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校开展了“统计”教学的专题研讨会。吴老师执教“统计”一课,其中精彩的教学片断,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断一:
(出示例题主题图,如图1)
师:小红家养了许多小动物,要想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1:把它们先分一分、排一排,最后再数一数。(教师点击课件,如图2)
师:如果老师要求你把小红家饲养小动物的情况画在纸上,你会吗?(学生尝试画图)
师:你们画好了吗?(部分学生示意完成,还有部分学生正忙得不可开交)
师(问没有画好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还没有画好?
生2:小动物太难画了。
师(问已经画好的学生):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画好了?
生3:我是用一个三角形表示一只鹅,用一个正方形表示一只鸭,用一个圆形表示一只鸡。(同时展示学生的作品,如下图)
师:你真会想办法!用一个图形表示一只小动物,这样画起来就方便多了。可是别人怎么知道三角形就是代表鹅呢?
生4:再在每一列图形的下面写上名称或画上小动物的头像。
师:如果我们用同一种图形(小方块)表示三种小动物,你觉得可以吗?(出示图3,如下)
师:为什么也行呢?你能接着完成吗?
(学生完成上面图3的练习)
赏析:从主题图入手,帮助学生复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唤醒学生的分类意识,渗透统计思想,为学生的新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安排学生尝试画图,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遇到“麻烦”,从而使学生感受用方块图表示数据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初建统计图的模型。
片断二:
师:老师想了解我们班第二组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情况,你觉得可以怎样统计呢?
生:用画“√”的方法统计。
(每一个学生依次介绍,其他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完成了下面的统计表)
师:如果我想一眼看出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多或是最少,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更清楚、更直观?
生:还可以用统计图表示。
(出示作业纸,要求学生独自在方块里涂上颜色,然后展示学生的作业)
师:与这个同学画得一样的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看得出他们很自信、很得意)
师:哎,为什么有些小朋友没有举手啊?
生:我认为他这样做还不行,因为我们根本看不出哪个兴趣小组的是2人,哪个兴趣小组的是4人……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击课件)
赏析:从学生鲜活的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完成统计表,这既是旧知的复习,也是新知的铺垫。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完整结构,掌握统计的要领,教师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暴露问题。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学生的“疏忽”,教师没有主宰课堂,主动去判错、纠错,而是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错误的原因,最后自己纠正错误,从而让学生顿悟标注统计项目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断三:
师:同学们能够正确地把第二组同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情况用统计图表示出来,那你能把我们一个班同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情况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吗?请你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出示统计表:
一会儿,有学生小声嘀咕:“作业纸上的方块不够涂。”“够涂呢!”有一学生大声嚷起来了。
师:到底够不够涂呢?
生:够涂了,我用一个方块表示5人,这样科技组只要涂1个方块,体育组涂2个方块……
师:他说的有道理吗?现在你觉得作业纸上的方块够涂吗?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生:1个方块不仅可以表示1个人,还可以表示5个人……
赏析: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既有层次性、趣味性,又有很强的指向性、挑战性。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到有困难,而这一困难经过学生思考或教师的适度点拨,又是完全可以独立解决的,真正实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整个过程学生历经了“受阻——思考——解惑”的过程,体验了自主探究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数学思维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片断四:
(课件出示小星星商店8~10月销售可口可乐的情况统计图,如下,每个方块代表4箱)
师:从图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生:从图中我知道小星星商店七月份销售可口可乐20箱,八月份销售16箱,九月份销售8箱。
生:我知道七月份销售的最多,九月份销售的最少。
生:我还知道七月份天气最热,所以销售的可口可乐最多;九月份天气凉快了,所以销售的就少了一些。
生:我估计10月份以后销售的可口可乐越来越少。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天气越来越冷,喝可乐的人就越来越少。
师:如果你是商店的老板,你会怎么做呢?
生:如果我是老板,天冷的时候就少批发一些可口可乐。
生:如果我是老板,现在我就不批发可口可乐了,改成卖别的东西,到明年夏天的时候再卖可口可乐。
师:你们真是精明的小老板!这节课同学们不但学会了用方块图来表示数据,还能根据已知的一些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和科学的运用,真了不起!课后留心观察,收集一些数据,看看哪些数据我们也可以用方块图来表示,自己试一试,好吗?
……
赏析:以上看图分析的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再次巩固了所学新知,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有效唤起他们的统计意识,体会统计的价值,发展了学生依据统计信息对未来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推断和决策的能力。
用方块图表示数据是学生今后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虽然这部分内容比较单一,但教师从局部入手,激活单一的内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考虑,丰富教学素材,逐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学会读图、看图、制图的方法,感悟统计的价值,引导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推断和决策。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把小红家饲养小动物的情况画出来”,教师匠心独到的“刁难”,锻炼了学生在困难中寻找捷径的能力。练习中巧设“陷阱”,学生以为正确无误时,结果却大失所望,出乎学生的意外,让学生记忆深刻。练习一题多变,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深入。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思想。教师的引导精当而又巧妙,学生的探究主动而又有效,课堂练习丰富而又深刻。毋庸置疑,学生有了今天学习统计的基础,明天学习条形统计图时,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吗?
(责编 蓝 天)
片断一:
(出示例题主题图,如图1)
师:小红家养了许多小动物,要想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1:把它们先分一分、排一排,最后再数一数。(教师点击课件,如图2)

师:如果老师要求你把小红家饲养小动物的情况画在纸上,你会吗?(学生尝试画图)
师:你们画好了吗?(部分学生示意完成,还有部分学生正忙得不可开交)
师(问没有画好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还没有画好?
生2:小动物太难画了。
师(问已经画好的学生):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画好了?
生3:我是用一个三角形表示一只鹅,用一个正方形表示一只鸭,用一个圆形表示一只鸡。(同时展示学生的作品,如下图)

师:你真会想办法!用一个图形表示一只小动物,这样画起来就方便多了。可是别人怎么知道三角形就是代表鹅呢?
生4:再在每一列图形的下面写上名称或画上小动物的头像。
师:如果我们用同一种图形(小方块)表示三种小动物,你觉得可以吗?(出示图3,如下)

师:为什么也行呢?你能接着完成吗?
(学生完成上面图3的练习)
赏析:从主题图入手,帮助学生复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唤醒学生的分类意识,渗透统计思想,为学生的新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安排学生尝试画图,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遇到“麻烦”,从而使学生感受用方块图表示数据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初建统计图的模型。
片断二:
师:老师想了解我们班第二组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情况,你觉得可以怎样统计呢?
生:用画“√”的方法统计。
(每一个学生依次介绍,其他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完成了下面的统计表)

师:如果我想一眼看出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多或是最少,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更清楚、更直观?
生:还可以用统计图表示。
(出示作业纸,要求学生独自在方块里涂上颜色,然后展示学生的作业)
师:与这个同学画得一样的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看得出他们很自信、很得意)
师:哎,为什么有些小朋友没有举手啊?
生:我认为他这样做还不行,因为我们根本看不出哪个兴趣小组的是2人,哪个兴趣小组的是4人……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击课件)
赏析:从学生鲜活的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完成统计表,这既是旧知的复习,也是新知的铺垫。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完整结构,掌握统计的要领,教师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暴露问题。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学生的“疏忽”,教师没有主宰课堂,主动去判错、纠错,而是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错误的原因,最后自己纠正错误,从而让学生顿悟标注统计项目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断三:
师:同学们能够正确地把第二组同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情况用统计图表示出来,那你能把我们一个班同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情况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吗?请你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出示统计表:

一会儿,有学生小声嘀咕:“作业纸上的方块不够涂。”“够涂呢!”有一学生大声嚷起来了。
师:到底够不够涂呢?
生:够涂了,我用一个方块表示5人,这样科技组只要涂1个方块,体育组涂2个方块……
师:他说的有道理吗?现在你觉得作业纸上的方块够涂吗?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生:1个方块不仅可以表示1个人,还可以表示5个人……
赏析: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既有层次性、趣味性,又有很强的指向性、挑战性。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到有困难,而这一困难经过学生思考或教师的适度点拨,又是完全可以独立解决的,真正实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整个过程学生历经了“受阻——思考——解惑”的过程,体验了自主探究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数学思维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片断四:
(课件出示小星星商店8~10月销售可口可乐的情况统计图,如下,每个方块代表4箱)
师:从图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生:从图中我知道小星星商店七月份销售可口可乐20箱,八月份销售16箱,九月份销售8箱。
生:我知道七月份销售的最多,九月份销售的最少。
生:我还知道七月份天气最热,所以销售的可口可乐最多;九月份天气凉快了,所以销售的就少了一些。
生:我估计10月份以后销售的可口可乐越来越少。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天气越来越冷,喝可乐的人就越来越少。
师:如果你是商店的老板,你会怎么做呢?
生:如果我是老板,天冷的时候就少批发一些可口可乐。
生:如果我是老板,现在我就不批发可口可乐了,改成卖别的东西,到明年夏天的时候再卖可口可乐。
师:你们真是精明的小老板!这节课同学们不但学会了用方块图来表示数据,还能根据已知的一些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和科学的运用,真了不起!课后留心观察,收集一些数据,看看哪些数据我们也可以用方块图来表示,自己试一试,好吗?
……
赏析:以上看图分析的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再次巩固了所学新知,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有效唤起他们的统计意识,体会统计的价值,发展了学生依据统计信息对未来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推断和决策的能力。
用方块图表示数据是学生今后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虽然这部分内容比较单一,但教师从局部入手,激活单一的内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考虑,丰富教学素材,逐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学会读图、看图、制图的方法,感悟统计的价值,引导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推断和决策。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把小红家饲养小动物的情况画出来”,教师匠心独到的“刁难”,锻炼了学生在困难中寻找捷径的能力。练习中巧设“陷阱”,学生以为正确无误时,结果却大失所望,出乎学生的意外,让学生记忆深刻。练习一题多变,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深入。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思想。教师的引导精当而又巧妙,学生的探究主动而又有效,课堂练习丰富而又深刻。毋庸置疑,学生有了今天学习统计的基础,明天学习条形统计图时,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吗?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