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搭建生活的平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用生活情境“包装”数学
  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包装”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学得既有趣、愉快、轻松,又主动、深刻。
  案例:教学“百分数”
  师:老师今天带来两瓶酒,一瓶是珠江啤酒,另一瓶是沪洲老窖,同学们见过吗?请同学们猜猜看喝哪一种酒容易醉?
  生1:喝沪洲老窖容易醉。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它的酒精度是50%,而啤酒的酒精度是4%。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交的新朋友——百分数。(板书:百分数)
  ……
  教师巧妙地将生活中熟悉的情景融入课堂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初步认识了百分数。如此“包装”,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全身心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而且能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不是单调枯燥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二、在游戏中“品尝”数学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游戏是密切相关的,而这里的游戏并不是单纯的游戏,它是把数学学习蕴藏到生活常见的游戏中,将游戏作为爱学的最佳途径。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能够使学生乐学、爱学,就是功德无量!”课堂“玩”游戏虽然刚开始的组织是困难的,可以用“喧哗”来形容,但一旦学生掌握了游戏的规则,整个课堂完全属于学生,教师则可以真正体会“无为而为”的乐趣了。
  案例:教学“10以内数的减法”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做个“小猫钓鱼”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减法。
  师:(10)-( )=2。
  生: 8。
  师:很好,下面就请到讲台上来做小猫拿着1~10的卡片,并说“鱼儿鱼儿在哪里”,下面的同学做鱼儿,鱼儿也分别拿着1~10的卡片,凡是能被小猫减得2的鱼儿到讲台上。
  生1(小猫出示卡片5):鱼儿鱼儿在哪里?
  生2(鱼儿出示卡片3):鱼儿鱼儿在这里。
  生3(小猫出示卡片6):鱼儿鱼儿在哪里?
  生4(鱼儿出示卡片4):鱼儿鱼儿在这里。
  .......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生活中喜爱的小猫钓鱼游戏。这样既复习巩固了10以内数的减法,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较小,所以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也要适当的给予调控,实现游戏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知识。
  三、在生活细节中“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案例: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师利用“电话交费单”让学生研究这样的问题:学校的张老师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计74元,按规定,每月月租费21元,每打一次0.2元。黄老师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计79.68元, 按规定,每月月租费21元,每打一次0.2元。请问: ①估算一下哪家每月电话使用率更高? ②两个老师家各自这两个月平均每月打电话多少次?在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之外,引导学生意识到还可以引出存款、打折等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在这些日常都接触或间接感悟的生活问题中,找到抽象的数学问题,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感性刺激。学生可以利用有限的生活经验,发现其数量之间的本质关系及较深奥的自然科学,这对他们来说,是多大的成就感和满足。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真谛,也帮助了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并且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学情境如何创设、学习方式如何选择这本无可厚非,但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课堂教学的低效问题尤为突出。究其根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教材文本的准确解读,“失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经验,游离于教材之外    案例:“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1.联想练习:①一堆煤,用去3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介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但在实际运用时容易走进情境创设、运用的误区。下面结合“圆的认识”两个教学案例,谈谈我对情境运用的一些体会。  案例一:“圆的认识”导入  师:有6位同学按这样的队形(如图1)往中间的篮筐里投球,看谁投中的次数多。这样的队形你们认识吗?    生
15岁的小蕊(化名)最近连吃两顿米饭就会有烧心的感觉。由于小蕊父亲在喝粥、吃米饭后也会出现同样的表现,母亲担心女儿遗传了父亲的“胃酸反流”。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郅敏主任医师表示,老百姓俗称的“胃酸反流”,也就是胃食管反流病并不会遗传。她提醒,确诊该病后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同时饮食上要有所讲究。烧心、反流是两大症状  通俗地说,胃食管反流病就是胃酸倒灌损伤食管黏膜。患者通常出现两大主要症状,
“一一列举”策略是苏教版五(上)中安排的策略主题学习内容。所谓“一一列举”,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在一次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中,一位教师另辟蹊径,对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展开了如下教学。  教学片断:  1.出示第一个教学情境:如果让三个同学排成一队,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举,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用符号表示。教师乘机揭示数学就是用符
数学模型一般是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简化。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如何有效的构建数学模型呢?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在“温州市小学特级教师大讲台” 活动中聆听了特级教师谢作长教学“植树问题”一课。谢老师引领学生利用一一对应思想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现与大家浅谈自己的所思所悟。  一、以“树”造“型”——精选学习
至于广告中宣传真菌多糖的神奇疗效(诸如提高免疫力,保护肝脏等),具体的药理大多仍不明确,其发挥作用也是在纯提取物的条件下测定的。靠吃蘑菇来治病,恐怕也不是靠谱的事情。  蘑菇味道鲜美,但味道跟营养是两回事。鲜蘑菇中80%以上都是水,蛋白质含量通常不会超过5%,这一点所有的蘑菇都一样。蘑菇中的脂肪含量很低,但烹饪时为了保证口感往往会加入大量油脂,减肥食用需注意。广告宣传蘑菇具有的神奇疗效,具体药理仍
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偏重书本知识、运算技能和推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除了零碎的知识,学生的记忆中留下的还有什么呢?这显然违背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初衷。开展丰富多彩、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外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意义深远。  近年来,我和我校几位数学老师围绕“小学数学课外活动”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调查了解
一、直面“生活味”过浓的数学课    为了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一些数学课的情境创设步入盲目的误区。如笔者曾听过一节“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新授课:  师:我们的新校区和老校区相比怎么样?(生答略)  师:现在新校区的花圃要种花,你们想种什么花?(生答略)现在规定从海棠花和月季花中选一种,你想选什么花?为什么?  (课件出示:海棠花每棵10元,月季花每棵4元)  学生有的说要种月季花,因为价钱便宜;有的说
案例背景:  当前,“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早已被教师们推崇与实践。以计算教学来说,课堂上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教师只教学教材上的算法,甚至要求学生只能按某种算法去算。现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一道计算题出来后,教师常常鼓励、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不同的算法。很多教师会对学生说:“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学生用的方法往往不是教师事先估计的“基本方法”或比较好的方法(即教师心里希望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已接触并初步认识三角形和直角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联系实际与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着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探索。  片断一:问题前置,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从学校步行到少年宫去参观,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怎样走最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