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依据心理特点。遵循观察原则
小学生在观察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时,主要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1)随意性。小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知的境地。(2)情绪性。小学生情绪易波动,容易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乐在其中,而忘记观察的任务。(3)笼统性。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局部,因而常遗漏或忽视重点的观察内容。
针对上述心理特点,教师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观察前就应让学生明确。
2,细致性原则。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注意到自然事物间的联系。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时,应要求学生动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体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观察对象,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
3,重点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性,如果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能发现。
4,循序渐进原则。“序”是教材的逻辑顺序。渐进必须循序,又要快慢适度,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二、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1,顺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顺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顺序法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2,比较法。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自然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自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如教学《哺乳动物》,利用幻灯片或挂图指导学生观察猫、牛、猴、狮子等的特征,就容易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在繁殖、喂养方面的共同特征。
3,推断法。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不应使学生局限于通过直观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逻辑地判断和推理,把观察同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结合起来。只有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观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如教学《热对流》,教师可根据烧水的时候壶里的水是怎样被烧开的问题,指导学生去做“烧开水”的实验。在实验前让学生思考,当用酒精灯加热水时放在烧杯底的锯末的动态,在实验中借助观察水中锯末的动态,引导学生推理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不断下降,下降的水受热后又会上升……只有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及实验后进行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推论训练,才有助于学生掌握观察中的推理方法,才能真正把“观”与“察”有机结合起来。
4,想像法。学生在认识自然事物时。不仅能感知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回忆他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形象”,而且还能把这些感知的和浮现的表象在大脑中进行组合加工,形成新形象。这就是学生学习自然的想像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若能适时启发学生想像,就可使观察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广阔。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叶的蒸腾作用》一课教学,学生通过“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际观察,发现罩植物的塑料袋内有很多小水珠,教师先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袋内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是从湿土里进去的吗?(学生通过启发会说出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出来的)再由此指导学生进一步想像:如果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里出来的,那么植物体应该有什么样的构造,才能往外跑“气”?此时学生能推想出植物体表面应该有让水蒸气跑出来的孔,这些小孔一定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叶表面的气孔,验证他们的推想是否正确。
5,提纲法。在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之前,教师列出观察提纲,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如《风》一课的“风的模拟实验”观察,教师若用小黑板列出观察提纲:(1)当把点燃的香放在箱左侧洞口时,烟的路径是怎样的?(2)当点燃箱内的蜡烛,依然把香放在箱左侧洞口时,烟的路径又是怎样的?学生就能通过观察思考得出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条件下发生的结论。又如教学《爬行动物》,观察壁虎时,教师可结合挂图或幻灯片出示提纲:(1)壁虎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壁虎怎样运动?(3)为什么壁虎在墙上不会掉下来?学生就能依据提纲的基本内容有序地进行观察。再如教学《土壤的成分》,在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前可出示提纲:(1)看一看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摸一摸土壤是否有活着的动植物和死了的动植物残体等?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观察提纲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小学生在观察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时,主要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1)随意性。小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知的境地。(2)情绪性。小学生情绪易波动,容易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乐在其中,而忘记观察的任务。(3)笼统性。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局部,因而常遗漏或忽视重点的观察内容。
针对上述心理特点,教师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观察前就应让学生明确。
2,细致性原则。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注意到自然事物间的联系。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时,应要求学生动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体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观察对象,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
3,重点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性,如果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能发现。
4,循序渐进原则。“序”是教材的逻辑顺序。渐进必须循序,又要快慢适度,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二、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1,顺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顺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顺序法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2,比较法。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自然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自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如教学《哺乳动物》,利用幻灯片或挂图指导学生观察猫、牛、猴、狮子等的特征,就容易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在繁殖、喂养方面的共同特征。
3,推断法。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不应使学生局限于通过直观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逻辑地判断和推理,把观察同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结合起来。只有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观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如教学《热对流》,教师可根据烧水的时候壶里的水是怎样被烧开的问题,指导学生去做“烧开水”的实验。在实验前让学生思考,当用酒精灯加热水时放在烧杯底的锯末的动态,在实验中借助观察水中锯末的动态,引导学生推理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不断下降,下降的水受热后又会上升……只有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及实验后进行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推论训练,才有助于学生掌握观察中的推理方法,才能真正把“观”与“察”有机结合起来。
4,想像法。学生在认识自然事物时。不仅能感知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回忆他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形象”,而且还能把这些感知的和浮现的表象在大脑中进行组合加工,形成新形象。这就是学生学习自然的想像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若能适时启发学生想像,就可使观察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广阔。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叶的蒸腾作用》一课教学,学生通过“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际观察,发现罩植物的塑料袋内有很多小水珠,教师先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袋内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是从湿土里进去的吗?(学生通过启发会说出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出来的)再由此指导学生进一步想像:如果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里出来的,那么植物体应该有什么样的构造,才能往外跑“气”?此时学生能推想出植物体表面应该有让水蒸气跑出来的孔,这些小孔一定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叶表面的气孔,验证他们的推想是否正确。
5,提纲法。在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之前,教师列出观察提纲,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如《风》一课的“风的模拟实验”观察,教师若用小黑板列出观察提纲:(1)当把点燃的香放在箱左侧洞口时,烟的路径是怎样的?(2)当点燃箱内的蜡烛,依然把香放在箱左侧洞口时,烟的路径又是怎样的?学生就能通过观察思考得出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条件下发生的结论。又如教学《爬行动物》,观察壁虎时,教师可结合挂图或幻灯片出示提纲:(1)壁虎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壁虎怎样运动?(3)为什么壁虎在墙上不会掉下来?学生就能依据提纲的基本内容有序地进行观察。再如教学《土壤的成分》,在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前可出示提纲:(1)看一看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摸一摸土壤是否有活着的动植物和死了的动植物残体等?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观察提纲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