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字到画,由心到景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景作文离不开“景”和“情”,要么写景抒情,在一幅幅画卷中舒展情怀;要么融情入景,将情感注入景物中,给景物赋予生命力。而无论哪一种写法,最终都是“情”、“景”两条线贯穿全文,一虚一实,勾勒出唯美的景致,散发出丰富的情感。《济南的冬天》为读者勾勒出与众不同的北方冬日美景,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独特的布局和语言风格,具备了诸多启发借鉴之处。
  一、由字到画,巧妙布局
  写景文重要的是谋篇布局,按照顺序描写景物,便于读者发挥想象,融入文中的景物环境中。但中规中矩的描写手法,未免显得死板,缺乏艺术气息,吸引力不足。因此,在写景作文中,可适当借鉴绘画艺术中的构图技巧,从不同侧面来展现同一自然景物,提升作文的真实感。
  (一)画面切换。整篇文章从布局来看,主线分明,以济南冬日的“温晴”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紧扣“山”、“水”两大主题绘制不同的画面,以展现不同侧面的济南冬景。如摇篮山景、雪后初晴、空灵水景三幅画面的切换,从布局上呈现出清晰的结构,先写山景,再写水景,秩序井然,层次分明,为读者呈现出立体的空间构图。一方面遵循了景物描写的空间转换规律,另一方面作者在描绘每幅画面时又融入了山水画的构图技巧,将宏大的背景与写实的近景相结合,如用“摇篮”来描绘济南的地理环境,写雪景细化到“山尖全白了”,写水景又写出了天水相接的美丽,使文章呈现出脉络清晰之感。
  (二)详略得当。在整个自然景物中,不是每个景物每时每刻都需要用文字展现出来的,而是选取最能表现景物特色的景色和时间来描写。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以大观小”的取景方法,这是山水画中常见的构图方法。如用“摇篮”比喻冬日的济南,激发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却没有直接描写济南四周的景色和地理环境,不仅形象具体,且使文章鲜活。
  (三)色彩对比。在写景作文中,学生容易将重点放在景物上,往往忽略色彩的对比描绘。然而,写景作文缺乏了色彩,如同画面缺少了颜色,很难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力。作者以北方冬天的阴郁与济南冬日的艳阳高照相对比,在色彩上一暗一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不禁想象出两幅画面来:一幅灰雾惨淡,一幅和风煦日。这种“以色补形”的烘托技巧,在写景作文中较为常见,可突出整体画面的层次感。
  在写景作文中,学生既运用的是文字,又免不了对景物的描写。因此表面上是抒写文字,实则是通过文字来展现内心的景色。在描写中可大胆运用拟人化的语言,赋予景物以生命力,使作文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二、由心到景,虚实结合
  写景作文需要心中有景,才能行诸笔端。相反,心中无景,为了描写而描写,景物也会显得呆板而毫无生机。在景物描写中,借用山水画的绘画风格也是颇为常见的手法,在作文中可谓行之有效,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入体验。要使读者感受到景物之美,首先要感动自己。《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运用亲身感受来写,通过唤起读者个人情感经历的方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文章开篇作者交代了自己的个人经历,从北平到伦敦,再到济南,呈现出了文章的真实感,使读者确信作者笔下的“济南冬景”的切身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写景作文中,完全可借鉴这种描写手法,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起,从开篇就奠定全文求“真”求“实”的基调,用“印象”和“感受”来吸引读者,调动情绪,以产生情感共鸣。
  (二)虚实结合。在写景作文中,对景物描写的真实性至关重要。比如本文中作者描写“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对真实景物的描摹如同绘画中的素描,是绘制一张画的基础。但仅写到此处还远远不够,未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因此务虚的写法也要运用。如本文中描写“温晴”阳光下的济南,作者用“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拟人手法,不仅使原有景物更加具体传神,还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再如“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赋予山以人性化特征,使景物立刻鲜活起来。可见,虚写是对实写的艺术加工,赋予景物以生命力。
  在景物作文的写作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将个人情感赋予现实的景物,再以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在心中构想整个景物、景色,在现实景物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进而运用虚化的手法结合个人情感,用抽象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从写作效果来看,使固态的景物变得动态活跃,为景物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后,使文字更具有生命力。
  《济南的冬天》可作为写景范文指导学生借鉴学习。作者抓住了济南冬景的特点,通过巧妙地布局,用有限的篇幅为读者展现出不同角度、不同风情的济南冬景;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借用绘画中构图取景的技巧,或宏观,或局部,勾勒出一幅幅斑斓唯美的画卷,将内心的景色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使文字具有立体感,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文章所呈现出来的“由字到画、由心到景”的艺术魅力,将景物与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初中)
其他文献
摘要: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了词人无喜无悲、得失两忘的人生哲学,也表现了词人从容淡定、无忧无惧的政治品格。这不是放弃,更不是自我放逐;不是虚无,更不是放诞无为。词人运用升格艺术,虚实相生,见微知著,以平常的、具体的意象与“故事”来表现深邃的思想与丰沛的情感。  关键词:赏读;狼狈;旷达;降格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虽然是名篇佳作,但是其所叙述的“故事”却是很寻常的。要读懂
很多病句题都是有章可循的,其句子含有一些语病的“标志语”,这些“标志语”往往是辨析病句的“抓手”。做此类题时,考生如果能快速找出“标志语”,就可以定位靶心,有的放矢了。下面笔者结合2013年高考真题就通过“标志语”辨析病句做一个归类,希望对考生复习备考能有所帮助。  1.并列短语  【错例1】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
摘要:写日记好处多多,学生如果能养成天天写日记的好习惯,那么将会终生受益。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写日记的素材可以从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入手,可以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入手,还可以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读书生活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日记选材;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
1981年2月28日,像一株幼苗,披满灿烂的阳光,璀璨着晶莹的露珠,《语文教学之友》杂志终于破土而出了!岁月荏苒,转眼她已走过40个春秋。40年,她见证了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变革;40年,她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与收获;40年,她得到过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与爱好者的普遍青睐和好评;40年,她与众多的读者、作者一起成长、一起提升。  在创办之初,对刊物的未来,大家并没有充满底气。第一任主编、原廊坊师范专科学
摘要:《红楼梦》是中学生必读篇目,阅读《红楼梦》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核心素养的一条便捷途径。通过交流讨论,师生认识到宝黛的爱情审美因素不可或缺。对生命美的感知和热爱,成为构筑宝黛爱情的强大基石;艺术美的欣赏与创作,构成宝黛的生命形态;真,装饰了黛玉的美。  关键词: 宝黛爱情;生命美;艺术美;真  《红楼梦》整体阅读在学生语文学科四个核心素养,特别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培养与提高上,从多个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等平台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同意發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本刊编辑部   2021年5月
我有幸观摩两位教师的语文课,讲授的是同篇课文——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从那个方向吹》。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有风采,迥然不同。其教学过程简记如下:(为叙述方便,两位教师分别称作教师A和教师B)  教师A(共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朗读诗歌)……  师:读完后我们有何感受?  生:读起来感觉轻盈、柔和、舒缓,并有无尽的哀伤和迷茫。  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生:风和梦。风是
摘要:《促织》可以从人界与神界的空间角度进行解析,此二重空间在文本中交替出现,使小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主旨的彰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界;神界;二重空间;《促织》  《促织》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文章,选自《聊斋志异》。作品围绕促织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对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促织》一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情节曲折多变,叙事完整。主体故事结束
摘要:议论文是当下考场作文的首选文体,但结构不清晰、逻辑不严谨是该文体写作的主要弊端。议论文以阐述事理为主,结构安排方式尽管不尽相同,但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规论证结构是很有必要的。拟对议论文常规论证结构方式进行简要梳理说明,以期对议论文写作备考有所帮助。  关键词:考场作文;议论文;结构安排;论证模式  一、议论文写作常见的论证结构分析  议论文写作要恪守逻辑规则,做到有条不紊,不留缝隙,无可辩驳。“
摘要:群文阅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同一议题阅读几篇文章,并通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议题内涵、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通过确定联系点、整合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思考等方式有效开展群文阅读的方案。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方案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初中阶段结合学生认知规律特点进行教学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群文阅读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