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在歧路,同是宦游人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31421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徙是传统士人个人生活中具有较强相似性的文化景观。从人之常情的角度讲,这样相似的生活遭遇必然引起文化心理、情感心态的同向变化。这些相似的心理情感变化又会在诗人的创作中渗入文字,形成情感表达的类型化倾向。从宏观上把握羁旅诗的这种抒情维度,对于微观层面的作品个案的理解无疑是有益的。
  关键词:流徙宿命;情感类型;抒情维度
  羁旅诗,又称纪行诗、行旅诗,是诗人因由种种而身在旅途,客居异乡,借以表达一种“在路上”情绪的诗歌。在羁旅诗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表现手法提炼、修辞技巧分析等技术性帮助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诗类的角度明确诗歌的抒情走向。
  羁旅诗抒情维度的把握必须结合诗人的身世遭际。羁旅诗中,作者情绪的触动少不了外在情境的激化,性情摇荡之后又必然在文字间留下痕迹。在羁旅诗的教学中,分析羁旅诗人具有普遍性的人生遭遇,对于分析羁旅诗这一诗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士人的流徙宿命
  羁旅诗“在路上”的诗歌形态决定了其创作群体的身份是一群失意士人。这里的失意一是指部分未能通过选拔,没能进入仕途的士人群体,他们为了理想和生活,往往要将自己置于“在路上”的境况。另外,失意亦可以指涉通过选拨,进入仕途官场,但又在凶险的权力运作中处于失势状态的贬官群体。羁旅诗的创作不排除还有其他状况的士人参与其中,但这两种人生遭遇的士人群体无疑是羁旅诗创作的主流。
  二、游宦求官之苦
  仕是士人的最高道德理想,也是士人的基本生活技能。士人将大量精力投注于入仕的准备,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用严重脱节,除了入仕以外,士人很难有其他社会出路。面对科场入仕的失败,失意士人的人生走向其实选择余地并不大。
  一是矢志科场,继续应考。科举考试,往往都在遥远的京城举办。对于要参加下次考试的失意士人而言,无非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到故土苦读,科考之时再动身前来;再是无颜或无力回家,便驻守繁华的京师或离京师较近的地方,如寺院,寒窗苦读,以待衣锦还乡。无论哪一种选择,他们无疑都是将自己置于“在路上”的尴尬处境。
  二是抽身科场,入幕為僚。在科举“正途”入仕无望后,入幕便成了失意士人的无奈之举。入幕可以缓解其经济困窘的境遇,更是解决政治出路的门径之一。士人可以利用幕主的政治资源,实现自己家国理想,也可以较为便捷的迂回入仕。不过,选择贤达开明、知人善用的明幕并非易事,许多下层士人并不固守一个幕主,而是以游幕的形式选择合适的幕府。但无论是仕幕一主,还是游幕四方,都有不甘愿的心之放逐,是另一种“在路上”的承担。
  三、贬谪流徙之患
  有幸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士人,也并非进入万全之境,可以坐享其成。毕竟士人精神层面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与现实层面等级森严的君臣关系并不完全一致,仕途士人的理想抱负可能会招来灾祸,比如辛弃疾之于南宋帝王。毕竟朝堂上的读书人也并非都是见贤思齐,更有嫉贤妒能者间杂,比如贾谊之于邓通。毕竟在有些人的心中除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外,更重要的还是功名利禄。
  仕途看上去很美好,实则凶险万重。正如余秋雨所言:“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有些士人甚至是一贬再贬,如苏轼。士人被贬之地无不是那个时代路遥地偏、穷乡僻壤的地方。身居其地的贬居士人无不承受着身与心的双重打击。士人无论是赴往贬谪之地的路上,还是贬居其间,此时的他们无不置自己于“在路上”的境遇。
  总的来说,不论这些失意士人的具体遭遇如何,他们的身份都具有某种“在路上”的共通性。因为入仕或为官的不顺,而使自己处于奔波流徙之中。
  四、羁旅诗的抒情维度
  人非草木,失意士人“在路上”的尴尬人生遭遇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摇荡着他们的内心情绪,而这种情绪又必然无形地渗入到关于“在路上”的羁旅诗中。对于他们人生遭际的梳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清晰地展示置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走向。从本质上讲,羁旅诗就是反映诗人走向远方,或走到远方的一种诗歌情绪表达。
  抒情维度之往回看——对故乡故地故人的殷切思念。
  羁旅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疏离。不论是矢志科场,入幕为僚,亦或是贬谪流徙,从这条路上走过,必然是对背后故地故人的疏离。疏离之地可能是故乡,也可能是自己的理想之地;疏离之人可能是故乡的父母妻儿,也可能是师长挚友。而这些在映入诗人的眼帘和胸怀的时候,又自然地激发了与之相关的内心情绪。付之于诗作,也就凝结为羁旅诗的一个抒情维度:对故乡故地故人的一种恋恋不舍,一种两地相隔而难以相见的殷殷思念,以及那种徒有思念思恋而难以相见的无奈与痛楚。
  抒情维度之往前看——对个人前途的迷茫无助。
  羁旅必然是一场指向远方的行走。对于在这条路上的诗人而言,远方又是什么呢?对于赴京赶考者而言,远方可以是那座叫京城的城市,是那场叫科举的考试。从现实层面讲,这一切是那么的确定,而从个人层面又是那么的飘忽不定,这一试可能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也有可能是“一回春至一伤心”。对于游走府幕间者,羁旅流徙者,远方无不是如此。它是那么确定的一个职务,一个地方,但这个职务与地方的背后是什么却让人难以琢磨。或许可以摇身一变,或许还是再一次的游走寻觅,或许是恩宠重开的打道回府,或许是再一次更不堪的奔波流徙。
  对于走在这条羁旅途中的诗人,他们根本不敢往前看,也不敢往前想。对于一个羁旅之人而言,远方只是一种“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恒久不确定。面对此情此境,这样的遭遇又怎能不在诗人的心中激起涟漪,在作品烙下痕迹?此之于诗作,凝结的是羁旅诗的又一抒情维度:面对人生远方,面对个人前途那种不确定的迷茫、无助与失落。
  抒情维度之看自己——羁旅途中的孤独苦闷情绪。
  羁旅途中,向后看,是一片回不去的山高水长;往前看,是一片到不了的云缭雾绕。这羁旅之途势只能是一个人走下去的路。对于走向或寄居京师力搏前途的举子,这条路上少有父母妻儿的温馨相伴,师长挚友的携手而往。对于走向府幕挣生活与前程的入幕之士,这条路上少有父母妻儿的时时在旁,师长挚友的常常相陪。至于贬谪流徙者,即使有妻儿亲人的伴护,那份内心的不甘也难有几人懂得。
  长长的路途与时光,形单影只的行路人。回头后的熟悉与抬头时的陌生都不能为我掌控,这一切的思念与不确定都只能由羁旅者一人默默承受。这样的承受多少会在人的心里投下悸动,而这悸动又或多或少的在文字中留下痕迹。这痕迹凝结的便是羁旅诗的再一抒情维度:羁旅途中的孤独苦闷之情。
  对羁旅诗的抒情维度梳理旨在实现对羁旅诗抒情走向的宏观把握,绝非是对其情感内容做机械的约束。具体诗作必须结合诗人所处的具体情境,分析诗人具体的情感激荡,否则便是无效的。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由于诗人的具体遭遇(遇赦得还)、路途走向(由远方往回走),诗作全无羁旅诗的苦闷压抑,代之以一片欢快灵动。
  对学生而言,羁旅诗的抒情维度把握是对羁旅诗作情感地貌的一次返溯式探查,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感知诗人诗作,更可以为羁旅诗的课堂教学引入新的参照视角。而这,无疑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2]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2.
  作者简介:袁海锋(1984—),男,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学文本细读、中学古典诗歌的有效教学。
其他文献
我有幸观摩两位教师的语文课,讲授的是同篇课文——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从那个方向吹》。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有风采,迥然不同。其教学过程简记如下:(为叙述方便,两位教师分别称作教师A和教师B)  教师A(共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朗读诗歌)……  师:读完后我们有何感受?  生:读起来感觉轻盈、柔和、舒缓,并有无尽的哀伤和迷茫。  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生:风和梦。风是
摘要:《促织》可以从人界与神界的空间角度进行解析,此二重空间在文本中交替出现,使小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主旨的彰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界;神界;二重空间;《促织》  《促织》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文章,选自《聊斋志异》。作品围绕促织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对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促织》一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情节曲折多变,叙事完整。主体故事结束
摘要:议论文是当下考场作文的首选文体,但结构不清晰、逻辑不严谨是该文体写作的主要弊端。议论文以阐述事理为主,结构安排方式尽管不尽相同,但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规论证结构是很有必要的。拟对议论文常规论证结构方式进行简要梳理说明,以期对议论文写作备考有所帮助。  关键词:考场作文;议论文;结构安排;论证模式  一、议论文写作常见的论证结构分析  议论文写作要恪守逻辑规则,做到有条不紊,不留缝隙,无可辩驳。“
摘要:群文阅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同一议题阅读几篇文章,并通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议题内涵、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通过确定联系点、整合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思考等方式有效开展群文阅读的方案。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方案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初中阶段结合学生认知规律特点进行教学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群文阅读可以
写景作文离不开“景”和“情”,要么写景抒情,在一幅幅画卷中舒展情怀;要么融情入景,将情感注入景物中,给景物赋予生命力。而无论哪一种写法,最终都是“情”、“景”两条线贯穿全文,一虚一实,勾勒出唯美的景致,散发出丰富的情感。《济南的冬天》为读者勾勒出与众不同的北方冬日美景,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独特的布局和语言风格,具备了诸多启发借鉴之处。  一、由字到画,巧妙布局  写景文重要的是谋篇布局,按照顺序描
摘要:2017年版新课标指出:“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整本书阅读在新课标的18个任务群中处于核心地位。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整本书阅读,有效运用一定的方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论语》整本书阅读中运用学习支架提升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学习支架;有效运用  2017年版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不同于篇章阅读,
在重庆市巴南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温暖的灯光下,一张“巴县留法勤工俭学分会预备学校赴法学生代表名单”静静地躺在展示柜里。  百年时光飞逝,这个巴南区档案馆的镇馆之宝,仍然留存着邓小平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迈出救亡图存步伐时的真实温度。  档案资料卷帙浩繁,这份名单能重见天日绝非偶然,而最大的功劳要归于四川省巴县档案馆(今重庆市巴南区档案馆)原馆长刘后昆,一位在党66年的老党员。  拓荒牛:不辱使
摘要:作文评价与升格,可尝试由学生自主完成。自主评改可遵循以下五个步骤:示范评、 自评、 组评、 师评、 家长评。自主评改应遵循以下七个要领:科学分层分组并灵活改组、 教好方法、及时评改、注重升格过程、完善成长袋、提倡多次评改重视发展性评价和榜样激励。  关键词:作文评价;自主评改;五步骤;七要领  新课标强调:“要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个性、创意的表达、评改,逐步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教
70年风雨兼程,70年乡村巨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农村的容貌有了大变样,比如身边的村广播站。  关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我脑海中最美好的回忆,是当时竖立于池塘边上的那个大喇叭。  那个年代,广播是我们贫穷的乡村里唯一传递信息的工具,这种信息从乡政府广播站发出,再传输到各个村落。  当时因经济落后,为了节省成本,各村就选择位置较高、人群集中的地方,用一根水泥杆竖立起一个高音喇叭,方便传
摘要:拟对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试题亮点及考场作文亮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学生考场作文中出现的概念不清、审题不准等问题,对今后作文教学提出紧跟时代训练思辨、提升思维强调应用等建议,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2019年高考;作文;述评  一、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及考场作文亮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到湖南省高考语文评卷现场调研发现,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有诸多亮点: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