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有些人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放在首位.关注的是如何将体育课上得更有趣、更吸引学生,认为只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就可以了,于是把那些“不能让学生高兴”的技能教学统统抛至于脑后,不再考虑它的实用价值,这样就出现从传统体育教学中注重技能教学的一个极端走向淡化技能教学的另一个极端,从而技能教学的去留问题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实践证明,在现行的体育教学中,技能教学决不能少,更不能淡化。把不受学生欢迎的技能教学融入到情境游戏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忘我地、快乐地接受技能学习,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
一、运动技能教学中运用游戏和情境化方法的意义
游戏与情境在一定范围内是属于相同性质的,游戏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情境。
1.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情境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那些枯燥的技能学习定向思维转移到对他们感兴趣的发散思维上来。例如,在课堂上学习投掷垒球的动作,我们可以设置一骑马游戏的情境,让骑马者手持一短绳为鞭,力图把鞭甩响,就会有鞭打动作的产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局限性,从而加速他们对新技术的掌握。
2.情境教学有利于技术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技术的学习经过分化、泛化到自动化,这一过程就是学习提高巩固的过程,那么技术学习就是一个起始段阶,而游戏与情境运用就是一个提高巩固阶段。如在《模仿操》一课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自评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的动作技能的提高。
3.一个游戏情境中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技术、提高多种技能。游戏具有替代作用,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可根据具体教材创编不同游戏,融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如在传统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它进行了各种奔跑、移动、躲闪、急停、转身等活动于一体,发展了学生灵敏、速度、反应、协调等活动能力。又如《跳跃争先》游戏,它在活动中进行双脚连续跳跃活动,发展了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平衡及跳跃能力。这些游戏都围绕了小学低年级的主教材——各种奔跑与跳跃展开,包含的技术技能非常丰富,既让学生接触多方面的技术,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思维。
二、如何将游戏化、情境化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技能传授有机结合
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技能教学的传授已经离不开游戏、情境化教学。如何将技术技能教学与游戏情境相结合呢?
1.从每一技术技能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游戏、情境切入点。游戏与情境都是以技术为基本出发点的,每堂课我们所选择的游戏与所设置的情境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技术方面的目的而言,它在运用中总是体现一定的技术,而且应该把技术放在首位,而后才能考虑诸如娱乐、兴趣等目的。对技术技能方面每个情境都有所侧重。例如:“抗洪抢险”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搬运技术;“打龙尾”游戏,则主要考查学生的投准能力。
2.游戏、情境的运用要“量力而行。有些简单的技术对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些“一学就会”的技术动作没有必要设置游戏来引导。而对于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就非常有必要了。一个不够,可以选择两个游戏,使游戏与情境对学生能有足够的启发。
3.技术技能既要结合游戏、情境,又要划分界限。每个动作技术都有其他规范的动作要领,是严肃的;而游戏是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往往对技术放低了要求,具有随意性。所以在用游戏、情境进行技术教学时要注重动作技术的质量规格。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在动作变形,反而不利于技术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在技术教学时最好明确动作要领,适当辅助游戏,让其体验后再回到技术上来。
4.游戏不可过量。游戏的过量使用和单化处理,会弱化了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功能,体育老师不宜将游戏的娱乐功能无限放大,游戏比重必须有度,否则就会主次不分,影响教学效果。
5.游戏运用时机要恰当。游戏、情境教学不适用于新授内容,它一般用于复习,让学生把新学到的技术放在设定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搞高技能。有的游戏可以起到放松作用,也有的可以起到增加运动负荷的作用。
6.注意游戏、情境教学对技术的副作用。游戏、情境不是技能学习的万能法宝,在教学中有随意性,有时会产生负迁移,使学习的技术变形。如有关“走”的内容学习.动物与人的走是有一定区别的,不要在学会正确走的同时使用动物的走来巩固,这就非常容易扰乱所学的走的正确姿势。
7.游戏、情境教学不能与技术技能教学相互代替。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接近于成人,他们对技术学习有一定的思考,完全有能力对技术进行分析,能正确理解动作要领并作出判断,那些“小儿科”似的游戏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一、运动技能教学中运用游戏和情境化方法的意义
游戏与情境在一定范围内是属于相同性质的,游戏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情境。
1.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情境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那些枯燥的技能学习定向思维转移到对他们感兴趣的发散思维上来。例如,在课堂上学习投掷垒球的动作,我们可以设置一骑马游戏的情境,让骑马者手持一短绳为鞭,力图把鞭甩响,就会有鞭打动作的产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局限性,从而加速他们对新技术的掌握。
2.情境教学有利于技术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技术的学习经过分化、泛化到自动化,这一过程就是学习提高巩固的过程,那么技术学习就是一个起始段阶,而游戏与情境运用就是一个提高巩固阶段。如在《模仿操》一课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自评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的动作技能的提高。
3.一个游戏情境中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技术、提高多种技能。游戏具有替代作用,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可根据具体教材创编不同游戏,融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如在传统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它进行了各种奔跑、移动、躲闪、急停、转身等活动于一体,发展了学生灵敏、速度、反应、协调等活动能力。又如《跳跃争先》游戏,它在活动中进行双脚连续跳跃活动,发展了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平衡及跳跃能力。这些游戏都围绕了小学低年级的主教材——各种奔跑与跳跃展开,包含的技术技能非常丰富,既让学生接触多方面的技术,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思维。
二、如何将游戏化、情境化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技能传授有机结合
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技能教学的传授已经离不开游戏、情境化教学。如何将技术技能教学与游戏情境相结合呢?
1.从每一技术技能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游戏、情境切入点。游戏与情境都是以技术为基本出发点的,每堂课我们所选择的游戏与所设置的情境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技术方面的目的而言,它在运用中总是体现一定的技术,而且应该把技术放在首位,而后才能考虑诸如娱乐、兴趣等目的。对技术技能方面每个情境都有所侧重。例如:“抗洪抢险”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搬运技术;“打龙尾”游戏,则主要考查学生的投准能力。
2.游戏、情境的运用要“量力而行。有些简单的技术对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些“一学就会”的技术动作没有必要设置游戏来引导。而对于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就非常有必要了。一个不够,可以选择两个游戏,使游戏与情境对学生能有足够的启发。
3.技术技能既要结合游戏、情境,又要划分界限。每个动作技术都有其他规范的动作要领,是严肃的;而游戏是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往往对技术放低了要求,具有随意性。所以在用游戏、情境进行技术教学时要注重动作技术的质量规格。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在动作变形,反而不利于技术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在技术教学时最好明确动作要领,适当辅助游戏,让其体验后再回到技术上来。
4.游戏不可过量。游戏的过量使用和单化处理,会弱化了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功能,体育老师不宜将游戏的娱乐功能无限放大,游戏比重必须有度,否则就会主次不分,影响教学效果。
5.游戏运用时机要恰当。游戏、情境教学不适用于新授内容,它一般用于复习,让学生把新学到的技术放在设定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搞高技能。有的游戏可以起到放松作用,也有的可以起到增加运动负荷的作用。
6.注意游戏、情境教学对技术的副作用。游戏、情境不是技能学习的万能法宝,在教学中有随意性,有时会产生负迁移,使学习的技术变形。如有关“走”的内容学习.动物与人的走是有一定区别的,不要在学会正确走的同时使用动物的走来巩固,这就非常容易扰乱所学的走的正确姿势。
7.游戏、情境教学不能与技术技能教学相互代替。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接近于成人,他们对技术学习有一定的思考,完全有能力对技术进行分析,能正确理解动作要领并作出判断,那些“小儿科”似的游戏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