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转向了课程,校本课程的建构开发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也是难点。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广大教师迎难而上正探索校本课程的建构。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在探索建构历史学科校本课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社区的独特性,充分发掘乡土资源,突出学校传统和地方人文特色
我所在的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其前身是船山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建构了一个以“王船山"为中心的历史校本课程,开设了《一代闻人王船山》、《王船山的教育思想》《王船山与“与时俱进"》等课。采取让学生查找资料、采访上年纪的学校老教师、组织考察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等方式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深刻了解了我校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了学生热爱学校,以学校为荣的奋发向上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参与该课程的学生表示:一中有光荣的历史,今天我以一中为荣,明天一中以我为荣。
衡阳市地处南岳衡山之南麓,蒸湘交汇,山灵水秀,物产丰饶,衡阳儿女在此生生不息,群英辈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乡土历史。在建构校本课程中,我们发掘乡土历史资源,建构了《蔡伦与造纸术》《湘南学联》《夏明翰》《近代女权运动与唐群英》等课目。我们还进一步拓展,拟定了《抗战中的衡阳保卫战》《湖湘学派衡阳人》《毛泽东在衡阳》《衡阳地名溯源》等课目。这些课的开设充分展示了衡阳作为一座文化名城的古典神韵,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增光添彩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历史校本课程兴趣小组”有一段这样的总结:我们的家乡衡阳之所以可爱,在于历史上它如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东汉时期大发明家蔡伦,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与秋瑾齐名的一代女杰唐群英,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光辉典范、著名英烈夏明翰,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罗荣桓元帅……就是衡阳大地上人杰、英才的代表,学习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献身精神,将激发我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投身于振兴衡阳经济的实践中去。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
我们在建构历史校本的发端之时,采取举办“历史校本课程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生自己拟定课程题目并讨论,然后才决定实施建构。这一举措为我校历史校本课程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开端。如今,“历史校本课程兴趣小组”队伍在扩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做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成就感特别强。譬如,兴趣小组有十几个成员提出衡阳市的地名特别有文化,建议建立一个《衡阳地名溯源》的课目。历史兴趣小组师生们经过反复讨论后,决定尊重这些学生的意愿,并让他们参与这一课程。大家进行了分工,分头查找资料,实地考察,采访社区等,忙乎下来有了出乎意料的成绩。如黄茶岭原名黄巢岭,是唐末黄巢起义远征江南路过此地时留名。传说黄巢曾在一株樟树上拴马,此株樟树至今犹存,千年古樟号称古樟之王,衡阳市政府正采取措施保护古樟,建造“古樟公园”。实地考察时,师生们面对历经千年沧桑的古樟,感慨颇多。
南岳衡山“万寿鼎”,大鼎上铸有一万个不同字体的“寿”字,旨在弘扬“寿”文化。“历史校本课程兴趣小组”就此展开了讨论,决定建构《南岳寿文化》课目。建构中有的学生引经据典,论证了“寿比南山的南山就是南岳衡山”。看其架式,俨然博士论文答辩,同学们那整合资料为已所用的能力,真让我刮目相看。
建构校本课程需要开放的教学环境,需要学生的参与。教學环境越开放越民主,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越活跃,教师把握学生的认知程度的质量就越高,指导的针对性就越强。同时,从操作层面来说,难度也就越大,对教师的素养要求也就越高了。
三、注重教师的创造性,充分体现课程的动态生成,有利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挥和业务素质提升
建构历史校本课程,与其说是历史教学的改革,还不如说是对历史教师的改造。强化历史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加强课程改革的动力和愿望,是校本课程建构的重要前提。建构校本课程,要注重教师的创造性。
什么是教师的创造性呢?简单言之,不仅指教师对历史知识本身特征的认知度与运用技巧,更主要的是指教师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社会和历史的认知能力。
校本课程建构所追求的创造性、个性发展,不是简单地要求资料拼凑能力或进行课程模式训练,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体验和社会性的发展中,不仅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为终身发展奠基。
校本课程建构之初,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真有点无所适从,习惯了“照本宣科”,真不知如何来“建构”以校为本的新课程。随着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全面展开,我们的“历史校本课程兴趣小组”诞生了。“一代闻人夫之堂堂留正气,百年母校学生处处泛中流”,第一个历史校本课程课目《王船山》从学校大门的对联上走了下来。尔后的事情,不是教师领着学生做,而是学生想到了提出来,教师们再商量着,组织师生一起探索。“好老师是学生培养出来的”,一期下来,历史老师不再是板着脸的念书匠了;一年下来,历史老师好象真的“博古通今”了。看来,要想成为一名让学生满意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是一位学者型或专家型或研究型的教师,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独创的教育教学风格,三还要有独特的教师人格魅力。校本课程的建构需要优秀历史教师的组织参与,校本课程的建构也要有利于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提升。
综上三个方面所述,校本课程的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有力回应,是学校充分发展自身优势,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探索校本课程建构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万里长征刚刚起步,唯有在这条路上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追求进步,才能真正获得教育改革带给教师与学生的乐趣,才会真正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教育局)
一、注重社区的独特性,充分发掘乡土资源,突出学校传统和地方人文特色
我所在的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其前身是船山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建构了一个以“王船山"为中心的历史校本课程,开设了《一代闻人王船山》、《王船山的教育思想》《王船山与“与时俱进"》等课。采取让学生查找资料、采访上年纪的学校老教师、组织考察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等方式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深刻了解了我校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了学生热爱学校,以学校为荣的奋发向上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参与该课程的学生表示:一中有光荣的历史,今天我以一中为荣,明天一中以我为荣。
衡阳市地处南岳衡山之南麓,蒸湘交汇,山灵水秀,物产丰饶,衡阳儿女在此生生不息,群英辈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乡土历史。在建构校本课程中,我们发掘乡土历史资源,建构了《蔡伦与造纸术》《湘南学联》《夏明翰》《近代女权运动与唐群英》等课目。我们还进一步拓展,拟定了《抗战中的衡阳保卫战》《湖湘学派衡阳人》《毛泽东在衡阳》《衡阳地名溯源》等课目。这些课的开设充分展示了衡阳作为一座文化名城的古典神韵,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增光添彩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历史校本课程兴趣小组”有一段这样的总结:我们的家乡衡阳之所以可爱,在于历史上它如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东汉时期大发明家蔡伦,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与秋瑾齐名的一代女杰唐群英,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光辉典范、著名英烈夏明翰,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罗荣桓元帅……就是衡阳大地上人杰、英才的代表,学习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献身精神,将激发我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投身于振兴衡阳经济的实践中去。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
我们在建构历史校本的发端之时,采取举办“历史校本课程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生自己拟定课程题目并讨论,然后才决定实施建构。这一举措为我校历史校本课程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开端。如今,“历史校本课程兴趣小组”队伍在扩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做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成就感特别强。譬如,兴趣小组有十几个成员提出衡阳市的地名特别有文化,建议建立一个《衡阳地名溯源》的课目。历史兴趣小组师生们经过反复讨论后,决定尊重这些学生的意愿,并让他们参与这一课程。大家进行了分工,分头查找资料,实地考察,采访社区等,忙乎下来有了出乎意料的成绩。如黄茶岭原名黄巢岭,是唐末黄巢起义远征江南路过此地时留名。传说黄巢曾在一株樟树上拴马,此株樟树至今犹存,千年古樟号称古樟之王,衡阳市政府正采取措施保护古樟,建造“古樟公园”。实地考察时,师生们面对历经千年沧桑的古樟,感慨颇多。
南岳衡山“万寿鼎”,大鼎上铸有一万个不同字体的“寿”字,旨在弘扬“寿”文化。“历史校本课程兴趣小组”就此展开了讨论,决定建构《南岳寿文化》课目。建构中有的学生引经据典,论证了“寿比南山的南山就是南岳衡山”。看其架式,俨然博士论文答辩,同学们那整合资料为已所用的能力,真让我刮目相看。
建构校本课程需要开放的教学环境,需要学生的参与。教學环境越开放越民主,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越活跃,教师把握学生的认知程度的质量就越高,指导的针对性就越强。同时,从操作层面来说,难度也就越大,对教师的素养要求也就越高了。
三、注重教师的创造性,充分体现课程的动态生成,有利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挥和业务素质提升
建构历史校本课程,与其说是历史教学的改革,还不如说是对历史教师的改造。强化历史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加强课程改革的动力和愿望,是校本课程建构的重要前提。建构校本课程,要注重教师的创造性。
什么是教师的创造性呢?简单言之,不仅指教师对历史知识本身特征的认知度与运用技巧,更主要的是指教师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社会和历史的认知能力。
校本课程建构所追求的创造性、个性发展,不是简单地要求资料拼凑能力或进行课程模式训练,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体验和社会性的发展中,不仅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为终身发展奠基。
校本课程建构之初,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真有点无所适从,习惯了“照本宣科”,真不知如何来“建构”以校为本的新课程。随着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全面展开,我们的“历史校本课程兴趣小组”诞生了。“一代闻人夫之堂堂留正气,百年母校学生处处泛中流”,第一个历史校本课程课目《王船山》从学校大门的对联上走了下来。尔后的事情,不是教师领着学生做,而是学生想到了提出来,教师们再商量着,组织师生一起探索。“好老师是学生培养出来的”,一期下来,历史老师不再是板着脸的念书匠了;一年下来,历史老师好象真的“博古通今”了。看来,要想成为一名让学生满意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是一位学者型或专家型或研究型的教师,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独创的教育教学风格,三还要有独特的教师人格魅力。校本课程的建构需要优秀历史教师的组织参与,校本课程的建构也要有利于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提升。
综上三个方面所述,校本课程的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有力回应,是学校充分发展自身优势,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探索校本课程建构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万里长征刚刚起步,唯有在这条路上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追求进步,才能真正获得教育改革带给教师与学生的乐趣,才会真正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