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提升融合现状调查及思考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shen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软硬实力”,更好地满足企业及社会对高素质高职人才的需求。在梳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技能;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C-0072-04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企业更加需要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于对校企合作单位的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是企业关注的重要因素,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爱岗敬业、团队合作、专业知识,分别占73.89%、60.9%和56.31%。一般认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的主要构成元素,可见企业比较看重毕业生的职业精神,只有“德技双修”的毕业生才能真正受到企业的欢迎。
  一、职业精神的内涵
  目前,对职业精神尚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关于职业精神的内涵有不同的表述。邱吉(2012)认为,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反映职业性质和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1]林幸福(2016)认为,职业精神是个体在职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职业特征的一种客观意识存在,包括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情感、职业风范、职业境界等。[2]
  笔者认为,职业精神隶属于精神范畴,具有意识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职业理念、态度、情感、操守、责任与良知等的总称,也是从业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在特定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反映,可概括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发展等核心要素。
  二、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融合现状分析
  围绕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融入的必要性、融入途径及效果等问题,笔者对江苏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部分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融合的重要性得到多数师生的认可。在“你认为职业精神重要吗”的选项中,84.12%的教师和79.15%的学生选择“非常重要”。在“你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吗”调查选项中,教师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共占94.12%,学生选择两者的比例占到86.72%,见图1。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调查选项中,64.81%的学生和64.71%的教师认为职业精神的培养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非常重要。在“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哪一个更重要”的选项中,66.27%的学生和58.82%的教师认为同样重要。在“您认为职业精神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程度是什么”的选项中,选择“非常紧密”和“紧密”的教师比例为41.18%和47.06%,选择“非常紧密”的学生就占了73.31%。
  大多数师生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见图2),融合渠道主要包括课程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专家讲座、社团活动、技能竞赛以及志愿服务等。经调查了解,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在课程教学、学生实训实习、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融入了职业精神教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融合效果的提高。
  1.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融合力度不够。融合培养多停留在制度、规定等应然层面上,而具体实施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所在学校在实训和实习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育工作”的调查中,仅有29.41%的教师认为“有规定、能落实”。76.47%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仍然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处于较浮浅的层次上,没有深入下去。职业精神教育仍以课堂灌输为主,融合培养实践活动不丰富。在“您所在学校的职业精神培育实践活动情况”的选项中,2.94%的教师认为“非常丰富”,50%的教师认为“一般”。从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在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融合的实际操作层面,约有6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涉及了职业精神教育,但融入的程度仅为一般。
  2.对融合效果的考核评价未受到足够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职业技能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与规范较明确,而职业精神培养方面的考核并没有受到重视。在“您所在学校在职业技能考核中是否涉及职业精神方面的考核”的调查中,67.65%的教师回答为不涉及,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回答为没有涉及。在“您所在学校有没有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效果方面的考核”的调查中,50%以上的师生回答为没有。
  3.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融合效果不佳。虽然高职院校师生多数认识到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落实职业精神培养过程中,与职业技能教育相比,职业精神教育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融合效果并不理想。在“你知道什么是职业精神吗”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09%的学生表示对职业精神非常熟悉,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一步访谈了解到,参加过企业跟岗实践的四年级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识相对较多,其余年级学生对其内涵、会计行业要求并未深入了解。从教师对学生在校表现评价统计情况(见表1)看,教师对学生职业精神表现感到满意的仅占23.18%,认为一般的占45.69%,认为差的占31.13%,教师对学生职业精神表现满意度一般及以下占比高达76.82%。从教师对所在学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效果的调查结果看,对融合效果比较满意的只有35.29%。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相关指标总体满意度相对较低。
  三、加强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建议
  (一)制定精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精神教育落实到课程教学中
  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主阵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领课程体系建设,因而应做好高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虽然“德技双修”的育人理念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但比较粗略,需要对原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的要求,研究制定精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所需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将融合培养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课程的常规教学工作中去。例如,《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做账算账报账等基本技能外,还要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學习兴趣,增强其专业认同感及职业自豪感,引导其奠定较高的职业理想,养成严谨细致、诚实守信、持之以恒、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再如,《纳税申报与会计处理实务》课程,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税种纳税申报技能外,还要强化学生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等职业精神。[3]   (二)利用实训实习环节提升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强化职业精神培养
  职业精神与职业实践密切相关,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有校内实训和校外跟岗实践以及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基本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教师应创设贴近职业岗位的教学环境和身临其境的职业氛围,给学生分发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完成实训任务。校外实习学生深入校企合作单位,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实际活动,在“实战”的环境下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直接感受企业文化及职业氛围,领悟企业优秀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精益求精以及责任意识、守法意识等职业品质的真正内涵,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双提升。因此,应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优势,校企共同制定实习实践方案,将职业技能训练、企业文化教育、职业精神培育等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对接起来,并委托企业为学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学做职业人,使职业精神在学生具体工作岗位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职业精神教育氛围
  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课外教育方式。五年制高职学生具有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参加课外活动热情高等特点,因此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以职业精神培育为主题,通过开展技能大赛、主题班会、专题讲座、辩论赛、演讲比赛、优秀毕业生及成功职业人报告等系列第二课堂活动,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培育氛围,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中探讨、思考相关问题,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例如,参加各级会计技能大赛,不仅有利于提高参赛选手的专业技能水平,而且能够磨练其意志,培养其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等职业精神;举办优秀毕业生及成功职业人报告会,能够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热情,让学生在分享会计职业人成功经验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念和职业责任感。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对融合效果进行评价
  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建立长效机制,制定融合成效评价标准,形成易于操作并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在设计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成效的评价指标时要注意,除了考核应知应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指标外,还应设计体现学生职业精神方面的考核指标,如出勤率、学习态度、考试诚信度、团队合作、作业质量规范及标准程度等,并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采取自我、同学、教师等多方参与,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以考促学,以学促知,以知促行,不断增强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从职业规范的角度看职业伦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
  [2]林幸福.回顾与展望:近15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精神研究评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5).
  [3]黄莹.高职会計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研究[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1).
  责任编辑:陈向阳
其他文献
立足于数学教材,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及生活经历和经验,获取具有提升儿童数学素养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即为“主题情景”,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情景教学。学生在这样具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可以接触和这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材有时可以像联络教学的方式,横向编选和该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有时更可直接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主题情景教学”以“提升数学素养”为核
摘要:以“PLC编程及应用技术”课程为例,阐述了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通过将翻转课堂融入到项目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内讲解新知识的时间,使课堂变得高效。  关键词:翻转课堂;项目教学;PLC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C-0019-04  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时教师
摘要:立德树人,为职校生出彩人生奠基,这是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重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战略目标。基于此,课题组成员学校将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紧扣“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着力实施四大人才培养工程,成就学生精彩人生,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核心素养;人才培养  中图
摘要: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以“奇瑞捷豹路虎中英现代学徒制项目”为抓手,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构建现代学徒制框架下的复合教学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实现了评估主体从教评集中到教评分离;评估内容从单一到系统;评估形式从固定到灵活;评估结果从单调到详实;评估反馈从制度化到人性化;评估流程质量监控从欠缺到完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复合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
摘要: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例,运用信息化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过动态演示、仿真模拟使抽象知识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与应用;课堂上开展人机交互式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即时评价與针对性指导。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人机交互;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15-03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摘要:教研质量是教研工作的生命线,教研质量的快速提升取决于教研改革。县域教研部门应植根当地实际,在不断完善教研职能的基础上,优化教研内容,丰富教研方式,积极投身课改实验,并辅之以创新组织建设,教研工作新局面的开创当为应然之境。  关键词:教研改革;职能与组织;方式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3-0058-03  规范保基础,改革求突破。
摘要: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的标签,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精神积淀,更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灵魂支撑。其必然有着学校所处地域文化背景的相关痕迹,也必然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传承性和发展性是特色文化的两大特征。吴江盛泽中学地处绸都盛泽,结合地域丝绸文化,学校凝练出关注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生态教育”特色校园文化。  關键词:特色文化;生态教育;生态丝绸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
摘要: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以及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结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从生活情境导入、生活问题切入、生活角色扮演和生活实践活动四方面,开展生活化地理教学实践,探究如何在地理課堂中渗透生活教育,架设地理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关键词:生活化;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A
摘要:学校教育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融非遗文化于学科教育教学之中,以科研工作为前导,分步骤整合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资源库,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幼师生非遗文化知识和非遗传承能力,延续非遗文化生命。  关键词:非遗文化;教学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亲切感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而“故事”纪录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生长历程,是母语最为“精灵”的“孩子”,极具生命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追寻一个民族的“故事”就能敏锐而准确地把握其语言及思维的内涵,获取该语言系统的密码。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