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岁后应培养性别意识等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syysy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3岁后应培养性别意识
  
  专家指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非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性别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目前国内有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幼儿园分厕对孩子性别意识的认知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幼儿园也在尝试这种做法。他们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袁立壮老师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但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从出生就应开始的性别教育。性别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了解自身的起点,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所以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袁老师介绍,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社会知识和兴趣的培养上,这个阶段则属于孩子性别意识的潜伏期。“所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
  “幼儿阶段所受的影响要比青春期孩子所受的影响大得多。我们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发现,有同性恋倾向的人都会追溯到幼儿阶段的经历。”袁老师认为,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对3~6岁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别教育,传授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
  (《石家庄日报》2007.7.3)
  
  改造教学习性:课程改革理想
  转化为教学行动的关键
  
  教学习性是教师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中逐渐习得并内化而成的教学信念和行为倾向系统,是教师理解外部教学世界的内在依据,是教师教学实践行动的内在指南。课程改革必须诉求教学习性的改造,是已经被课程改革历史证明的结论,是可以得到理论诠释的逻辑必然,也是我们当下课程改革的实践呼唤。改造教学习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一个基本认识——改造教学习性只能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2)一个基本前提——改造教学习性必须首先改造培训者的教学习性。(3)一个基本立足点——改造教学习性必须成为教师自觉的活动。对于第三点来说,改造教学习性,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习性的存在,学会理智地将个人教学行为与教学习性剥离开来,并且逐渐养成一种教学反思意识;改造教学习性,教师必须吸纳教学理论,努力用理论来检验教学实践活动的合理性,并且逐渐形成一种教学反思能力;改造教学习性,教师必须生成教学的实践智慧,积极用实践智慧来应答课程改革的要求。
  (《全球教育展望》2007.5 王 健/文)
  
  北京中小学及幼儿园将全面禁烟
  
  5月30日北京市教委、市卫生局和市红十字会联合下发通知,对北京市中小学及托幼机构控烟工作提出新要求。学校控烟与否将成为参评健康促进校的重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
  实行全面禁烟的区域为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内所有公共场所,包括教学区、办公区、会议区、图书馆、文体活动区及生活区等。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须设立控烟宣传员,在校园主要区域内张贴明显的禁烟标志,禁止任何人在校园内吸烟,校内不得有烟具和烟蒂。
  “控烟工作没有例外,校长想抽烟也得去校外抽。”市教委体美处有关负责人表示,通知下发后所有教职员工都应遵照执行,并主动向来访人员宣传校内禁烟。如有烟头、烟具或未悬挂禁烟标志的学校,一律不能评为健康促进校。
  (《京华时报》2007.5.31)
  
  3岁前学做人 3岁后学做事
  
  过去有句话叫:“3岁看老。”于是,很多家长秉承这样的观念,开始为自家宝宝在3岁时呈现过人一面而费尽心机:管它什么才艺,一律多管齐下,越早越好。对此,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金星明教授提醒,3岁前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否则只会扰乱他们的正常发育。
  金教授说,按照儿童的发育规律,3岁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在这之前,是孩子形成人生基本能力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在这个阶段获得机会,去主动探索环境,但不是强迫性的学习。也就是说,3岁以前应该更多地学做人,学做一个会吃、会睡、会走、会说的独立人,学做一个适应环境的社会人。直到3岁以后,孩子们才会真正有意识地去接触更多知识以及文化、艺术等技能,也就是所谓的“学做事”。这是由其能力发展的循序渐进性决定的,万万违反不得。
  英国有一项被称为“确保开端”的儿童健康管理计划,其中专门设有“0~3岁关键期计划”。综观这项计划中提出的育儿理念,其四大奋斗目标:意志坚强、善于表达、学习能力强、安全健康,就非常明确地将重点集中在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性格和人格的塑造上,而非具体文艺技能的获取。而国内的儿童健康管理项目也有区分明确的0~3岁、3岁以后的培养计划。比如,在前期的培养计划中,主要以音乐熏陶、习惯养成为主,而阅读、美学等实用技能的培养则全部留到3岁之后。
  当然,金教授表示,毕竟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情况,培养的关键在于因人而异。
  (《生命时报》2007.6.29)
  
  儿童游戏:越玩越孤单
  
  4岁男孩丁丁有满满两柜子玩具,而他却说他的“儿童节心愿”是“想好好和小伙伴玩一玩”。许多儿童都跟丁丁一样,玩具多了,玩伴却少了,能尽情游戏的时间更少。
  小小儿郎没了童趣 “我太忙了,没有时间玩。”为进入理想的小学,6岁的男孩小凯每周要上5堂课:钢琴、书法、围棋等。对于小凯来说,与小伙伴一起在操场上疯玩一下午“抓人”游戏,或者在沙坑刨沙子、翻跟头成了“奢望”。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过分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有一对父母把孩子关在家里认字读书,孩子不满4岁就能背近50首唐诗,却不懂如何与同伴打招呼,在幼儿园受到同伴孤立,性格变得内向暴躁。
  家长担心孩子受伤 许多家长坦言:“不是我不让孩子出门和同龄小朋友玩,只是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我怕孩子到外面传染上病菌,万一划伤了、打架了、衣服弄破了都很麻烦。”对此,专家指出,孩子们游戏过程中出现小争执、小矛盾等本身就是孩子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的一个过程。
  放手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小刘是个乖孩子,很少出门,10岁的他看见小区里迎面开来的汽车吓得当场呆住,幸亏邻居女孩小宋一把将他拉开。同是10岁的小宋不仅是小区里的孩子王,能随机应变,还学会了料理家务。小宋的父母说,他们从小就让小宋在小区玩,放手让孩子探索世界。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专家指出,现在的家长注重对孩子的知识培训,却忽视孩子的能力培养。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关键不在于认识多少字,而是让孩子在与同伴玩耍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分享、谦让、公平竞争等技巧,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很重要。
  (《解放日报》2007.6.1 沈轶伦/文)
  
  独生子女的心理更健康
  
  多年来,人们众口一词地把新新人类在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独生子女现象”,但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家庭教育与中小学生发展”中期报告显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兄弟姐妹多的学生。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问题孩子出自问题家长。课题组对海口市二十五小、二十七小等十几所教育机构的6岁到12岁的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配对心理测验分析。研究发现温和民主的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严厉支配和非常疼爱的家庭的孩子。研究者认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在于家庭教育不当。
  (《南国都市报》2007.6.22 许 欣/文)
其他文献
摘 要 “人教版”“康轩版”和“东京书籍版”教材在传统文化的内容性质、内容呈现以及微观、宏观视角的内容组织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基于分析结果,建议在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以正面为主、负面为辅;呈现时应以外显方式为主,辅以内隐方式;内容组织方面,微观视角下以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和组织内容,宏观视角下按照“先分散、后集中”进行组织编排。  关 键 词 小学德育(社会)教材;传统文
转变教研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转变教研员的角色,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是“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学前教研室沈心燕等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他们从教研的主体性角度提出了对“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关系的思考,从教研的常态性角度提出了对研究与日常实践关系的思考,从教研的开放性角度提出了对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关系的思考,从教研的实效
兼顾基础教育机构与乡土社会组织双重身份的乡村学校,面对以改变命运为求学重要目标的留守儿童,开展生涯教育备为人治所僭越。对此,皈向真义的法治力量,能促进乡村留守儿童生涯教育实现双重转型:一是弘扬法治的公平正义精神,推动生涯教育发摘 要展观转型,从物的发展观转向人的发展观;二是落实规章制度的法治化保障,推动生涯教育发展方式转型,从偏重随意性的伦理教化式转向正规性的依照章法式。  关 键 词法治教育;乡
目标:    1.复习歌曲《玩具进行曲》,能有表情地演唱,表现出歌曲的欢快情绪。  2.进一步感知和表现歌曲的乐句。  3.发展听觉能力。    准备:    录音机,磁带《玩具进行曲》,8个心形胸贴,7条彩色纸带(固定在地上)。    过程:    1.幼儿听音乐进活动室,根据乐曲的节奏变化拍手、拍腿。    2.幼儿演唱歌曲。  ①教师用动作表现歌曲《玩具进行曲》的节奏,请幼儿猜歌名。  ②你
《幼儿教育》《早期教育》《上海托幼》联合采访组    2007年2月1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邢世忠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就学前教育立法问题接受了“长三角”三家幼教杂志(浙江《幼儿教育》、江苏《早期教育》、上海《上海托幼》)的联合采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主席、北京师范
摘 要 学校基于“明德归仁”“弘毅 日新”之学校精神的传承与实践,打破学科分界,整体设计“人—仁”校本德育课程。通过主题探究和导师团队指导等方式,创新课程实施方式,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关 键 词 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整合;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3  随着学校的发展,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已成为推动基础
郭元祥在《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论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内在条件与实践诉求》一文指出,实现学科育人功能,是我国当前改革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课题。发展性是学科育人的质的规定性,促进学生发展,是学科教学的终极价值追求,也是課程与教学改革的价值支柱。学科育人的本质是通过学科教育或教学来丰富学生作为人的社会本质、文化本质和精神本质,促进学生由作为自然生命的人向作为社会生命、精神生命
感受之一:“实”    工作做得很实在。比如,四川成都市金牛区的流动幼儿园作为一种非正式早期教育服务机构,几年来坚持把先进的幼教经验送到薄弱地区;成都市第四幼儿园把各种社区资源和幼儿园课程整合在一起;山东青岛市市北区实验幼儿园在发挥祖辈家长的教育作用方面进行了创新;上海市实验幼儿园把早期教育送到每个家庭,进行个别化早期教育指导……所有与会者都感到这些工作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    
摘 要基于网络互动引入积极语言的评价方式,能沟通家校,让儿童学会分享成长,并记录其成长过程,在积极的互动评价中快乐成长。  关 键 词小学语文课;积极语言;学习评价;网络互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8-0032-03  陈虹博士指出,积极语言是指引发个体积极情绪,发现个体优点及潜能,关注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条件,促进个体美德及积极品质形成,有利于建
傅淳华,杜时忠在《教育科学》2020年第8期《教师道德学习的组织困境及其超越》一文指出,在当前的教师道德学习理论与实践中,人们往往希图倚赖外源性行动以促进教师道德学习进程,如诉诸“制度规范”“榜样示范”“师德培训”等路径,而没有以更为中观的视角,高度重视学校组织本身对教师道德学习进程乃至其整体生活的深刻影响。  就当前学校组织道德学习的运作實践而言,学校组织道德学习的价值准则陷于服从困境,教师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