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统一单位“1”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zx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9期刘海建老师撰写的《例谈统一单位“1”》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受益匪浅,但总觉得余兴未尽,不吐不快,想借贵刊谈谈我的一些做法,算是对该文的补充。统一单位“1”,其实就是关系句式的转化,即含有分率的句式的转化。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题目引导学生掌握统一单位“1”的方法。
  
  一、转化法
  
  1.抓联系量统一单位“1”。
  题目中涉及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量,其中有一个量跟其他每个量都有联系,称为联系量。解题时,可抓住联系量,以联系量为单位“1”转化关系句式。刘文中的例1(题略)涉及到科技书、文艺书、故事书三个量,其中文艺书既与故事书有关系,又与科技书有关系,是个联系量。因此,只要把“文艺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本数少1/5"转化为“科技书的本数是文艺书的1÷(1-1/5)=5/4”,那么3/4和5/4这两个分率都统一成文艺书的,就能分别求出三种书的本数。
  2.抓不变量统一单位“1”。
  (1)总量不变。题目中的几个量,如果总量不变,可将关系句式统一成以总量作单位“1”。刘文中的例2属于总量不变,本文不再重复。
  (2)部分量不变。题目中的几个量,如果部分量不变,可统一成以部分量为单位“1”。刘文中的例4属于部分量不变。
  补充例1:某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5/8,后来又调来30名女工,这时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2倍。现在厂里共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三个量中,男工人数前后不变,以男工人数为单位“1”,将“女工占工人总数的5/8”转化成“女工占男工人数的5/(8-5)=5/3”。由“原来女工占男工人数的513,调来30名女工后,女工占男工人数的2倍”,求得男工人数有30÷(2-5/3)=90(人),即现在厂里共有90×(1 2)=270(人)。
  (3)差量不变。题目中的几个量,如果差量不变,可统一成以差量为单位“1”。
  补充例2:甲种手机的价格是乙种手机价格的9/17,如果这两种手机的价格都分别下降600元,那么甲种手机的价格是乙种手机价格的15/31。甲种手机原来的价格是多少元?
  [分析与解]甲、乙两种手机的价格差不变,将题中的两个关系句式统一成以价格差作单位“1”。将“甲种手机的价格是乙种手机价格的9/17”转化为“甲种手机的价格占甲、乙两种手机价格差的9/(17-9)=9/8”,同理将“甲种手机的价格是乙种手机价格的15/31”转化成“甲种手机的价格是甲、乙两种手机价格差的15/(31-15)=15/16”,至此问题便迎刃而解。求得甲、乙两种手机的价格差是600÷(9/8-15/16)=3200(元),甲种手机的价格是3200×9/8=3600(元)。
  
  二、扩倍法
  
  题目中含有“甲的几分之几加上乙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这样的句式,除了刘文中用假设法统一单位“1”外,还可以用扩倍法统一单位“1”。即将甲的几分之几(或乙的几分之几)扩倍成整体,统一成以乙或甲作单位“1”。再与实际的总量作比较,找出比总量少或多的量的对应分率,求得单位“1”的量。
  原文例3:玉山水果店原有苹果、橘子共1500千克。几天后,苹果卖出它的1/3,橘子还剩下它的215,剩下的苹果和橘子共840千克。原来苹果、橘子各是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将“苹果卖出它的1/3,橘子卖出它的-1-2/5=3/5,共卖出苹果和橘子1500-840=660(千克)”中的每个条件都分别乘3,把苹果扩倍成整体,统一成以橘子作单位“1”。这样,橘子比实际多卖出了315×3-1=4/5,即多卖出了660×3-1500=480(千克),求得橘子有480÷4/5=600(千克),苹果有1500-600=900(千克)。
  
  三、替换法
  
  题目中含有“甲数的几分之几等于乙数的几分之几”这样的句式,写成关系式是:甲数×几分之几=乙数×几分之几。根据乘法交换律的意义,甲数用乙数的几分之几替换,乙数用甲数的几分之几替换,只要把甲数除以乙数或乙数除以甲数,就可以统一成以乙数或甲数为单位“1”。刘文中的第五、第六两个例子都隐含有这样的句式,可以合并。
  原文例5:甲、乙两个车间共有450名工人,甲车间人数的4/9等于乙车间人数的2/3。甲、乙两个车间各有多少工人?
  [分析与解]将“甲车间人数的4/9等于乙车间人数的2/3”写成等式:甲车间人数×4/9=乙车间人数×2/3。根据乘法交换律的意义,把甲车间人数看作“2/3”,把乙车间人数看作“4/9”。如果统一成以乙车间人数为单位“1”,就把2/3除以4/9,即甲车间人数是乙车间人数的2/3÷4/9=3/2,反之亦然。求得乙车间人数有450÷(1 3/2)=180(名),甲车间人数有450-180=270(名)。
  原文例6:甲、乙两人共有人民币270元。若甲借出4/5,乙借出3/4,两人余下的钱数相等。甲、乙两人原来-各有人民币多少元?
  [分析与解]根据题意,将“甲钱数的(1-4/5)等于乙钱数的(1-3/4)”写成等式:甲×1/5=乙×1/4。根据乘法交换律的意义,把甲看作“1/4”,把乙看作“1/5”,统一成以甲的钱数作单位“1”,就把1/5除以1/4,即乙的钱数占甲的钱数的1/5÷1/4=4/5。求得甲原有人民币270÷(1 4/5)=150(元),乙原有人民币270-150=120(元)。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介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但在实际运用时容易走进情境创设、运用的误区。下面结合“圆的认识”两个教学案例,谈谈我对情境运用的一些体会。  案例一:“圆的认识”导入  师:有6位同学按这样的队形(如图1)往中间的篮筐里投球,看谁投中的次数多。这样的队形你们认识吗?    生
15岁的小蕊(化名)最近连吃两顿米饭就会有烧心的感觉。由于小蕊父亲在喝粥、吃米饭后也会出现同样的表现,母亲担心女儿遗传了父亲的“胃酸反流”。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郅敏主任医师表示,老百姓俗称的“胃酸反流”,也就是胃食管反流病并不会遗传。她提醒,确诊该病后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同时饮食上要有所讲究。烧心、反流是两大症状  通俗地说,胃食管反流病就是胃酸倒灌损伤食管黏膜。患者通常出现两大主要症状,
“一一列举”策略是苏教版五(上)中安排的策略主题学习内容。所谓“一一列举”,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在一次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中,一位教师另辟蹊径,对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展开了如下教学。  教学片断:  1.出示第一个教学情境:如果让三个同学排成一队,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举,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用符号表示。教师乘机揭示数学就是用符
数学模型一般是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简化。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如何有效的构建数学模型呢?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在“温州市小学特级教师大讲台” 活动中聆听了特级教师谢作长教学“植树问题”一课。谢老师引领学生利用一一对应思想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现与大家浅谈自己的所思所悟。  一、以“树”造“型”——精选学习
至于广告中宣传真菌多糖的神奇疗效(诸如提高免疫力,保护肝脏等),具体的药理大多仍不明确,其发挥作用也是在纯提取物的条件下测定的。靠吃蘑菇来治病,恐怕也不是靠谱的事情。  蘑菇味道鲜美,但味道跟营养是两回事。鲜蘑菇中80%以上都是水,蛋白质含量通常不会超过5%,这一点所有的蘑菇都一样。蘑菇中的脂肪含量很低,但烹饪时为了保证口感往往会加入大量油脂,减肥食用需注意。广告宣传蘑菇具有的神奇疗效,具体药理仍
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偏重书本知识、运算技能和推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除了零碎的知识,学生的记忆中留下的还有什么呢?这显然违背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初衷。开展丰富多彩、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外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意义深远。  近年来,我和我校几位数学老师围绕“小学数学课外活动”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调查了解
一、直面“生活味”过浓的数学课    为了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一些数学课的情境创设步入盲目的误区。如笔者曾听过一节“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新授课:  师:我们的新校区和老校区相比怎么样?(生答略)  师:现在新校区的花圃要种花,你们想种什么花?(生答略)现在规定从海棠花和月季花中选一种,你想选什么花?为什么?  (课件出示:海棠花每棵10元,月季花每棵4元)  学生有的说要种月季花,因为价钱便宜;有的说
案例背景:  当前,“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早已被教师们推崇与实践。以计算教学来说,课堂上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教师只教学教材上的算法,甚至要求学生只能按某种算法去算。现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一道计算题出来后,教师常常鼓励、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不同的算法。很多教师会对学生说:“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学生用的方法往往不是教师事先估计的“基本方法”或比较好的方法(即教师心里希望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已接触并初步认识三角形和直角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联系实际与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着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探索。  片断一:问题前置,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从学校步行到少年宫去参观,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怎样走最节省时间?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用生活情境“包装”数学  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包装”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学得既有趣、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