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又如何让个性各异的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绽放出人生的光彩。笔者从语言积累、生本对话、思维碰撞以及生活实践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
“活动单”导学的理念为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景象,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过去教师那种“一只粉笔”“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无法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但在此同时教师也怨声载道,满腹的牢骚和委屈:“现在的学生怎么语文素养这么的差劲?”殊不知,教师要负起相当一部分的责任,学生如果都是天才的话,那还需要教师的吗?学生学的不好,教师要反省自己“导”得好不好。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要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靠教师的“教”,不能靠考试的“逼”,不能靠每个学生仅凭毅力去自觉地争取拥有。也许困扰我们教师的问题是:语文学习对学生的价值在哪里?怎样学习才能让学生轻松、愉悦,饱含激情?或许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学生身上寻找答案。面对中学生语文素养差这种现象,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在丰富的语言积累过程中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积累。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感知汉字,培养习惯是首要任务。我认为在初一新生入校的第一节语文课都有必要上一堂初中语文起始课,告诉学生学语文的常规,告诉学生学习是潜移默化的,特别强调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每天都得读文章、练汉字。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交一张正楷的书法钢笔字,在汉字猜谜活动中更加感受中国文学的丰富多采和无穷韵味,提高学生认识汉字的价值,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而且在学习生字的同时学会识字和写字,做好读书笔记,获得学习汉字的方法、能力、习惯和兴趣,为终生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学习,学生在课内及时进行整理,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词整理在课堂笔记上,并结合之前所学进行总结归纳,以便今后灵活应用,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激情。
二、在与课本的对话过程中培育语文素养
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而又不是唯一的载体。学习一篇课文,不是简单地读读几百个汉字有机组合起来的语段,而是在读懂、理解语段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心理及作品的思想,得到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文学、人文修养和语文基本素养。如学生学习《甜甜的泥土》一文时,通过读课文“欣赏”到了儿子埋藏亲生母亲送来的奶糖,明白了母亲对儿子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感受到了浓浓的甜甜的母爱。学生对是非有了鲜明的判断,甚至有学生咬牙切齿,因为他们从文中“埋糖”这一情节中也读出了继母的可恶与可恨,继而引发对自己生活的思考,言语中充满对自己母亲的愧疚以及珍惜母爱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多彩四季这一单元,编排的课文丰富多彩,《春》、《夏》、《三峡》、《济南的冬天》,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归纳诵读的要求:语音、语速、语气、语调等,鼓励他们放声朗读,有表情地朗读,选取自己或小组喜欢的语段合作朗读。久而久之,学生能自己摸索诵读的诀窍。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在诵读中把自己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体会作者的感情。白居易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三、在思维的碰撞中培育语文素养
随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层层推进,课堂上教师要真正的发挥“导演”的作用,把教学的重、难点精心地设计成问题提出,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解决。而笔者更多地尝试采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或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各小组进行班级展示,结果是课堂效果时常出人意料,甚至有时令人惊叹,学生学习的热情急剧高涨。真庆幸自己没有扮演“授者”的角色。如学习《梵天寺木塔》一文时,对于全文的写作特色,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上,学生对此部分内容观点不一,一部分学生认为详写的是匠师建塔的过程,一部分学生认为详写的是喻皓,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学生争得不可开交。我就因势利导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把学生分为两个方阵,此时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而最终认为详写匠师建塔的过程的同学在另一方同学的强烈的“轰炸”下一时无语,甘拜下风。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学生这种智慧的火花让我惊叹不已,而学生同时又学到了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如何安排材料的方法,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情境”中的课堂上老师用及时的鼓励与热诚的赞美代替绝对的权威;学生用激烈的争论与热烈的掌声代替是害怕答疑的种种顾虑;用鲜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来避免内容上的“生吞活剥”。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等心理特点得以张扬,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智慧的火花时常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闪烁。
四、在与生活的交流中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即生活,要切实提高语文素养,不仅要关注课堂,也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开放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放归自然,让学生感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感悟大自然的雷鸣闪电,山川河流、花鸟虫鱼,通过他们亲身的体验,会把真善美的感悟提升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如果时机成熟的话,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因为有些素养形成是封闭的课堂永远无法给予的。让学生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亲身去领略大自然博大的胸襟和独特造化,感悟人生的秋季,体悟付出的艰辛,收获的甘甜,从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去体会人的心灵广阔,从而构筑起饱满的生态伦理情怀。
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培育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竭尽全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时自主积累字词,揣摩、感受、领悟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同时,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阵地,如开通校园广播台、开辟文学专栏、板报、建立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刊等培养语文素养,能够为课堂教学增添异彩。 课内与课外齐头并进,既培育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让学生的人生激情尽情绽放!比“翼”双飞!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
“活动单”导学的理念为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景象,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过去教师那种“一只粉笔”“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无法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但在此同时教师也怨声载道,满腹的牢骚和委屈:“现在的学生怎么语文素养这么的差劲?”殊不知,教师要负起相当一部分的责任,学生如果都是天才的话,那还需要教师的吗?学生学的不好,教师要反省自己“导”得好不好。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要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靠教师的“教”,不能靠考试的“逼”,不能靠每个学生仅凭毅力去自觉地争取拥有。也许困扰我们教师的问题是:语文学习对学生的价值在哪里?怎样学习才能让学生轻松、愉悦,饱含激情?或许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学生身上寻找答案。面对中学生语文素养差这种现象,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在丰富的语言积累过程中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积累。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感知汉字,培养习惯是首要任务。我认为在初一新生入校的第一节语文课都有必要上一堂初中语文起始课,告诉学生学语文的常规,告诉学生学习是潜移默化的,特别强调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每天都得读文章、练汉字。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交一张正楷的书法钢笔字,在汉字猜谜活动中更加感受中国文学的丰富多采和无穷韵味,提高学生认识汉字的价值,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而且在学习生字的同时学会识字和写字,做好读书笔记,获得学习汉字的方法、能力、习惯和兴趣,为终生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学习,学生在课内及时进行整理,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词整理在课堂笔记上,并结合之前所学进行总结归纳,以便今后灵活应用,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激情。
二、在与课本的对话过程中培育语文素养
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而又不是唯一的载体。学习一篇课文,不是简单地读读几百个汉字有机组合起来的语段,而是在读懂、理解语段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心理及作品的思想,得到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文学、人文修养和语文基本素养。如学生学习《甜甜的泥土》一文时,通过读课文“欣赏”到了儿子埋藏亲生母亲送来的奶糖,明白了母亲对儿子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感受到了浓浓的甜甜的母爱。学生对是非有了鲜明的判断,甚至有学生咬牙切齿,因为他们从文中“埋糖”这一情节中也读出了继母的可恶与可恨,继而引发对自己生活的思考,言语中充满对自己母亲的愧疚以及珍惜母爱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多彩四季这一单元,编排的课文丰富多彩,《春》、《夏》、《三峡》、《济南的冬天》,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归纳诵读的要求:语音、语速、语气、语调等,鼓励他们放声朗读,有表情地朗读,选取自己或小组喜欢的语段合作朗读。久而久之,学生能自己摸索诵读的诀窍。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在诵读中把自己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体会作者的感情。白居易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三、在思维的碰撞中培育语文素养
随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层层推进,课堂上教师要真正的发挥“导演”的作用,把教学的重、难点精心地设计成问题提出,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解决。而笔者更多地尝试采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或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各小组进行班级展示,结果是课堂效果时常出人意料,甚至有时令人惊叹,学生学习的热情急剧高涨。真庆幸自己没有扮演“授者”的角色。如学习《梵天寺木塔》一文时,对于全文的写作特色,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上,学生对此部分内容观点不一,一部分学生认为详写的是匠师建塔的过程,一部分学生认为详写的是喻皓,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学生争得不可开交。我就因势利导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把学生分为两个方阵,此时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而最终认为详写匠师建塔的过程的同学在另一方同学的强烈的“轰炸”下一时无语,甘拜下风。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学生这种智慧的火花让我惊叹不已,而学生同时又学到了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如何安排材料的方法,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情境”中的课堂上老师用及时的鼓励与热诚的赞美代替绝对的权威;学生用激烈的争论与热烈的掌声代替是害怕答疑的种种顾虑;用鲜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来避免内容上的“生吞活剥”。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等心理特点得以张扬,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智慧的火花时常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闪烁。
四、在与生活的交流中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即生活,要切实提高语文素养,不仅要关注课堂,也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开放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放归自然,让学生感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感悟大自然的雷鸣闪电,山川河流、花鸟虫鱼,通过他们亲身的体验,会把真善美的感悟提升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如果时机成熟的话,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因为有些素养形成是封闭的课堂永远无法给予的。让学生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亲身去领略大自然博大的胸襟和独特造化,感悟人生的秋季,体悟付出的艰辛,收获的甘甜,从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去体会人的心灵广阔,从而构筑起饱满的生态伦理情怀。
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培育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竭尽全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时自主积累字词,揣摩、感受、领悟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同时,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阵地,如开通校园广播台、开辟文学专栏、板报、建立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刊等培养语文素养,能够为课堂教学增添异彩。 课内与课外齐头并进,既培育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让学生的人生激情尽情绽放!比“翼”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