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小学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呢?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育贤小学依靠课程研究与开发,为学生的童年涂抹最靓丽的底色。
诵读识字,打开阅读大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低年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因此,我们从1999年起,就开展了诵读识字的研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第一学段就能完成2500个汉字的识认任务,从而能尽早阅读。我们利用自编诵读识字教材,坚持先字后音,集中识字,利用最宝贵的晨读时间,让学生对经典篇章、书籍进行积累与吸收,在识字的前提下,尽可能丰富、扩充学生的阅读量,为独立阅读打下基础,实现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第一次飞跃。
课内外结合,提升阅读质量
识字不是目的,阅读才是一切。怎样抓住学生阅读的关键期,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呢?我们开发了“一本书”阅读课程体系。
“一本书”的课程体系包含两部分内容,分别是课内专题群文比较阅读,课外整本书的阅读。
课内专题群文比较阅读,是对国家语文课程的整合拓展,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专题,进行多文本的专题群文比较阅读教学。通过求同、比异、整合、思辨这四种策略,拓宽学生课内阅读面,让学生学会对成篇文章进行熟读深思的方法。
比如,课标中提出高年级“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依据这一要求,我们在五年级确定了“父母的爱”这一人文专题,课内选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课外选文《我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的珠宝》,进行专题群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求同、比异、整合、思辨,掌握相同“主题”文章的不同表达方法,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课内的专题群文比较阅读,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篇的阅读方法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同一专题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而課外整本书阅读我们重点解决两个问题:让学生要掌握鲸吞与牛嚼式的读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指读书要饱览群书,读书要熟读深思。为此,我们整本书的阅读研究从课程开发入手,每个年级建立了各自阅读的主题及课程体系。指导学生阅读的书目根据年级主题确定,具体包括共读、必读、选读三部分,选读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必读书目每月一本,班级互换,每周一节自主阅读课,教师带领学生在图书室或操场读书;必读书目,一学期一本,利用课上时间指导阅读,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是全校统一的大阅读课,必读书目就在这个时间阅读,每月前两周共读,自读自悟,填写阅读记录单;第三周观看视频片段,对比原著,学习表演,第四周进行班级展示交流。
我们还加强整本书的阅读过程指导,阶段性开设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并形成了精彩回放——书海拾贝——故事剧场——绘制导图——百家争鸣的基本流程,通过这一流程的指导,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把厚书读薄,如何把薄书读厚。
搭建平台,激发阅读热情
阅读需要经营,才能打造出持久而绚丽的阅读时空。如何让学生保证持久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保持持久的读书兴趣加油助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名作家进校园。童话剧进校园,名著电影欣赏等,拉近了学生与作家、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名著演员塑造的生动鲜活的形象让学生更加热爱读书;原创诗歌大赛、故事剧场,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成为主角。通过不同的形式把自己对作品以及人物的感悟同大家交流分享;最受学生欢迎的读书之星评比要经过海选、初选、决赛三个环节,校级决赛现场,同学们组建了助威团,家长也来为自己的孩子摇旗呐喊。这些活动,将自主阅读、师生同读、亲子共读推向高潮。
整本书的深度阅读,让同学们学会了阅读、爱上了阅读,“满校书迷”已经成为了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是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是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最佳途径。书籍像一盏盏明灯,点亮了孩子们的心智,浇灌着善良的花朵。播下阅读的种子,时间捧给我们的,会是满园的书香。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育贤小学)
诵读识字,打开阅读大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低年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因此,我们从1999年起,就开展了诵读识字的研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第一学段就能完成2500个汉字的识认任务,从而能尽早阅读。我们利用自编诵读识字教材,坚持先字后音,集中识字,利用最宝贵的晨读时间,让学生对经典篇章、书籍进行积累与吸收,在识字的前提下,尽可能丰富、扩充学生的阅读量,为独立阅读打下基础,实现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第一次飞跃。
课内外结合,提升阅读质量
识字不是目的,阅读才是一切。怎样抓住学生阅读的关键期,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呢?我们开发了“一本书”阅读课程体系。
“一本书”的课程体系包含两部分内容,分别是课内专题群文比较阅读,课外整本书的阅读。
课内专题群文比较阅读,是对国家语文课程的整合拓展,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专题,进行多文本的专题群文比较阅读教学。通过求同、比异、整合、思辨这四种策略,拓宽学生课内阅读面,让学生学会对成篇文章进行熟读深思的方法。
比如,课标中提出高年级“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依据这一要求,我们在五年级确定了“父母的爱”这一人文专题,课内选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课外选文《我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的珠宝》,进行专题群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求同、比异、整合、思辨,掌握相同“主题”文章的不同表达方法,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课内的专题群文比较阅读,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篇的阅读方法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同一专题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而課外整本书阅读我们重点解决两个问题:让学生要掌握鲸吞与牛嚼式的读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指读书要饱览群书,读书要熟读深思。为此,我们整本书的阅读研究从课程开发入手,每个年级建立了各自阅读的主题及课程体系。指导学生阅读的书目根据年级主题确定,具体包括共读、必读、选读三部分,选读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必读书目每月一本,班级互换,每周一节自主阅读课,教师带领学生在图书室或操场读书;必读书目,一学期一本,利用课上时间指导阅读,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是全校统一的大阅读课,必读书目就在这个时间阅读,每月前两周共读,自读自悟,填写阅读记录单;第三周观看视频片段,对比原著,学习表演,第四周进行班级展示交流。
我们还加强整本书的阅读过程指导,阶段性开设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并形成了精彩回放——书海拾贝——故事剧场——绘制导图——百家争鸣的基本流程,通过这一流程的指导,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把厚书读薄,如何把薄书读厚。
搭建平台,激发阅读热情
阅读需要经营,才能打造出持久而绚丽的阅读时空。如何让学生保证持久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保持持久的读书兴趣加油助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名作家进校园。童话剧进校园,名著电影欣赏等,拉近了学生与作家、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名著演员塑造的生动鲜活的形象让学生更加热爱读书;原创诗歌大赛、故事剧场,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成为主角。通过不同的形式把自己对作品以及人物的感悟同大家交流分享;最受学生欢迎的读书之星评比要经过海选、初选、决赛三个环节,校级决赛现场,同学们组建了助威团,家长也来为自己的孩子摇旗呐喊。这些活动,将自主阅读、师生同读、亲子共读推向高潮。
整本书的深度阅读,让同学们学会了阅读、爱上了阅读,“满校书迷”已经成为了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是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是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最佳途径。书籍像一盏盏明灯,点亮了孩子们的心智,浇灌着善良的花朵。播下阅读的种子,时间捧给我们的,会是满园的书香。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育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