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在我们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学生甚至放任学生的现象。
孙子兵法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班级管理、学生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主张只可智取,不可强攻。攻心,得了解学生的心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你如何去攻呢?所以首先教师要研究学生,要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些教师运用了错误的方法,比如说体罚。有些体罚确实有震撼学生心灵之功效,但是更多的体罚,只能是学生情绪更加对抗,心理更加逆反,这与我们的攻心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体罚就如同攻城一般,学生即使被征服,教师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就算本着保护自己的原则,我们反对使用体罚,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实际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罚工具。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不公平表扬与批评是很大的心罚,他会不理解:为什么老师表扬别人却不表扬我?为什么老师对我的进步视而不见?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情?老师为什么不批评我?教师的不公正态度会在学生心中激起巨大反响,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种心罚。
批评实际是班主任日常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手段,他的实际是要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认清自己的错误,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从而少犯错误,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但有时在学生犯错误后,班主任会把学生抓到办公室里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如果学生不服气,就接着骂,必要让其服帖为止;教师要让一些学生学习,以强力迫之,对于不认真学习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施以高压政策,必要让其崩溃;教师以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规定学生必须要做的事情,全然不顾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对于不同意见,千方百计打压之,必要时祭出校纪校规或请家长来校等法宝,一定要让学生就范。然而这些就长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甚至是阻碍学生的发展。那么在我们实际的批评教育中我们应当在适当的情形下“对症下药”。
在对学生批评之前,首先我们教师必须弄清错误的事实:是违反了课堂纪律还是下课乱来;是日常行为不规范还是不参加集体活动和劳动;是不尊敬教师还是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是学习不用心还是……这些问题必须在批评之前弄得清清楚楚,对于错误的前因后果也要搞得明明白白,然后才能下准药。批评是一种消极教育,其实他不仅仅是一种消极教育,更是为了把学生身上的各种优点和长处充分发挥出来,是为了调动他们身上的一切积极因素的积极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地了解错误的真相。而且还要充分了解批评对象的特征:比如年龄、行为习惯、性格、思维、家庭环境等,以及他们是初犯还是常犯,是有意还是无意……诸如此类,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方能因材施教。
教师的言行应为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无声的批评,以达到“无声更胜有声”的效果。批评学生时要庄重严肃,语气恳切,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把椅子歪靠在墙上,翘起二郎腿,或口叼香烟,喷吐烟圈;有点摔课本、拍桌子等,这些举动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反批评的心理,降低批评效果,而且有损教师自身形象。一些学生由于自制力差难免會再而三地做错事,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批评这些学生时,不揭他们的就疮疤或新帐老账一起算,而是就事论事,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并启发学生去反省,提示错误一经处理,就不再提起,给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时间。而有些教师出于好心或一时之气,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就常常提起以往的一些错误,想使学生牢记以便改正,孰不知学生会认为你不信任他,一直在搜集他的错误和缺点,反而伤害了他们强烈而敏感的自尊。另外这种秋后算账式的批评也是对他盲目自尊的一种彻底否定,从而产生极端自卑心理。因此,班主任的批评要有针对性,千万不可揪住辫子,搭车批评。
要取得批评的最佳效果,必须讲究“火候”,即选择批评的最佳时机和场所。一般而言,任何人在被批评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只要其他人在场,即使教师的态度再诚恳,批评的方式再温和,也会让学生感到伤面子。因此,批评尤其是严厉的批评,要选择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时候进行,同时,批评要及时,充分发挥其近因感知效应,不能拖的时间过长,批评应该点到为止,只要让其明白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就罢手,不宜穷追猛打。
正确的批评方式,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调节学生的逆反和报复心理,并能引导学生有消极变为积极,不同性格、情感、意志和自我控制力的学生对于批评有明显的不同,所以班主任批评学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对性格活泼的学生给予直接式的批评;对性格内向,多愁善感的学生给予对比式批评;对逆反心理的学生宜采用缓冲式的批评;有的学生爱恶作剧,课堂上你可以尽量不与他正面交锋,有点学生爱面子,你可以随时随地轻描淡写地给予点化。
批评,即使是最温和的批评,也是对学生否定的评价。批评之后,学生感情上也可能会产生自卑、消沉、低落等消极反应,我们教师要细心观察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一来不至于使学生因自尊体验的极端性而走向我们教师意愿的反面。
如果每个班主任在工作中都能讲究批评的艺术,那么批评就会成为帮助学生克服和杜绝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所以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这个度,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批评的功能,使之达到教育的目的,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我们教师,与其说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不如说是肩负改变学生心理的重托。学生心灵改变的过程,是他自己体验、自己感悟的过程。其实,不需要很多,也就在那么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我们稍微使一点点力,就可以使学生的航船纠正方向,加足马力,驶向光明美好的前方。
孙子兵法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班级管理、学生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主张只可智取,不可强攻。攻心,得了解学生的心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你如何去攻呢?所以首先教师要研究学生,要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些教师运用了错误的方法,比如说体罚。有些体罚确实有震撼学生心灵之功效,但是更多的体罚,只能是学生情绪更加对抗,心理更加逆反,这与我们的攻心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体罚就如同攻城一般,学生即使被征服,教师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就算本着保护自己的原则,我们反对使用体罚,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实际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罚工具。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不公平表扬与批评是很大的心罚,他会不理解:为什么老师表扬别人却不表扬我?为什么老师对我的进步视而不见?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情?老师为什么不批评我?教师的不公正态度会在学生心中激起巨大反响,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种心罚。
批评实际是班主任日常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手段,他的实际是要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认清自己的错误,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从而少犯错误,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但有时在学生犯错误后,班主任会把学生抓到办公室里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如果学生不服气,就接着骂,必要让其服帖为止;教师要让一些学生学习,以强力迫之,对于不认真学习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施以高压政策,必要让其崩溃;教师以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规定学生必须要做的事情,全然不顾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对于不同意见,千方百计打压之,必要时祭出校纪校规或请家长来校等法宝,一定要让学生就范。然而这些就长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甚至是阻碍学生的发展。那么在我们实际的批评教育中我们应当在适当的情形下“对症下药”。
在对学生批评之前,首先我们教师必须弄清错误的事实:是违反了课堂纪律还是下课乱来;是日常行为不规范还是不参加集体活动和劳动;是不尊敬教师还是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是学习不用心还是……这些问题必须在批评之前弄得清清楚楚,对于错误的前因后果也要搞得明明白白,然后才能下准药。批评是一种消极教育,其实他不仅仅是一种消极教育,更是为了把学生身上的各种优点和长处充分发挥出来,是为了调动他们身上的一切积极因素的积极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地了解错误的真相。而且还要充分了解批评对象的特征:比如年龄、行为习惯、性格、思维、家庭环境等,以及他们是初犯还是常犯,是有意还是无意……诸如此类,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方能因材施教。
教师的言行应为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无声的批评,以达到“无声更胜有声”的效果。批评学生时要庄重严肃,语气恳切,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把椅子歪靠在墙上,翘起二郎腿,或口叼香烟,喷吐烟圈;有点摔课本、拍桌子等,这些举动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反批评的心理,降低批评效果,而且有损教师自身形象。一些学生由于自制力差难免會再而三地做错事,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批评这些学生时,不揭他们的就疮疤或新帐老账一起算,而是就事论事,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并启发学生去反省,提示错误一经处理,就不再提起,给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时间。而有些教师出于好心或一时之气,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就常常提起以往的一些错误,想使学生牢记以便改正,孰不知学生会认为你不信任他,一直在搜集他的错误和缺点,反而伤害了他们强烈而敏感的自尊。另外这种秋后算账式的批评也是对他盲目自尊的一种彻底否定,从而产生极端自卑心理。因此,班主任的批评要有针对性,千万不可揪住辫子,搭车批评。
要取得批评的最佳效果,必须讲究“火候”,即选择批评的最佳时机和场所。一般而言,任何人在被批评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只要其他人在场,即使教师的态度再诚恳,批评的方式再温和,也会让学生感到伤面子。因此,批评尤其是严厉的批评,要选择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时候进行,同时,批评要及时,充分发挥其近因感知效应,不能拖的时间过长,批评应该点到为止,只要让其明白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就罢手,不宜穷追猛打。
正确的批评方式,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调节学生的逆反和报复心理,并能引导学生有消极变为积极,不同性格、情感、意志和自我控制力的学生对于批评有明显的不同,所以班主任批评学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对性格活泼的学生给予直接式的批评;对性格内向,多愁善感的学生给予对比式批评;对逆反心理的学生宜采用缓冲式的批评;有的学生爱恶作剧,课堂上你可以尽量不与他正面交锋,有点学生爱面子,你可以随时随地轻描淡写地给予点化。
批评,即使是最温和的批评,也是对学生否定的评价。批评之后,学生感情上也可能会产生自卑、消沉、低落等消极反应,我们教师要细心观察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一来不至于使学生因自尊体验的极端性而走向我们教师意愿的反面。
如果每个班主任在工作中都能讲究批评的艺术,那么批评就会成为帮助学生克服和杜绝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所以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这个度,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批评的功能,使之达到教育的目的,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我们教师,与其说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不如说是肩负改变学生心理的重托。学生心灵改变的过程,是他自己体验、自己感悟的过程。其实,不需要很多,也就在那么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我们稍微使一点点力,就可以使学生的航船纠正方向,加足马力,驶向光明美好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