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的观察原则与观察方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依据心理特点。遵循观察原则
  
  小学生在观察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时,主要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1)随意性。小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知的境地。(2)情绪性。小学生情绪易波动,容易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乐在其中,而忘记观察的任务。(3)笼统性。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局部,因而常遗漏或忽视重点的观察内容。
  针对上述心理特点,教师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观察前就应让学生明确。
  2,细致性原则。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注意到自然事物间的联系。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时,应要求学生动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体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观察对象,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
  3,重点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性,如果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能发现。
  4,循序渐进原则。“序”是教材的逻辑顺序。渐进必须循序,又要快慢适度,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二、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1,顺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顺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顺序法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2,比较法。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自然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自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如教学《哺乳动物》,利用幻灯片或挂图指导学生观察猫、牛、猴、狮子等的特征,就容易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在繁殖、喂养方面的共同特征。
  3,推断法。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不应使学生局限于通过直观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逻辑地判断和推理,把观察同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结合起来。只有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观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如教学《热对流》,教师可根据烧水的时候壶里的水是怎样被烧开的问题,指导学生去做“烧开水”的实验。在实验前让学生思考,当用酒精灯加热水时放在烧杯底的锯末的动态,在实验中借助观察水中锯末的动态,引导学生推理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不断下降,下降的水受热后又会上升……只有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及实验后进行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推论训练,才有助于学生掌握观察中的推理方法,才能真正把“观”与“察”有机结合起来。
  4,想像法。学生在认识自然事物时。不仅能感知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回忆他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形象”,而且还能把这些感知的和浮现的表象在大脑中进行组合加工,形成新形象。这就是学生学习自然的想像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若能适时启发学生想像,就可使观察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广阔。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叶的蒸腾作用》一课教学,学生通过“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际观察,发现罩植物的塑料袋内有很多小水珠,教师先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袋内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是从湿土里进去的吗?(学生通过启发会说出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出来的)再由此指导学生进一步想像:如果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里出来的,那么植物体应该有什么样的构造,才能往外跑“气”?此时学生能推想出植物体表面应该有让水蒸气跑出来的孔,这些小孔一定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叶表面的气孔,验证他们的推想是否正确。
  5,提纲法。在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之前,教师列出观察提纲,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如《风》一课的“风的模拟实验”观察,教师若用小黑板列出观察提纲:(1)当把点燃的香放在箱左侧洞口时,烟的路径是怎样的?(2)当点燃箱内的蜡烛,依然把香放在箱左侧洞口时,烟的路径又是怎样的?学生就能通过观察思考得出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条件下发生的结论。又如教学《爬行动物》,观察壁虎时,教师可结合挂图或幻灯片出示提纲:(1)壁虎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壁虎怎样运动?(3)为什么壁虎在墙上不会掉下来?学生就能依据提纲的基本内容有序地进行观察。再如教学《土壤的成分》,在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前可出示提纲:(1)看一看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摸一摸土壤是否有活着的动植物和死了的动植物残体等?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观察提纲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其他文献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教书匠和教学艺术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具有教学的创造性了。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以其朴实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课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这一堂课力求训练扎实,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显一个“精”字    是选择适应教
李渔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空白”之处。这些“空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课程体验、追寻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研究文本中的“补白”艺术,要充分引领学生去发现“空白”、填补“空白”,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自从2001年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不再只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即教师不能只做立足于做三尺讲台的合格的“教书匠”,而要力争做新时代的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这实际上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教师教科研的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那么,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内容和素材又如何去追
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深刻变化,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这不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该追求什么?数学课堂应该留给学生什么?教师该如何“帮”学生“做数学”?本人曾多次聆听了不同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想就其中两位教师所上的两个片断谈谈自己的思考。  教学片断一:(教师甲
我校距离城关60公里,所属14所学校,250位老师,分为平原点、由义点、潮碧点。平原点5所学校有教师150名,由义点和潮碧点9所(撤并前是13所学校20个教学点)61名语文老师(按参评职称的学科来统计)分布在两边的山头,如何通过校本培训来提高这些老师的专业水平呢?    一、对症下药,消除疑虑,坚定信心    由于边远学校老师所担任的学科多,一个人往往担任好几个学科的教学,有时去年担任语文科教学,
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有些人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放在首位.关注的是如何将体育课上得更有趣、更吸引学生,认为只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就可以了,于是把那些“不能让学生高兴”的技能教学统统抛至于脑后,不再考虑它的实用价值,这样就出现从传统体育教学中注重技能教学的一个极端走向淡化技能教学的另一个极端,从而技能教学的去留问题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实践证明,
不少诗人都是孤独的。但孤独的陈子昂内心却是充实的,超然物外,敢问苍天。  古代文人对孤独常有感慨。屈原的《远游》中就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忠而见谤,侘傺穷困的悲愁;阮籍《咏怀》诗中也有“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闻”之句,抒发了身处乱世的忧生之嗟。还有所谓人乃“沧海一粟”,所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等,这都表现了人的这种孤独之感。惟陈子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高明的教师常潜心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用引人入胜、顿挫铿锵、有“穿透力”的语言,带给学生诗意的享受。    一、精雕细琢,激发求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持久地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除了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外,精雕细琢后的教学语言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教学《孔乙己》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次提出“综合性学习”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呢?    一、诱发动机,拓宽学习思路    动机是指激励个体从事与满足需要有关活动的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开拓学习思路,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开端。为使学生积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