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亲切感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而“故事”纪录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生长历程,是母语最为“精灵”的“孩子”,极具生命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追寻一个民族的“故事”就能敏锐而准确地把握其语言及思维的内涵,获取该语言系统的密码。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在母语教学中,追问“故事”之源头,不是将语言往艰深里钻,反而是在寻找语言的“童年”。语文教材中精彩的故事,常常是有着深厚积淀的,其中有时间的,更有文化的,人性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虽然没有直接将远古的故事呈现,但收录了许多从母语经典中改编的故事。这种变相的引导,使得只要涉及此类故事,自然的蔓延和链接无法也无需抵挡。且让我们将“故事”视为母语教学中的一个可爱精灵,也来追问故事:你是什么?你从哪里来?你将到哪里去?
故事,你是什么
“故事,就是以前的事,这个事可能是真实的事,也可能是虚构的事。”这样的定义已经成为较被认可的共识。葛兆光在《汉字的魔方》中一直在说“汉词(诗)是汉字写成的”,那么这些存在于我们血脉中的故事,当然也可以这样描述:汉语故事是汉字写成的。虽然葛先生的出发点在于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但汉字的神奇不只是在其象形、表音上,更在于其远隔几千年,只要你认得了这个字,自然就能感应到其透出的故事力,这是其他文字所不能的。一个学习汉语的人,都在享受着汉语故事的滋润,它们最初的书面形式只有一种:文言。
故事,你从哪里来
跟随文言故事,儿童自然会进入文言领域。
首先,现在汉语是从文言中发展而来的,不仅永远不可能摆脱文言,并且其自身也将永远带着文言的特性(母语性)。从人类语言的进化到区域语言的诞生,再从单纯的字词音义逐步融入丰富内涵的民族语言,日益发展起来,简直就是人类个体语言发展过程的慢镜头。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年龄越小,他们离母语的源点越近。如同原始的初民与交际所引发的语言诞生保持着更纯朴更天然的联系一样。因此,汉语的文言对于儿童来说,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近感。一字一句都能吸引儿童真诚的关注,更别说汉字所组成的那些鲜活的故事了,更不要说美丽的故事和那故事中所蕴育的心理和思维趣味了。而这时,已经完全被“现代化”了的成年人,认为“便捷”“快速”的现代汉语才是时代所需要的,很难从中分心来关心故事的源头,觉得那样只是增加了一种艰难,却全然不知那是一个民族生长的密码。掌握了它,才会让你的语言表达实现真正的“便捷”!
其次,在审美需求上,儿童永远是“简单”的。这是由他们的年龄和无知特点决定的。对于语言的学习,简洁明快,往往是他们的首选。倒是成人在这样那样因素影响下的拼凑表达中,远不如儿童来得“简单”。就像我们生活其中却很难时时刻刻在意空气的存在一样,文言融入我们的语言体系中是无痕的,不用说在较为正规的场合或重要情感的表达中常常引用的至理名言、无限感慨时蹦出的成语都让你的话语呈现着文言的功效,就连日常生活对话中你的一句方言都极有可能来自文言。你可能在说:“文言对于我们现在来说真是无所谓啦!”呵呵,小心哦!“无所谓”正是文言。
再则,儿童的语言发展是承继而创新的。他们对于一切语言都抱有热情,在语言的模仿上有一种近乎无限的可能性。将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放置于一个多种语言的环境中(比如爸爸中国人、妈妈美国人、祖父母德国人……)他会毫不费力地周旋期间。然而他们的语言发展又终归有“母语情结”的。这就涉及语言的背景、环境,无论何种语言,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在快速地“复演”该语言发展的规律。作为汉语言学习,文言的阅读,不仅不会遏制其语言的发展,反而会大大促成其字词的运用和创新。
从这些意义来看,汉语教学中的“故事”应该追溯到“汉语言故事”的源头,这是语文教学应该实现的共同目标,是汉语教学精神需求和审美指向,更是汉语发展的能源储备。近年来,潜心于苏教版教材中汉语故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旨在回答:故事,你从哪里来?现将其统计如下:
故事,你到哪里去
面对文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历来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比较极端的两种:一种认为作为母语之初的形式,文言乃是汉语言汉民族具有哲理和美感内涵的凝聚形态,它被人们反复使用、加工、发展,而在这种使用、加工和发展过程中,它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吸纳和积淀着新的意蕴,因此它是很有艺术再生能力的一种符号结构。它用在我们现代白话文里,能使白话文在明快的形式中包容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而且使白话文显得精致、丰富而含蓄。另一种观点认为文言,正因为其存在于古老的叙述及发展过程中的新的意义,所以越来越复杂,其独特的不成法、“不讲理”的结构,将表达的内含过多的包裹于一种艰涩的雕琢中,因此它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结构形式。它在白话文中的介入,造成了语言的不顺畅,文白夹生,使得语言生硬晦涩、造作。
追溯文言故事的源头,只是一个相识,而语言学习的终结必然指向表达。也即我们对于这些源头故事的阅读,终将如何进入个体的生长历程。儿童对于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是“习”而得之,即Acquire而非Study。所以在文言故事的阅读过程中我遵循了这样几个原则:
一、且续血脉再续文脉
儿童首先置身于一个母语环境之中,当前的白话文与文言之间的文化对应是非常容易找到的。所有“害怕”将文言呈现给孩子的人都认为白话文与文言之间是有隔阂的。其实这种隔阂完全是我们人为地将其间加了一道门,并且上了锁。只要儿童们拥有母语的聆听能力——即耳朵阅读的能力,他们就已经拥有了开启这把锁的钥匙,我们要做的只是将其带至这座美丽的建筑面前。我在低年级文言课堂第一课,常常选择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拼音第10课后面的插图故事。首先听他们讲《龟兔赛跑》,然后我会换一种方式来讲文言故事《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刚龟已先至矣。
诵读此文所需肢体:两只手——左手为龟,右手为兔。
形体解读如下:
解题:《龟兔竞走》
龟:左手中指前伸表示乌龟的头,可上下左右摇摆。其他四指向下弯曲,成乌龟的四只脚,可将其在桌上演示乌龟向前爬行。
兔:右手食指与中指向上伸展,成为兔子的两只耳朵。其他三指自然收拢于手心,使整个手成为一只兔头的造型。
竞:比赛。赛跑前的起步是相同的,所以在此将“龟”与“兔”并排靠拢一下,以示在起跑线上平行状态。
走:为了突出“走”的古今不同意,可通过双手来演示:慢速为“步”——即现在的走。快速为“走”——即现在的跑。
龟兔竞走——左手龟,右手兔,左右手先并行靠拢,然后交替“前行”,逐渐加速,突出“竞走”的形态。
龟与兔竞走——基本形式如前面的解题,只是在“与”的演示中,“龟”与“兔”有一个互相招呼的动作,以求比赛前的相遇状态和友好心态。
兔行速——此句重点要突出一个“速”字,透过动作,互相比一比看看谁的兔子“速”——即快速地将右手的“兔”推出去。越快越好,迅雷不及掩耳。话音未落,“兔子”已经窜出很远。
中道而眠——“中道”一定要有一个停顿,回望的动作,然后“眠”态,由学生自由发挥。有将双耳耷拉下来表示睡觉的,有侧身卧眠的,也有整个“身子”都仰天而眠的……反正停了下来不再跑了。
龟行迟——这是一个“慢”功夫。伸出四只“龟”爪子,在课桌上慢腾腾,慢腾腾地爬起来……重点帮助理解“迟”。
努力不息——虽然慢,但精神要抖擞,一直向前爬。此处一个戏剧性的效果就在“龟”要路过“兔”的身边。可重复诵读“努力不息”,声音越来越轻,语调却越来越坚定。声音轻是为了不吵醒兔子——提醒孩子们,兔子还在睡。坚定的语调是要让“龟”拥有足够取胜的信念。渐行渐远……
及兔醒——有了前面“睡”的发挥,此处的“醒”更可以放手让孩子自由创作。他们的“醒”态也是各不相同的。有骨碌一翻身的,有一跃而起的,有双耳惊竖的……
则龟已先至矣——此句为故事的结果,讲清“则”表示“结果”的意思后,可有三解,即根据不同的视角来解读。
乌龟版:已经取得第一的“乌龟”转身对身后的“兔子”嘲弄地摇着头“则龟已先至矣”!充满骄傲和得意。
兔子版:已经无法挽回局面的“兔子”望着那得胜的“乌龟”,只得无奈地说:“则龟已先至矣!”同时“双耳”再次耷拉下来。
叙述版:即文中的描述版,将“兔子”与“乌龟”同时演示——一个得意,一个无奈。口中叙述:则龟已先至矣。
“形体诵读”属于一种符合儿童身心规律的创新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表演。表演是以“肢体语言”代替“口头语言”。而“形体诵读”是运用“肢体形态”协助“口头诵读”,是一个配合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孩子的想像力被积极地调动起来,而肢体的参与使儿童得到了一定的活动,同时又有口头的诵读,让文字的涵义融入肢体形态之中。肢体、口语、文言之间的血脉就这样得以打通。
二、且读意思再读意义
语言的学习意思应该是第一位的。学习文言更应如此,以一个意义开篇往往会很吓人。比如教学《自相矛盾》文言,我首先让孩子们能读之后找出文中有几个人物——卖矛与盾者、围观者(或:有个人),逐步引导他们读出人物对白:
1.读出卖矛与盾者的话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强调什么?物,是指哪些事物?请以不同进攻武器换之:剑、箭、刀、矛……
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强调什么?物,是指哪些事物?请以不同防御武器换之:盾、甲、车……
2.读出围观者的话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子”指谁?请以班中任何一个人的名代入,如:以明之予,陷明之盾,何如?一时间教室内责问之声四起。
3.同桌对读(表演)
4.请画出他今天生意无法做下去的一个根本原因: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当语言进入一种“好玩儿”的层面,其所蕴含的意义会拥有一种生长力,毋须太多点拨。
三、且闻朗朗再闻侃侃
文言与白话文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朗朗上口的节奏感,而这正是儿童所喜欢的!所以文言有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吟诵。当你将简单的平长仄短的吟诵规律告知学生,他们自成其调地摇头晃脑。二年级的《木兰从军》改编自乐府民歌《木兰辞》,孩子们不到一周的时间,将其吟诵得滚瓜烂熟。这不是一种强制的背诵,而是文言的韵律自身所存在的魅力所致。孩子们天生对于节奏明快的语言好奇而好学,民歌本与童谣一脉相承。所以面对这样的文言,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听其朗朗地读起来,不必太多的讲解。当孩子们将其“自动化”之后,对照白话文故事,他们自然会侃侃而谈。
学生熟读之后,所产生的思维碰撞根本不是你所能预想的。他们了解《战国策·狐假虎威》和《伊索寓言》中《鸦狐》《狐与葡萄》的狐狸之后,不只是得到“狐狸天生狡猾”的共识,甚至能得出中国的狐狸会仗势欺人,西方的狐狸会自我安慰的不同文化思维。
四、且表情趣再表意趣
学生一旦触及文言,如何也不愿意将这种趣味盎然的工具闲置,在“游戏”中,意趣自然会形成,这仍然是一种生长力使然。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种介绍,孩子们一点即通:舞、书、跳、诵、唱等等都入“善”列。最调皮的洋洋也不例外:“洋,通班之善卡者也!”——他是超级卡迷!全班哗然。
随着文言故事的积累,孩子们不再满足于单句的模仿。三年级的时候,他们读完之后,将自己所读到的一些故事也用文言来改编:
(1)鹰、猫、猪共住一树,一日,猫谓鹰曰:“猪咬树根,树倒,汝子则危矣。”猫谓猪曰:“鹰夜将食乳猪。”鹰猪日夜不出,护其子。数日后,鹰猪二者亡矣,猫独占此树。
(2)母猪产三仔。成大猪,与母别。三猪各筑一窝:草房、木房、石房。一日狼至,吹倒草房,撞倒木房,至石房,吹、推不倒。欲从囱入。三猪以沸水锅接之。狼死!
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改编《狼与羊》丝毫不比《意拾喻言·豺与羊》逊色:
一日,狼见羊溪边饮水,谓之曰:“汝染吾饮。”羊曰:“吾在下游,汝在上游,何染之有?”狼曰:“去年诽我!”羊曰:“去年吾未生。”狼曰:“非汝即尔父,同罪。拿命来……”
五年级的学生改编的《狐与蝉》,已经文言味道十足了:一蝉歌于树,狐见之,欲烹蝉,心生一计,曰:“久闻汝歌声天下之首,可否树下聆听?”蝉知其诈,摘叶试之。狐以为蝉,疾扑,空也。蝉笑曰:“汝便中有蝉翅,吾早有防备耳!”智者,观人行踪得其教训也。
故事拥有人类一切美好的主题,阅读文言故事,使得民族的血脉得以交融,使我们白话文的运用越发的酣畅淋漓。阅读文言故事走向未来,成为未来儿童阅读的“故事”!
(周晓霞,江苏省射阳县解放路小学,224300)
责任编辑:颜莹
故事,你是什么
“故事,就是以前的事,这个事可能是真实的事,也可能是虚构的事。”这样的定义已经成为较被认可的共识。葛兆光在《汉字的魔方》中一直在说“汉词(诗)是汉字写成的”,那么这些存在于我们血脉中的故事,当然也可以这样描述:汉语故事是汉字写成的。虽然葛先生的出发点在于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但汉字的神奇不只是在其象形、表音上,更在于其远隔几千年,只要你认得了这个字,自然就能感应到其透出的故事力,这是其他文字所不能的。一个学习汉语的人,都在享受着汉语故事的滋润,它们最初的书面形式只有一种:文言。
故事,你从哪里来
跟随文言故事,儿童自然会进入文言领域。
首先,现在汉语是从文言中发展而来的,不仅永远不可能摆脱文言,并且其自身也将永远带着文言的特性(母语性)。从人类语言的进化到区域语言的诞生,再从单纯的字词音义逐步融入丰富内涵的民族语言,日益发展起来,简直就是人类个体语言发展过程的慢镜头。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年龄越小,他们离母语的源点越近。如同原始的初民与交际所引发的语言诞生保持着更纯朴更天然的联系一样。因此,汉语的文言对于儿童来说,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近感。一字一句都能吸引儿童真诚的关注,更别说汉字所组成的那些鲜活的故事了,更不要说美丽的故事和那故事中所蕴育的心理和思维趣味了。而这时,已经完全被“现代化”了的成年人,认为“便捷”“快速”的现代汉语才是时代所需要的,很难从中分心来关心故事的源头,觉得那样只是增加了一种艰难,却全然不知那是一个民族生长的密码。掌握了它,才会让你的语言表达实现真正的“便捷”!
其次,在审美需求上,儿童永远是“简单”的。这是由他们的年龄和无知特点决定的。对于语言的学习,简洁明快,往往是他们的首选。倒是成人在这样那样因素影响下的拼凑表达中,远不如儿童来得“简单”。就像我们生活其中却很难时时刻刻在意空气的存在一样,文言融入我们的语言体系中是无痕的,不用说在较为正规的场合或重要情感的表达中常常引用的至理名言、无限感慨时蹦出的成语都让你的话语呈现着文言的功效,就连日常生活对话中你的一句方言都极有可能来自文言。你可能在说:“文言对于我们现在来说真是无所谓啦!”呵呵,小心哦!“无所谓”正是文言。
再则,儿童的语言发展是承继而创新的。他们对于一切语言都抱有热情,在语言的模仿上有一种近乎无限的可能性。将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放置于一个多种语言的环境中(比如爸爸中国人、妈妈美国人、祖父母德国人……)他会毫不费力地周旋期间。然而他们的语言发展又终归有“母语情结”的。这就涉及语言的背景、环境,无论何种语言,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在快速地“复演”该语言发展的规律。作为汉语言学习,文言的阅读,不仅不会遏制其语言的发展,反而会大大促成其字词的运用和创新。
从这些意义来看,汉语教学中的“故事”应该追溯到“汉语言故事”的源头,这是语文教学应该实现的共同目标,是汉语教学精神需求和审美指向,更是汉语发展的能源储备。近年来,潜心于苏教版教材中汉语故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旨在回答:故事,你从哪里来?现将其统计如下:
故事,你到哪里去
面对文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历来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比较极端的两种:一种认为作为母语之初的形式,文言乃是汉语言汉民族具有哲理和美感内涵的凝聚形态,它被人们反复使用、加工、发展,而在这种使用、加工和发展过程中,它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吸纳和积淀着新的意蕴,因此它是很有艺术再生能力的一种符号结构。它用在我们现代白话文里,能使白话文在明快的形式中包容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而且使白话文显得精致、丰富而含蓄。另一种观点认为文言,正因为其存在于古老的叙述及发展过程中的新的意义,所以越来越复杂,其独特的不成法、“不讲理”的结构,将表达的内含过多的包裹于一种艰涩的雕琢中,因此它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结构形式。它在白话文中的介入,造成了语言的不顺畅,文白夹生,使得语言生硬晦涩、造作。
追溯文言故事的源头,只是一个相识,而语言学习的终结必然指向表达。也即我们对于这些源头故事的阅读,终将如何进入个体的生长历程。儿童对于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是“习”而得之,即Acquire而非Study。所以在文言故事的阅读过程中我遵循了这样几个原则:
一、且续血脉再续文脉
儿童首先置身于一个母语环境之中,当前的白话文与文言之间的文化对应是非常容易找到的。所有“害怕”将文言呈现给孩子的人都认为白话文与文言之间是有隔阂的。其实这种隔阂完全是我们人为地将其间加了一道门,并且上了锁。只要儿童们拥有母语的聆听能力——即耳朵阅读的能力,他们就已经拥有了开启这把锁的钥匙,我们要做的只是将其带至这座美丽的建筑面前。我在低年级文言课堂第一课,常常选择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拼音第10课后面的插图故事。首先听他们讲《龟兔赛跑》,然后我会换一种方式来讲文言故事《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刚龟已先至矣。
诵读此文所需肢体:两只手——左手为龟,右手为兔。
形体解读如下:
解题:《龟兔竞走》
龟:左手中指前伸表示乌龟的头,可上下左右摇摆。其他四指向下弯曲,成乌龟的四只脚,可将其在桌上演示乌龟向前爬行。
兔:右手食指与中指向上伸展,成为兔子的两只耳朵。其他三指自然收拢于手心,使整个手成为一只兔头的造型。
竞:比赛。赛跑前的起步是相同的,所以在此将“龟”与“兔”并排靠拢一下,以示在起跑线上平行状态。
走:为了突出“走”的古今不同意,可通过双手来演示:慢速为“步”——即现在的走。快速为“走”——即现在的跑。
龟兔竞走——左手龟,右手兔,左右手先并行靠拢,然后交替“前行”,逐渐加速,突出“竞走”的形态。
龟与兔竞走——基本形式如前面的解题,只是在“与”的演示中,“龟”与“兔”有一个互相招呼的动作,以求比赛前的相遇状态和友好心态。
兔行速——此句重点要突出一个“速”字,透过动作,互相比一比看看谁的兔子“速”——即快速地将右手的“兔”推出去。越快越好,迅雷不及掩耳。话音未落,“兔子”已经窜出很远。
中道而眠——“中道”一定要有一个停顿,回望的动作,然后“眠”态,由学生自由发挥。有将双耳耷拉下来表示睡觉的,有侧身卧眠的,也有整个“身子”都仰天而眠的……反正停了下来不再跑了。
龟行迟——这是一个“慢”功夫。伸出四只“龟”爪子,在课桌上慢腾腾,慢腾腾地爬起来……重点帮助理解“迟”。
努力不息——虽然慢,但精神要抖擞,一直向前爬。此处一个戏剧性的效果就在“龟”要路过“兔”的身边。可重复诵读“努力不息”,声音越来越轻,语调却越来越坚定。声音轻是为了不吵醒兔子——提醒孩子们,兔子还在睡。坚定的语调是要让“龟”拥有足够取胜的信念。渐行渐远……
及兔醒——有了前面“睡”的发挥,此处的“醒”更可以放手让孩子自由创作。他们的“醒”态也是各不相同的。有骨碌一翻身的,有一跃而起的,有双耳惊竖的……
则龟已先至矣——此句为故事的结果,讲清“则”表示“结果”的意思后,可有三解,即根据不同的视角来解读。
乌龟版:已经取得第一的“乌龟”转身对身后的“兔子”嘲弄地摇着头“则龟已先至矣”!充满骄傲和得意。
兔子版:已经无法挽回局面的“兔子”望着那得胜的“乌龟”,只得无奈地说:“则龟已先至矣!”同时“双耳”再次耷拉下来。
叙述版:即文中的描述版,将“兔子”与“乌龟”同时演示——一个得意,一个无奈。口中叙述:则龟已先至矣。
“形体诵读”属于一种符合儿童身心规律的创新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表演。表演是以“肢体语言”代替“口头语言”。而“形体诵读”是运用“肢体形态”协助“口头诵读”,是一个配合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孩子的想像力被积极地调动起来,而肢体的参与使儿童得到了一定的活动,同时又有口头的诵读,让文字的涵义融入肢体形态之中。肢体、口语、文言之间的血脉就这样得以打通。
二、且读意思再读意义
语言的学习意思应该是第一位的。学习文言更应如此,以一个意义开篇往往会很吓人。比如教学《自相矛盾》文言,我首先让孩子们能读之后找出文中有几个人物——卖矛与盾者、围观者(或:有个人),逐步引导他们读出人物对白:
1.读出卖矛与盾者的话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强调什么?物,是指哪些事物?请以不同进攻武器换之:剑、箭、刀、矛……
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强调什么?物,是指哪些事物?请以不同防御武器换之:盾、甲、车……
2.读出围观者的话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子”指谁?请以班中任何一个人的名代入,如:以明之予,陷明之盾,何如?一时间教室内责问之声四起。
3.同桌对读(表演)
4.请画出他今天生意无法做下去的一个根本原因: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当语言进入一种“好玩儿”的层面,其所蕴含的意义会拥有一种生长力,毋须太多点拨。
三、且闻朗朗再闻侃侃
文言与白话文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朗朗上口的节奏感,而这正是儿童所喜欢的!所以文言有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吟诵。当你将简单的平长仄短的吟诵规律告知学生,他们自成其调地摇头晃脑。二年级的《木兰从军》改编自乐府民歌《木兰辞》,孩子们不到一周的时间,将其吟诵得滚瓜烂熟。这不是一种强制的背诵,而是文言的韵律自身所存在的魅力所致。孩子们天生对于节奏明快的语言好奇而好学,民歌本与童谣一脉相承。所以面对这样的文言,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听其朗朗地读起来,不必太多的讲解。当孩子们将其“自动化”之后,对照白话文故事,他们自然会侃侃而谈。
学生熟读之后,所产生的思维碰撞根本不是你所能预想的。他们了解《战国策·狐假虎威》和《伊索寓言》中《鸦狐》《狐与葡萄》的狐狸之后,不只是得到“狐狸天生狡猾”的共识,甚至能得出中国的狐狸会仗势欺人,西方的狐狸会自我安慰的不同文化思维。
四、且表情趣再表意趣
学生一旦触及文言,如何也不愿意将这种趣味盎然的工具闲置,在“游戏”中,意趣自然会形成,这仍然是一种生长力使然。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种介绍,孩子们一点即通:舞、书、跳、诵、唱等等都入“善”列。最调皮的洋洋也不例外:“洋,通班之善卡者也!”——他是超级卡迷!全班哗然。
随着文言故事的积累,孩子们不再满足于单句的模仿。三年级的时候,他们读完之后,将自己所读到的一些故事也用文言来改编:
(1)鹰、猫、猪共住一树,一日,猫谓鹰曰:“猪咬树根,树倒,汝子则危矣。”猫谓猪曰:“鹰夜将食乳猪。”鹰猪日夜不出,护其子。数日后,鹰猪二者亡矣,猫独占此树。
(2)母猪产三仔。成大猪,与母别。三猪各筑一窝:草房、木房、石房。一日狼至,吹倒草房,撞倒木房,至石房,吹、推不倒。欲从囱入。三猪以沸水锅接之。狼死!
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改编《狼与羊》丝毫不比《意拾喻言·豺与羊》逊色:
一日,狼见羊溪边饮水,谓之曰:“汝染吾饮。”羊曰:“吾在下游,汝在上游,何染之有?”狼曰:“去年诽我!”羊曰:“去年吾未生。”狼曰:“非汝即尔父,同罪。拿命来……”
五年级的学生改编的《狐与蝉》,已经文言味道十足了:一蝉歌于树,狐见之,欲烹蝉,心生一计,曰:“久闻汝歌声天下之首,可否树下聆听?”蝉知其诈,摘叶试之。狐以为蝉,疾扑,空也。蝉笑曰:“汝便中有蝉翅,吾早有防备耳!”智者,观人行踪得其教训也。
故事拥有人类一切美好的主题,阅读文言故事,使得民族的血脉得以交融,使我们白话文的运用越发的酣畅淋漓。阅读文言故事走向未来,成为未来儿童阅读的“故事”!
(周晓霞,江苏省射阳县解放路小学,2243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