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探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ss_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高段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成为了难题。学生往往只能够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在平面上滑行,却不能进一步明白句子深一层的含义,更不用说受到优秀文章的熏陶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并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我们不难发现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哪些理解句子的基本方法呢?在此以我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和大家探讨。
  一、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在前面叙事部分中,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而故事的后半部分就写了作者的感悟。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这些句子写得多好啊!都饱含哲理。我们聚焦这个句子: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抓住关键词“两股风”进行质疑,“这两股风指的是什么?”显然指的是“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这是上文的内容。将目光往上移,我们还会找到破解这两股风的密码。想想这两股风代表着什么?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这就是爱的力量。还需要父亲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就是警告的力量。我们联系上文理解了关键词语。
  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句子
  理解了词语,我们继续深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为什么我生活的小船不会被哪一股风刮倒呢?”如果只有鼓励会怎样?如果只有批评又会怎样?两者需要相互平衡。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这两股风,两股力量,两股不同的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我们理解了句子。
  三、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
  其实我们还可以想得更深入一些,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这两股风也常常向我们吹来。也许来自于父亲、母亲、师长、同学……把想到的三言两语写下来。及时链接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中的材料相链接,必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两股不同的力量,可以用先简要叙事再写感悟的方法,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例或是阅读材料中的事例,还可以写出充满哲理的话语。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才能深入地理解句子。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如此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最后运用练习。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提出质疑并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体悟
  作者深刻的情感必定会事半
  功倍。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精一民族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我所任教的北京市顺义区裕龙小学,是一所拥有一至三年级低中学段的城区小学。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表现欲高,但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启示我,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让孩子的生命更加精彩!因此,我依托学情,探索“以赏识为核心,培养行为习惯、合作能力、自主管理”的育人路径展开班级管理,致力于实现“由小小的我到大大的班,阳光自信每个人”的育人目标。 
一、发现三首诗的共同之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谁来读一读?  (三位学生分别读三首诗,很通顺,没有错误。)  师:谁能把三首诗都读下来,而且不错一个字?  (一生正确流利地读)  师:刚才我们把这三首诗读了几遍,相信大家对每一首诗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请大家认真思考,三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这三首诗每一首都是四行,每行七个字,都是七言律诗。  师:律诗有着严格的平仄限制,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就是教师给学生一篇一篇地讲读课文。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自以为重要的内容(特别是有可能考试的内容)编写成教学设计,语文课的主要活动就是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分析讲读课文,其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去感悟教师备课时的感悟。用这样的方法教语文,不仅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也没有兴趣。这么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一直在研究如何讲读课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
图与文都是人们表达情感与思想的媒介,自古以来,两者密不可分。中国古代,人们常常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学作品看作是上乘,所以才會出现以画作诗、以诗作画的现象。而如今,统编本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图与文的紧密联系。  在统编本教材中,插图是重要的助读系统,也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插图的数量更多,画面与色彩充满儿童味、中国味、语文味,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很依赖多媒
在信息多元的今天,“晒”成为一个时尚、新鲜的词,“晒”也成为一种便捷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有晒幸福的,有晒旅行的,也有晒企业文化的,等等。而我们工作坊的老师们晒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晒的是教师的职业幸福。一、师父领路走出第一步  工作坊成立之初,作为坊主的李斌校长给我们立了个规矩:每月一晒。将每个月读的书单和撰写的教育文章在工作坊群里面晒出来。  这个规矩一出来,大家面面相觑。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
师: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可以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吗?  生:子牛,老师肯定要点你名。待会儿就看你出丑喽!  生:别,别,这个我真不行。  师:子牛,你能模仿什么声音?给大家表演一下。  ……  一位教师,两名学生;一间教室,一台电脑,两个录音话筒,我们开始了今天的广播剧录音活动。在这个安静的环境里,一名学生正对着话筒说着台词,一遍又一遍,声情并茂,另一名学生正在一旁对剧本进行修改,教师则在全神贯注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小学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呢?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育贤小学依靠课程研究与开发,为学生的童年涂抹最靓丽的底色。  诵读识字,打开阅读大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低年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因此,我们从
【学习目标】  1.体会人物对话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感受父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巴迪  父母对他的诗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了解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  深刻的句子。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个人都受到过表  扬和批评,把事情做好了——表扬,做错了——批评,可是今天我们课
文本解读  《池上》为《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其秉承了白居易诗作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意深字浅地描述了夏日田间的一件趣事,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形象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这首诗好比一组动态的镜头,拍摄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从小娃撑船进入池塘,到他离去时划开了一道浮萍,有景有色,情景交融,富有童趣。诗句动静结合,小小的景物留给了读者无尽的遐想,令人回味无穷。  教材中的
传承和发展于永正老师的“儿童本位”的教育教学思想,探析于氏课堂教学的智慧秘诀,对当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秘诀1:“细节”发现宜巧妙引导  教学由“教”向“学”转变,是当前课堂翻转的趋势。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的前提就是有效备课,备课就要关注细节,要见微知著。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前段,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教学活动的  前提。  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在仙台》片段:  师:(谈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