问具有开放性,同学可以有两种选择,而两种选择都具有合理性。如果选择如实说明情况,那就可以说明诚实的重要性;如果选择去争取努力完成,则可以说明信用的重要性。这样,在课堂上就可能会有不同思想的交锋,这种不同思想的交锋也正是基于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的。这种合理、切合学生实际的设问才能真正散发理性的光芒,才能体现学生真正的道德认知。
(2)还要考虑到问题的合理性。又有一位老师在“诚实守信”的课题中设计了“有事您说话”的小品,大意是一位片警向居民承诺只要有事就可向他提出来,他保证替你办到。结果一位壮汉“呼”他:“请你把我楼下的牛奶送上来。”片警“信守承诺”把牛奶送了上去。
教师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无非是要论证教材中的观点:信守诺言是一种美德,可是学生反而由此产生了新的问题:片警作了“为民服务”的承诺,是不是对所有的要求,哪怕是极不合理的要求都要回应呢?如果片警不愿为该居民送牛奶是不是不守承诺了呢?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深化教材引发讨论的契机,可惜教师只停留于材料,停留在抽象的说理上,停留在告诉学生这样做是对的或不对的判断上。没有学生真实思想的暴露,没有不同观点的交锋,更没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那种能够激起学生思维和争辩问题,如果教师独断专行,把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只能让学生产生内心抵触心理,长此以往,学生的那点思辨精神也逐渐被扼杀了。
2、构建以生为本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感受进行理性分析,适时总结和表扬,建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当前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却单单围绕在了一堂课或一张试卷上。为此,我们可以把学生的道德实践(道德行为)作为评价的内容之一,建立课堂德育学分制度和社会道德学分制度。课堂德育学分制度,就是把学生在学思品课期间的思想品德、遵规守纪、文化学习等方面表现纳入学分管理,量化标准,综合计分,定时统计和公布。
3、走进学生真实的生活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教师在积极地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环境的独特性,使得学生还是不愿意在课堂上真正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对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误判,所以就要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地倾听学生心声。
(1)课间走入学生群体。教师可以在学生下课或者活动课的时候,平等地与学生走到一起去,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当中去,在活动中接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样学生就可能会把一些真心话讲给老师听。当然这需要长期大量而细致地工作,并且能与学生真心交流。
(2)利用网络媒体接近学生。要充分发挥论坛、QQ群等现代网络技术去参与学生的一些对话、交流中去。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也为我们的德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我们就要占领这块德育工作的新舞台,占据制高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动态,为正确的道德行为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