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深入分析的路径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qiz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论家刘勰曾言:“论如析薪,贵在破理。”意思说,议论事理,好像是在劈柴,要照着木柴的纹理去劈,才能容易地将木柴劈开。笔者以为,刘勰的这句话对议论文写作提出两点要求。
  第一是,议论文写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需要走向深刻。这是文体特征的要求,《高考说明》中对一类卷的要求是“分析深刻、立意独到”。第二,要想将议论文分析深刻,必须找到事理分析的切入口,探索到分析的规律,这样才能容易走向深入。
  这两点,对目前学生的写作实际很有现实意义。就学生目前议论文写作实际而言,有两点亟需改变:一是论述浮于表面,只停留在事物表层,而不能深入本质;二是程式化写作明显,部分学生懒于思考,惰于分析,常是以套版驱动思路,思维僵化。那么,在学生写作实际中,如何撬开思维大门,疏通思维路径,让学生写出优秀的议论文呢?
  对此,笔者以为,应在议论中发现矛盾,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在此,结合教学实际,简要谈谈在这方面的做法与思考。
  一、固守原点,找准矛盾分析的角度
  矛盾的双方,是分析事物、辨明道理的路径,是分析走向深刻的通道。那么,在实际操作中,从哪些方面发现矛盾呢?
  1.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在新材料作文中,作文核心要求由审美逐渐过度到审智,材料形式多是名言。对于部分名言材料,学生需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深入探究。例如,2015年题天津题中的“范儿”,江苏题中的“智慧”,考生可以就矛盾的双方立场,对关键词进行推敲。例如,以“智慧”为例,一是可以从本质角度,“智慧”与“知识”蕴含有“死”与“活”的对立,前者是“活知识”,而“知识”是个静态概念。
  2.作文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对于含有两个关键词的名言,我们可以从抓关系入手,运用矛盾分析法将分析引向深入。如2015年的浙江卷,其中“人品”与“文品”,2015年福建题“有路”与“无路”。以福建卷为例,其中有一句: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这句话,思辨的空间很大。其实,如果将潜台词补全,我们发现,这句话包含两对矛盾:“走不通”和“走得通”、“敢走”与“不敢走”。如果抓住这些矛盾,我们就可以进行深度思考:只要敢走就一定能走得通吗?孔子、屈原、辛弃疾、岳飞等等,他们都有胆识和魄力,可为什么不能走呢?是社会力量太强大,还是自身力量太孱弱?还是走的方向有问题?即便“天时地利人和”,难道所有的路真的都能走得通?
  3.论证中的逻辑。以上两种渠道,都是在审题与立意过程中,借助矛盾双方,进行深度分析与探寻独到立意。另外,学生还可以在议论的行进中,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深度分析,如全面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内外因分析方法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是分析事物、辨明道理的“入口”。因此,要向消除如此定势思维,需要引入矛盾分析,进行多元化思维。
  二、多元思考,依托矛盾特征的指向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既然如此,那么可以说任何一个观点、一个思想,都存在着矛盾。这是作文打破思维定势、进行深度思维的出发点和基本思想。
  1.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如“攻”与“守”、“表”与“里”。为此,对于某些关键词,学生可以“咬文嚼字”,进行深度思考,挖掘内在实质。例如:在天津卷优秀作文《青春范儿》中,作者抓住关键词“范儿”,根据“表”与“里”矛盾的常规路径,指出“范儿”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内涵,从而让思想转入深层。
  另一方面,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每一方都包含着、渗透着对方的因素或属性。例如在《留侯论》中,颍上老人通过“挫败”教育,让张良从“刚”走向“柔”,促使其完成人生的华丽转变,留下一段历史佳话。如在上海卷优秀作文《刚柔相济、早就和谐之美》中,作者就是运用二元思维,从柔至刚,文章思辨性很强。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例如,鲁迅的在《拿来主义》中,他先从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写起,送去主义、闭关主义和象征主义,列举其危害与弊端,于是提出“拿来主义”,在阐述“拿来主义”时,又将“抛来”、“抛给”、“送来”与“拿来”进行分析与比较,层层递进,围绕内涵与外延,进行对立面的比较,最后一气呵成,提出拿来主义的实质。
  3.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上善若水任方圆》的作者就运用这种思维,分析“善”与“恶”的本质区别,很有见地。事物的运动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事物矛盾有其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例如,江苏卷《忧与爱(忧之分寸篇)》中,作者认为,面对孩子教育,“无忧”不行,“少忧”也不行,“过分忧虑”也不行,最后指出,面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把握分寸。
  三、运用方法,进行深度思考
  矛盾分析法是议论文中学生经常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措施的常用方法。在实际写作中,有以下几种常规思维方法:
  1.全面看问题
  徐贲在《明亮的对话中》中指出,现在的学生说理文写作中,其中有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论点武断,表达片面。解决这一顽疾,需要全面看问题,即看问题必须考虑矛盾双方,坚持辩证法的全面性。在议论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中心观点进行修补。如2015年浙江卷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作者先从时代特征与人性角度出发,指出二者正向对应的关系,但是,在文章后半部分,借助莎士比亚的例子,指出“这并不是说,高尚的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分析逻辑严谨,论证缜密。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坚持在普遍性指导下,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在议论文写作中,就是要设置背景,让议论与分析落到实处,让观点显得更缜密,例如《成就他人精彩》中对“捷径”的分析:捷径在某个方面虽然是个贬义词,它会使人变得懒惰,不勤于动脑想事,造成工作失利,缺乏锻炼而导致节节败退。但偶尔走走捷径也会比死脑硬套来的容易,甚至会引人从此踏上成功的路途,赢的至高无上的光荣和鲜花,甚至是一声声肯定的赞美。
  写议论文,我们都需要找到生发“议论”的“论点”所在,这是文章的突破口,它必然跟我们的思辨性思维有关,我们只有由此出发,才能把议论文写好。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构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对于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被教育工作者推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在情景教学课堂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并在情境创设与模拟中升华情感,启迪思想。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更是能实现基础教育下的人文教育突破。以下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谈谈有关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的具体应用。  一、采用多媒体,强化视觉情景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对万事万物好奇心极强的成长阶段,尤其是一些感官
高考考场作文想获得一个理想分数就必须让作文有亮点,如果全篇做到熠熠生辉恐怕有难度,但有一两个亮点,也就起到了“一俊遮百丑”之效,抓住阅卷者眼球,打动阅卷者之心。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目前高考考纲要求以及学生作文现状看,应在作文创新上下功夫。作文是最富有个性和人文色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作文。目前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把作文创新列为最主要的一条。那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呢?笔者认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程度的加大,各种社会思潮涌入进来。西方势力开始利用社会思潮的文化观念进行隐蔽性的意识形态渗透,面对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发展,在新形势下高校作为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短短不到200字却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文笔清新、浑然天成。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一个“痴”字画龙点睛,让众多语文教师在教授此篇时作为重点来突破主人公张岱的形象,而笔者认为这个“痴”字不仅仅指的是张岱一人,《湖心亭看雪》共三个“痴”人形象。  张岱,痴情的人。
一、课题及教学难点  《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而《氓》又是其中的一篇著名的爱情诗,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好教材。因此,如何把握尺度,掌控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女主人公被遗弃的原因(这也是重点)。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引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探讨古今中外女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普遍内容空泛,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材料贫乏,是学生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是源于他们没有贴近生活,缺少厚重的文化积淀,不善于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所致。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是改变这种状况的突破点。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及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乡土文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在学生文化内涵的建设、文化的提升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各类因素的作用下,高中学生缺乏文化修养的问题已经日渐紧张。增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方面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增强学生个人学习动机的过程中建立完美的个人品质;在完善个人文化修养的同时自觉过滤各种不良思想的扩散。所以,为了达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完善学生的文化内涵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二者就成了许多中学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使之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得到优化实现呢?笔者不揣冒昧,在此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拓展分为五个类型。  一是主题理解上的拓展。这类拓展主要是依据教学内容,寻找同一类主题思想的题材内容。通过比较,达到既让学生深化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又能在同一个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