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E生态:让学习更完美的生长型教育系统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ingxiangsu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附中在探索构建全E教育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以师生生长为根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逐渐完成了网络中心升级、E教学设施装备、E资源平台构建, E学习项目组建设、E课堂模式建构,重构了教与学的交流管道,形成了“全E”教育生态系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灵性生长。
  关键词:E平台;E课堂;交互性;生态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S1-0053-03
  今天的知识载体被作为信息载体在身处互联网 数字技术(Electronic-digital-technology)的E时代已经越来越被看作是无所不能、无而不往的。那么,身处这个因交流越来越迅捷的社会,以师生间信息交往为主要内涵的学校教育应有何种变革的担当和行动?2015年,百年附中启动了“全E生态,协力生长——基于互联网 的普通高中教育行动”项目,旨在全面构建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全E教育生态系统。
  一、理念回顾
  “全E”项目旨在促进学生全面、灵性生长,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准。
  全E教育:“全”,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关注每一个个体生长的,是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沉浸式的状态。“E”,是指互联网 时代数字技术(Electronic-digital-technology)的E时代。就是在互联网 时代中,运用数字技术重构的学校教育环境(Environment), 更好地运用眼(Eye)、耳(Ear)等感官,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策略更有效(Effective),学习过程更流畅(Easy),学习兴趣更饱满(Energetic),学习体验更生动(Entertaining),学习机会更平等(Equitable),在大数据平台上,汲取以往教育实践的精华(Essence),更便捷、更全面地满足全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Emotion)需求并指向他们优雅(Elegant)气质的养成教育。
  全E教育生态系统:是指面对互联网 时代,在运用数字技术重构的学校教育环境下,基于人的灵性生长,凭借数字技术的辅助,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的,以高效课堂为核心,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和展示能力等五个基本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要求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让学生健康生长。
  简单说,全E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容就是一个核心,一个平台,一个环境,三个基本要素,三類基本教学方式,三个表征。
  一个核心:以课堂为核心。此时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利用数字技术占用较少时间,教授核心内容,揭示学科本质。(的课堂)
  一个平台:即开放的学习内容,利用大数据资源平台,包括我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平台上的其他丰富的资源,甚至是跨国界的教育资源,以及即时产生的学生学习的数据构建的平台。
  一个环境:不断整合与更新学校的教育文化环境,即开放的校园与开放的时间。
  三个基本要素:第一,多种资源的高度整合,即根据社会的需求,将文化、技术、制度、教师、课程、家庭等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形成有效的要素组合。第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潜能的开发,创造意识的加强。第三,多元包容、多层多样的开放环境。
  三类基本教学方式:
  (1)核心教学(简称CI,the core instruction)更加成为必要。课堂不断扩大外延,将成为开放性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大数据资源平台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但学科核心概念的有效学习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见图1)
  (2)“遍历—探究”(Ergodic researching)成为学生的学习常态。通过大数据平台,学习者对于想了解的所有方向拥有覆盖性资源,进而思考与探索还有哪些问题等,较之简单机械地做题要有效许多。
  (3)“主题引领的一体化教学”成为可能。这样的教学自然而然地兼融人文的、科学的、技术工程的,形成全面而又丰富的知识结构,也充分体现了全E教育的“全”字。
  三个表征:课堂平台化,学习个性化,师生创客化。
  (1)课堂平台化。核心课堂是师生探讨交流的交互平台,教师可以准确全面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加以指导与反馈。
  (2)学习个性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态来调节学习内容,同时也可以展示自己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索成果。
  (3)师生创客化。创客,是指任何能把想法变成成果的人,不仅是指组装和造物,还有创新,甚至是把自己身边小事做到极致。
  全E教育生态系统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变革,表现为合作化、多样化、个性化、主动化、信息化、泛在化、智慧化。
  二、保障大规模、复杂学习过程迅捷流畅的E平台设施建设
  为确保“全E生态,协力生长”项目的健康发展,学校以智能化为目标重新规划网络平台,改造校园网中心的基础设施,打造面向未来的虚拟化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教育大数据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在E教学设施装备方面:装备了四个E学习教室,学生可人手一台iPad,利用资源平台,进行课程内容教学的实验。参加全E项目以及其他数字技术辅助教育教学实验的教师,每人配备了一台iPad。学校以Kindle为硬件支持,建立移动电子图书馆,全校老师都可以向图书馆推荐好的电子书,或在Kindle上将喜欢的电子书加入到学校图书馆帐号下的“心愿单”,由图书馆统一购买。
  同时,大数据库资源与平台建设不断丰富与整合。专题讲座、E学习公开课、研讨活动、微课资源等逐步优化,校内外师生可以共享。学校E资源库分为A级精品库、B级普通库、C级退回库,分级准入制度有效地保障了资源的品质。目前,学校WiFi全覆盖,拥有数字化的科学实验室、人文实验室、数学实验室等。
  三、促进学习更有效、有趣、有益的E课堂学习模式构建   E时代的课堂模式旨在通过E技术平台,让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获得生长性发展,其首要目的是利用技术开展高效学习。因为,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量激增,如果还采用传统的学习形式,学习效率不高,其必然结果是个体不能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如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提高学习效率,面对激增的信息,他们必然会感到力不从心,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1]有效和有趣是紧密相连的。鉴于这样的认识,学校E课堂构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围绕高效学习进行,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以E平台提供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环境为基本途径。
  由40多位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E学习项目组是学校的一个跨学科的横向学科组织,涵盖13个学科,主要从事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将信息化设备与课堂教学整合,围绕高效学习构建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的平台。项目组逐步形成了一套体现全E教育生态动力系统理念的教学实践模式,充分利用学校成熟的校本选修课作为实验平台让选修课先行,继而开发出一套适合学校终端的课程体系,提出数字化移动学习与选修课程教学整合的通用策略和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首先是学生基于无线网络环境的信息搜索。比如在英文课的Project读写课,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网络上搜索资源,为写作收集素材;数学课的函数图象教学,借助数字化设备,让学生获得多个实例,增加供归纳的样本,让学生亲历从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逐步概括图象变换的规律,从中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渐渐提高的信息提取和筛选、集成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
  第二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和无线网络自主汲取环境中的学习资源。如艺术课上,学生手持平板电脑,在校园中搜寻各种声音,各种音乐元素;生物课上,学生在校园中寻找各种生态系统,并用平板电脑拍摄并制作成短片相互交流。这个环节是E学习模式特有的优势,十分符合杜威所倡导的“学习”特征:人们不是通过对于环境刺激的“反射”被动地学习,而是提出问题,运用工具,挑战环境,展开洞察、反思、深究之类的探究 。[2]
  第三是课堂及时交互与反馈。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每位学生都能够在iPad软件平台中完成,老师在互动中可以接受到来自每位学生不同的反馈。这其中不仅信息的流动由传统的教师至学生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間的双向互动,同时也大大缩短了发现、提出、解答问题的时间,并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准确。
  第四是课堂及时全面的综合评价。学校依托OA系统、教务系统、网络教室等各种平台,实现数字化的高效管理。其中,OA平台不仅能实现学情跟踪、学生评教、选修课申报、志愿者管理与证书认定、全科阅读评价,而且能够实现教师教科研积分登记、课题论文提交等。
  四、以全E生态系统的巨大交互性促成学校教育的生长性
  在学校全E生态系统网络背景下,不仅学生和“环境交互作用”时的探究变得更容易,分享和交流探究结果也更加便捷。通过网络平台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合适的自主学习时间、分享学习成果,还可以相互评价,相互学习。
  首先,通过E平台完成学习资料的搜集、整合和提交、呈现的过程,利于学生形成对自己负责的良好习惯。第二,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进行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第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行事。第四,利于学生懂得与同伴和老师保持联系与互动的重要性,在避免争执的合作中锻炼判断与协调能力。第五,帮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第六,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挑战,不断制订新的学习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丰富经验,提升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如是,学校教育的生长性得以绽放。
  在逐渐完善的“全E”教育生态系统中,学校正以全新的方式实现着具有显著生长性特征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3.
  [2]佐腾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13.
  All-E Ecology: Growth-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Facilitating Learning
  Middle School Attached to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e exploration into all-E 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 our school has gradually upgraded the network center and constructed E-teaching equipment and E-resources platforms. Also, we have built E-learning groups and E-classroom teaching modes. Besides, we have reconstructed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med all-E 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s, and promoted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growth in a flexible way.
  Key words: E-platform; E-classroom; interaction; ecology
其他文献
摘要:以“PLC编程及应用技术”课程为例,阐述了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通过将翻转课堂融入到项目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内讲解新知识的时间,使课堂变得高效。  关键词:翻转课堂;项目教学;PLC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C-0019-04  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时教师
摘要:立德树人,为职校生出彩人生奠基,这是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重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战略目标。基于此,课题组成员学校将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紧扣“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着力实施四大人才培养工程,成就学生精彩人生,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核心素养;人才培养  中图
摘要: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以“奇瑞捷豹路虎中英现代学徒制项目”为抓手,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构建现代学徒制框架下的复合教学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实现了评估主体从教评集中到教评分离;评估内容从单一到系统;评估形式从固定到灵活;评估结果从单调到详实;评估反馈从制度化到人性化;评估流程质量监控从欠缺到完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复合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
摘要: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例,运用信息化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过动态演示、仿真模拟使抽象知识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与应用;课堂上开展人机交互式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即时评价與针对性指导。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人机交互;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15-03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摘要:教研质量是教研工作的生命线,教研质量的快速提升取决于教研改革。县域教研部门应植根当地实际,在不断完善教研职能的基础上,优化教研内容,丰富教研方式,积极投身课改实验,并辅之以创新组织建设,教研工作新局面的开创当为应然之境。  关键词:教研改革;职能与组织;方式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3-0058-03  规范保基础,改革求突破。
摘要: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的标签,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精神积淀,更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灵魂支撑。其必然有着学校所处地域文化背景的相关痕迹,也必然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传承性和发展性是特色文化的两大特征。吴江盛泽中学地处绸都盛泽,结合地域丝绸文化,学校凝练出关注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生态教育”特色校园文化。  關键词:特色文化;生态教育;生态丝绸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
摘要: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以及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结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从生活情境导入、生活问题切入、生活角色扮演和生活实践活动四方面,开展生活化地理教学实践,探究如何在地理課堂中渗透生活教育,架设地理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关键词:生活化;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A
摘要:学校教育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融非遗文化于学科教育教学之中,以科研工作为前导,分步骤整合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资源库,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幼师生非遗文化知识和非遗传承能力,延续非遗文化生命。  关键词:非遗文化;教学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亲切感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而“故事”纪录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生长历程,是母语最为“精灵”的“孩子”,极具生命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追寻一个民族的“故事”就能敏锐而准确地把握其语言及思维的内涵,获取该语言系统的密码。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
摘要: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软硬实力”,更好地满足企业及社会对高素质高职人才的需求。在梳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技能;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C-0072-04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