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想象。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纵横驰骋,凌空翱翔;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想象力;培养;方法
一、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马克思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只有想出常人想不出的东西,才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为他们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与内涵都应该是广泛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千个读者眼睛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本人应该脱去陈旧的外衣,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深入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教参的某些粗浅的解读和大致概括上。只有教师的理念新,才能用行动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允许学生充分思考,有自己见解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偏差给予及时的纠正。我经常训练他们多用“为什么?”“还有没有反弹琵琶的想法?”“假如……”等句来思考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二、联系生活,领略内涵
阅读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以毛泽东的著名词篇《沁园春·长沙》为例,全词音韵和谐,手法高超,形象壮美,气魄宏大,确实是一篇杰作。但是学生如果只是读读看看,只了解字面上的意思和一些写作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选择词的开头三句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词的开头三句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首先让学生揣摩“寒秋”两字,大凡诗人对秋的说法不一,有“金秋、清秋、初秋、深秋、晚秋”等等。比较而言,寒秋与深秋最相近,然而仔细品味,寒秋比深秋更添了几多感情色彩。仿佛眼前可见茫茫天地间,寒风凛冽,万物萧瑟,令人自然想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不正是对这“寒秋”两字最好的诠释吗?就在这样旷远的背景中,有一个人“独立”,可想而知,此人决不是一介普通书生。仅仅四个字,就把一个胸襟博大、意志坚定、不畏艰难困苦、顽强拼搏的青年革命家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三句在整首词中并非警策之句,但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想象当时情景,感受诗人激情,接着再读下文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写景叙事的佳句,对毛泽东当时的豪情满怀的体会,必将超越学生的年龄、阅历局限,使自己真正置身其中,领悟到更深更广的内容。试想:秋风送爽,吹动满山枫叶,江水缓缓流淌,大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水底嘻戏,船只那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凝炼成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作了哲理性升华。就在这样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秋景中,一个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之乐观性格的杰出政治家,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重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联系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因而对他巧妙而艺术的回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就完全能够理解、领悟了。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俗话说画中有情,创造环节。语文课文几乎都有插图,目的是配合理解课文。这些插图是课本中的重要教学资源,也可以说是教材中一种有形的“空白”。教师应该多关注这类图画,仔细钻研,了解教材的核心,利用有形的“空白”点,创造新生的环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日。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浅谈新课程理念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新课程学习,2011(07)
[2]舒雪丽.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考试周刊,2011(06)
关键词:高中语文;想象力;培养;方法
一、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马克思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只有想出常人想不出的东西,才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为他们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与内涵都应该是广泛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千个读者眼睛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本人应该脱去陈旧的外衣,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深入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教参的某些粗浅的解读和大致概括上。只有教师的理念新,才能用行动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允许学生充分思考,有自己见解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偏差给予及时的纠正。我经常训练他们多用“为什么?”“还有没有反弹琵琶的想法?”“假如……”等句来思考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二、联系生活,领略内涵
阅读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以毛泽东的著名词篇《沁园春·长沙》为例,全词音韵和谐,手法高超,形象壮美,气魄宏大,确实是一篇杰作。但是学生如果只是读读看看,只了解字面上的意思和一些写作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选择词的开头三句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词的开头三句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首先让学生揣摩“寒秋”两字,大凡诗人对秋的说法不一,有“金秋、清秋、初秋、深秋、晚秋”等等。比较而言,寒秋与深秋最相近,然而仔细品味,寒秋比深秋更添了几多感情色彩。仿佛眼前可见茫茫天地间,寒风凛冽,万物萧瑟,令人自然想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不正是对这“寒秋”两字最好的诠释吗?就在这样旷远的背景中,有一个人“独立”,可想而知,此人决不是一介普通书生。仅仅四个字,就把一个胸襟博大、意志坚定、不畏艰难困苦、顽强拼搏的青年革命家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三句在整首词中并非警策之句,但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想象当时情景,感受诗人激情,接着再读下文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写景叙事的佳句,对毛泽东当时的豪情满怀的体会,必将超越学生的年龄、阅历局限,使自己真正置身其中,领悟到更深更广的内容。试想:秋风送爽,吹动满山枫叶,江水缓缓流淌,大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水底嘻戏,船只那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凝炼成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作了哲理性升华。就在这样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秋景中,一个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之乐观性格的杰出政治家,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重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联系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因而对他巧妙而艺术的回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就完全能够理解、领悟了。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俗话说画中有情,创造环节。语文课文几乎都有插图,目的是配合理解课文。这些插图是课本中的重要教学资源,也可以说是教材中一种有形的“空白”。教师应该多关注这类图画,仔细钻研,了解教材的核心,利用有形的“空白”点,创造新生的环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日。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浅谈新课程理念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新课程学习,2011(07)
[2]舒雪丽.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考试周刊,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