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用生活情境“包装”数学
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包装”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学得既有趣、愉快、轻松,又主动、深刻。
案例:教学“百分数”
师:老师今天带来两瓶酒,一瓶是珠江啤酒,另一瓶是沪洲老窖,同学们见过吗?请同学们猜猜看喝哪一种酒容易醉?
生1:喝沪洲老窖容易醉。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它的酒精度是50%,而啤酒的酒精度是4%。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交的新朋友——百分数。(板书:百分数)
……
教师巧妙地将生活中熟悉的情景融入课堂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初步认识了百分数。如此“包装”,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全身心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而且能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不是单调枯燥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二、在游戏中“品尝”数学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游戏是密切相关的,而这里的游戏并不是单纯的游戏,它是把数学学习蕴藏到生活常见的游戏中,将游戏作为爱学的最佳途径。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能够使学生乐学、爱学,就是功德无量!”课堂“玩”游戏虽然刚开始的组织是困难的,可以用“喧哗”来形容,但一旦学生掌握了游戏的规则,整个课堂完全属于学生,教师则可以真正体会“无为而为”的乐趣了。
案例:教学“10以内数的减法”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做个“小猫钓鱼”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减法。
师:(10)-( )=2。
生: 8。
师:很好,下面就请到讲台上来做小猫拿着1~10的卡片,并说“鱼儿鱼儿在哪里”,下面的同学做鱼儿,鱼儿也分别拿着1~10的卡片,凡是能被小猫减得2的鱼儿到讲台上。
生1(小猫出示卡片5):鱼儿鱼儿在哪里?
生2(鱼儿出示卡片3):鱼儿鱼儿在这里。
生3(小猫出示卡片6):鱼儿鱼儿在哪里?
生4(鱼儿出示卡片4):鱼儿鱼儿在这里。
.......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生活中喜爱的小猫钓鱼游戏。这样既复习巩固了10以内数的减法,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较小,所以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也要适当的给予调控,实现游戏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知识。
三、在生活细节中“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案例: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师利用“电话交费单”让学生研究这样的问题:学校的张老师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计74元,按规定,每月月租费21元,每打一次0.2元。黄老师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计79.68元, 按规定,每月月租费21元,每打一次0.2元。请问: ①估算一下哪家每月电话使用率更高? ②两个老师家各自这两个月平均每月打电话多少次?在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之外,引导学生意识到还可以引出存款、打折等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在这些日常都接触或间接感悟的生活问题中,找到抽象的数学问题,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感性刺激。学生可以利用有限的生活经验,发现其数量之间的本质关系及较深奥的自然科学,这对他们来说,是多大的成就感和满足。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真谛,也帮助了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并且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
(责编杜华)
一、用生活情境“包装”数学
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包装”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学得既有趣、愉快、轻松,又主动、深刻。
案例:教学“百分数”
师:老师今天带来两瓶酒,一瓶是珠江啤酒,另一瓶是沪洲老窖,同学们见过吗?请同学们猜猜看喝哪一种酒容易醉?
生1:喝沪洲老窖容易醉。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它的酒精度是50%,而啤酒的酒精度是4%。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交的新朋友——百分数。(板书:百分数)
……
教师巧妙地将生活中熟悉的情景融入课堂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初步认识了百分数。如此“包装”,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全身心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而且能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不是单调枯燥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二、在游戏中“品尝”数学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游戏是密切相关的,而这里的游戏并不是单纯的游戏,它是把数学学习蕴藏到生活常见的游戏中,将游戏作为爱学的最佳途径。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能够使学生乐学、爱学,就是功德无量!”课堂“玩”游戏虽然刚开始的组织是困难的,可以用“喧哗”来形容,但一旦学生掌握了游戏的规则,整个课堂完全属于学生,教师则可以真正体会“无为而为”的乐趣了。
案例:教学“10以内数的减法”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做个“小猫钓鱼”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减法。
师:(10)-( )=2。
生: 8。
师:很好,下面就请到讲台上来做小猫拿着1~10的卡片,并说“鱼儿鱼儿在哪里”,下面的同学做鱼儿,鱼儿也分别拿着1~10的卡片,凡是能被小猫减得2的鱼儿到讲台上。
生1(小猫出示卡片5):鱼儿鱼儿在哪里?
生2(鱼儿出示卡片3):鱼儿鱼儿在这里。
生3(小猫出示卡片6):鱼儿鱼儿在哪里?
生4(鱼儿出示卡片4):鱼儿鱼儿在这里。
.......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生活中喜爱的小猫钓鱼游戏。这样既复习巩固了10以内数的减法,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较小,所以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也要适当的给予调控,实现游戏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知识。
三、在生活细节中“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案例: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师利用“电话交费单”让学生研究这样的问题:学校的张老师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计74元,按规定,每月月租费21元,每打一次0.2元。黄老师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计79.68元, 按规定,每月月租费21元,每打一次0.2元。请问: ①估算一下哪家每月电话使用率更高? ②两个老师家各自这两个月平均每月打电话多少次?在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之外,引导学生意识到还可以引出存款、打折等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在这些日常都接触或间接感悟的生活问题中,找到抽象的数学问题,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感性刺激。学生可以利用有限的生活经验,发现其数量之间的本质关系及较深奥的自然科学,这对他们来说,是多大的成就感和满足。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真谛,也帮助了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并且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