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利用外资 质量水平齐升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19g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期间,外资在促进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吸收和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促进区域间投资合作、稳定扩大外商投资等。吸收和利用外资保持了平稳增长,实现了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吸收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预计可达到4200亿美元,为“十五”期间的1.5倍左右;全球排名由“十一五”期末的第4位上升至第2位,并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2009年,我国吸收外资的降幅也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此后又较早较快地进入了复苏通道,这表明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工作获得了全球投资者的认可,有效提振了投资者信心。相关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所作的调查也显示,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之一。
  
  外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国修订和制定了外资并购和设立合伙企业等项规定,促进了外资市场主体立法的进一步完善;继续深化外资审批体制改革,仅商务部在2009年一年内就先后取消和下放了26大类审批事项,目前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报商务部核准的仅占全国的0.2%左右,有效推进了投资贸易便利化;在扩大开放的前提下再一次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同时切实加强对产能过剩领域外商投资的引导,提升了外资产业政策制定工作水平;特别是近一个时期,国家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工作,就稳定和扩大外商投资、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政策文件,这必将为未来外资工作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外开放工作有序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推进建筑、分销、直销等行业的对外开放,全面履行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承诺。在此基础上,我国进一步向全球主动开放旅游、金融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等产业领域;与东盟及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等国签订多个双边协定,安排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的相互开放;通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补充协议,在专业服务、信息技术、视听、运输等40多个部门对港澳分别做出高于世贸组织的开放承诺。
  
  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一、三产业吸收外资占外资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期的30%上升到48%,特别是投向现代农业、商贸服务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外资明显增多。制造业领域中,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继续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行业的外资日益形成规模。
  与此同时,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了明显提升。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1400家,比“十五”末期增长近一倍。外资研发中心中,从事先导技术研究的近50%,已超过从事市场调试型研究的比重(40%);60%以上的研发中心将全球市场作为其主要服务目标。这表明,外资在华研发工作的重点已经从简单,的市场应用服务逐步转向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
  在这一时期,我国还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集中力量发展了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目前我已成为国际第二大离岸服务外包目的地市场,为下阶段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区域协调发展z-4~深入开展
  “十一五”期间,外资在我国内的区域布局有所改善,中西部吸收外资占全国总量的比重,由11%上升到14%左右,不但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沿边、沿江开放战略的推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新的区域开放平台在中西部兴起。以外资经济为主体的各类产业聚集园区的实力和整体功能有了明显提升,“十—五”期间有22个中西部省级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使得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数达到T43个。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的举办,填补了中部地区区域性投资促进平台的空白,5年间共吸引境外客商近3万人,引入合同外资426亿美元。
  区域间的投资合作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通过对口支援、开发区异地合作、设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等形式,区域间合作机制日趋完善,不但促进了产业梯度转移,更便利了东部地区管理模式的输出,提升了中西部外资工作的水平。中西部地区不但在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方面有了明显进展,电子、汽车、航空航天、医药制造、现代农业等高端产业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也已初具规模,在一些领域甚至开始与东部地区实现同步发展。
  
  促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获更好发挥
  
  凭借其优质资产和较高的生产经营效率,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和就业的重要吸纳渠道之一,其创造的工业产值、税收、进出口额分别达到全国的28%、22%、55%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约占80%),直接吸纳就业约4500万人。作为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外商投资企业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溢出效应大幅提升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外资带来的先进理念和国际规则,有力地推动了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其他文献
“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浪潮中身处不败之地,不妨借鉴欧美跨国公司的经验:借助企业外脑一一营销咨询公司来帮忙。世界500强的企业,有50%以上的公司拥有长期合作的国际著名咨询公司来服务,100%的公司接受过多次咨询服务。中国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全球化,本土营销咨询业应义不容辞地为其助力。”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发表了上述观点。他认为:“目前,在我国国际贸
期刊
过去的一年里,中美双方在人民币汇率、贸易差额、贸易摩擦、稀土等问题上产生了一些分歧。此次胡锦涛访美,外界对其寄予很大的期望,一致认为,此次访问更具有象征意义,不仅是对2010年一年内产生的所有分歧画上一个圆满句号,更是对未来中美两国关系的走向定下了基调,同时,也为今后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经济贸易关系是中美关系的主食。现在给中美经贸关系全面定性是不容易的,因为未来10年,5年,
期刊
发展会展业可同时促进投资、消费和外贸平稳增长,对航空业、铁路业、运输业、酒店业、餐饮业、物流业及旅游业等各类其他服务业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会展业作为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有“城市的面包”之美誉。会展业能为主办地带来强大聚集和辐射效应,对当地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直接联动效益可达1:10。在我国,自2002年各地把会展业作为带动产业经济和拉动消费的龙头之一,出台各项扶持政策。但
期刊
中荷经贸合作源远流长,是中荷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荷兰是中国在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和最值得信赖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近年来,中荷两国经贸往来日益紧密,两国经济领域高层互访频繁,中小企业投资贸易活跃,经贸合作潜力无限。    荷兰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属外向型经济,其80%的原料靠进口,60%以上的产品供出口。对外贸易的80%在欧盟内实现。荷电子、化工、水利、造船以及食品加工等技
期刊
第1位:李盛霖 中国交通运输部部长    他不会开船,也从来没有在大海中工作过。然而,在今后的10年中,这位中国交通运输部部长会是每一次航运界长期性变革的中心人物。他毋庸置疑是目前航运界中最有影响力的人。  为了经济稳定发展,政府部门宣布了航运业发展战略,它囊括了从中国造船融资到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等一切行业,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决策是在李盛霖的办公桌上完成的。  他的视野中不仅有运价高低、运力过剩与否
期刊
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体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稳定国民经济、维护经济发展多样性、对社会劳动力的吸纳与限制行业垄断方面的作用都不可忽视。  在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另外,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
期刊
“十一五”期间,我国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及对外劳务合作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不仅速度快、大项目多,而且领域广泛、方式多样,“走出去”的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即使在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形势下,各项业务仍实现逆势上扬,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1.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
期刊
新时期,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的国内、国际政策也应随之变化,使之达到统一。    伴随着2011年的钟声响起,我们不由得瞻望未来人类命运。其间,中国的国运已然隐现,而照耀着21世纪中国国运的是明智且富有远见的中国国内政策与国际政策的有机统一,即国内政策延伸而成的四项基本原则。    “武器是美丽的”    “西方位于世界之巅。在欧洲和北美生活的人口仅占地球总人口的大约七分之一,但他们创造三
期刊
以历史的眼光来观察,“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中国从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适度推动重构规则(或规则演化)的进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纵观“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轨迹,世界经济与政治总体趋势便是传统政治经济霸权地位相对下降,新兴市场经济体分量相对提升,中国经济地位提升尤为显著。从次贷危机高峰时期的“中国救资本主义”之说,到2010年将尽之际接连召开的两场最高层次经济外交会
期刊
为了呼吁企业家回归实业,2010年12月21日,商界传媒主办、《商界评论》与CCTV2《中国新闻报道》等承办的“2010年度(第六届)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在北京盛大开幕。本届峰会的评选主题是“两岸对标,回归实业”。21家企业获得商业模式领域创新大奖,其中宏碁集团、淘宝网、春秋航空、奥飞动漫等10家企业获得“年度最佳商业模式十强”,优视科技、创新工场、日先陈列和中企动力等10家企业获得“商业模式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