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对教师如何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动”与“静”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质量的措施,对如何有效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动”;“静”
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心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设计一系列活动和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发展健全人格的一种辅导形式。因此,许多高中逐渐开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其授课的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授课内容、语言等都与一般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刚参加工作,我没有太多的经验。最初上课时,我告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希望学生能够尽量放松,有什么想法说出来并积极参与,活动结束后希望能尽快的安静下来,没有过多的强调课堂纪律。而后的课堂,让我头疼不已。在活动阶段,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大部分同学都在很好的活动,但也有极个别同学乘机说与课堂无关的话,有的小组不断的发出各种怪笑,课堂纪律显得比较混乱;活动结束了,学生一时停不下来。活动结束后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分享,由于有的同学太过兴奋,当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他还在大声说话,上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我清楚地认识到一堂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应该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信任、真诚、尊重、融洽的课堂氛围下进行的。一旦这样的课堂气氛被破坏,这节课的效果也就不是很好。
有一次,因为一个班的课堂纪律比较混乱,所以我严厉的批评了他们,那节课上的效果很差。之前那个班的同学每次在下课后,当我快要走出教室的时候就会集体喊:“老师休息,老师再见,老师辛苦了,老师我爱你。”每每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的心里暖暖的,很是安慰,但自那次我批评他们班之后,就再没有听他们这样喊过。事后我进行了反思,虽然有些小小的遗憾和失落,但我认为,无论什么课堂都要有纪律性,宽松的课堂氛围如果没有严明的课堂纪律做保障,教学质量也是得不到保证的。
我在积极地寻求一种有效改善课堂纪律的方法,每次上完课之后,我会认真的反思每堂课,我也会去向有经验的老师主动谦虚地请教,从书上、网络上寻找各种方法来管理课堂。慢慢地我总结了一些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的方法:
1.制定课堂规范。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范,让学生有章可循。
2.运用身体语言。课堂中发生有的不良行为,教师可用身体语言如目光接触、手势等消除。如,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教师只需看看这两个学生或其中的一个就可以制止其行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需打断上课。
3.肯定良好的行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对许多学生来说,表扬是强有力的鼓励。教师要想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妨表扬他们所做出的良好行为,对学生的优点、努力、进步进行肯定,这样学生改变起来也比较容易。
4.回答问题。有的同学在下面说话的时候可以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回答上,就让他坐下,如果回答不上,则叫他先站一会,听其他同学回答,这样能把他拉入课堂。
5.引导学生思考。有时候我们忙于上课,却忘了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又体会到了什么。有一次,对近几周所上的心理健康进行了回顾,回顾他们的成长,回顾他们的进步,当提到学习方法那节课时,我借此机会给他们说,大家总是在抱怨高中学习有多么的难,但是有几位同学真真的把自己的学习放在心上,有几位同学去尝试了我们所讲的学习方法,整个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双眉紧锁,思考着自己。
课堂教学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静。热闹与安静都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促进学生的思考。
我认为好的课堂中的“动”是在纪律约束下,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课堂氛围中。纪律是效率的保证,同时教师态度又不能过于严厉,过度苛责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同样也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一定自由空间的同时又要注意不能放任自流,活跃的课堂必须“动”中有“静”,让学生学会思索,“静”中之“动”,激发学生兴趣,这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以上是我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想。当然,我的想法还不成熟,仍存在许多问题。要真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动”;“静”
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心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设计一系列活动和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发展健全人格的一种辅导形式。因此,许多高中逐渐开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其授课的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授课内容、语言等都与一般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刚参加工作,我没有太多的经验。最初上课时,我告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希望学生能够尽量放松,有什么想法说出来并积极参与,活动结束后希望能尽快的安静下来,没有过多的强调课堂纪律。而后的课堂,让我头疼不已。在活动阶段,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大部分同学都在很好的活动,但也有极个别同学乘机说与课堂无关的话,有的小组不断的发出各种怪笑,课堂纪律显得比较混乱;活动结束了,学生一时停不下来。活动结束后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分享,由于有的同学太过兴奋,当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他还在大声说话,上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我清楚地认识到一堂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应该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信任、真诚、尊重、融洽的课堂氛围下进行的。一旦这样的课堂气氛被破坏,这节课的效果也就不是很好。
有一次,因为一个班的课堂纪律比较混乱,所以我严厉的批评了他们,那节课上的效果很差。之前那个班的同学每次在下课后,当我快要走出教室的时候就会集体喊:“老师休息,老师再见,老师辛苦了,老师我爱你。”每每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的心里暖暖的,很是安慰,但自那次我批评他们班之后,就再没有听他们这样喊过。事后我进行了反思,虽然有些小小的遗憾和失落,但我认为,无论什么课堂都要有纪律性,宽松的课堂氛围如果没有严明的课堂纪律做保障,教学质量也是得不到保证的。
我在积极地寻求一种有效改善课堂纪律的方法,每次上完课之后,我会认真的反思每堂课,我也会去向有经验的老师主动谦虚地请教,从书上、网络上寻找各种方法来管理课堂。慢慢地我总结了一些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的方法:
1.制定课堂规范。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范,让学生有章可循。
2.运用身体语言。课堂中发生有的不良行为,教师可用身体语言如目光接触、手势等消除。如,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教师只需看看这两个学生或其中的一个就可以制止其行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需打断上课。
3.肯定良好的行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对许多学生来说,表扬是强有力的鼓励。教师要想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妨表扬他们所做出的良好行为,对学生的优点、努力、进步进行肯定,这样学生改变起来也比较容易。
4.回答问题。有的同学在下面说话的时候可以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回答上,就让他坐下,如果回答不上,则叫他先站一会,听其他同学回答,这样能把他拉入课堂。
5.引导学生思考。有时候我们忙于上课,却忘了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又体会到了什么。有一次,对近几周所上的心理健康进行了回顾,回顾他们的成长,回顾他们的进步,当提到学习方法那节课时,我借此机会给他们说,大家总是在抱怨高中学习有多么的难,但是有几位同学真真的把自己的学习放在心上,有几位同学去尝试了我们所讲的学习方法,整个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双眉紧锁,思考着自己。
课堂教学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静。热闹与安静都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促进学生的思考。
我认为好的课堂中的“动”是在纪律约束下,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课堂氛围中。纪律是效率的保证,同时教师态度又不能过于严厉,过度苛责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同样也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一定自由空间的同时又要注意不能放任自流,活跃的课堂必须“动”中有“静”,让学生学会思索,“静”中之“动”,激发学生兴趣,这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以上是我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想。当然,我的想法还不成熟,仍存在许多问题。要真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