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就业教育对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大环境下就业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显得十分的重要。笔者将从就业难的大环境入手,直面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能够给相关的工作和研究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就业教育;问题;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1.从就业渠道上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1)人才市场信息的不规范:人才市场在许多城市均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态势,由于很多人才市场经营为了各自利益,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经常是很迷茫的,在茫茫的求职者中和招聘者中,去寻找自己心仪的岗位。招聘会场的布置随意而凌乱,而且对于参加招聘会的机构也缺乏一个选择性。就业环境的不公正以及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公平,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和质量急剧下滑。另外,就业的不规范化,例如,非正规就业情况十分常见,非正规就业收入也是十分惨淡,而且缺乏基本的就业保证,这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2)就业信息网站信息不畅通:许多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招聘机构或者纯网络的招聘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将一些招聘者和求职者信息进行遮盖;此外,网络信息多而杂,对于求职者而言不知道如何辨别真假信息和分辨有用信息,这对于本来就已经不是很平衡的就业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的。
2.从就业大环境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原因。
(1)供过于求:高校的多年扩招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爆炸式发展,远远超过了社会能消化的能力,用人单位的吸纳能力下降,另外,我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剧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毕业生的人数依旧呈现大幅增长,也极大的提高了就业的难度,岗位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另一方面来说,大量的扩招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保持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难发现时下招收本科生较容易,但是高级的技工师傅却很稀缺。
(2)资源分配不平衡:社会的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匹配不均衡,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尚在改革,行业与行业之间差别较大,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东南部及沿海地区较为发达,社会资源集中,工作量需求大,而西北部相对资源较少。高校的分配也存在这种现象,这将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留在相对偏远的地区,而是去竞争那些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加剧了城市的竞争。在许多大城市,人才存在饱和的现象,在很多偏远地区又是极度缺乏人才,这样资源不平衡的社会形态在短期内是无法得到完全解決。
(3)高校教育体制与社会需求不契合:我国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没有形成完美的衔接,许多企业和单位需要大量有着对口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大学生,然而很遗憾的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达到這些标准。
(4)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待提高:有些高校就业指导仅仅是走一个过场,解读一下政策,分析一下就业情况,给予一些求职技巧,再推荐一点用人单位。然而,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更为的系统并且全面。从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合适的引导,从大学生的自身潜力开始挖掘,最后根据个人的意愿挖掘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协助其形成初步的思考。
3.从高校毕业生自身上来进行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缺少对口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为人处世的能力较为薄弱。语言表达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都十分欠缺。做事情缺少针对性,办事也缺乏效率和经验。由于没有系统的职业规划,也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加强自己,很多高校毕业生感到很茫然。
(2)心态和观念尚未转变:许多高校毕业生择业的时候,高不成低不就,没有明确的目的与职场规划,导致不停的跳槽,不停的否定自己,或者在一个安逸的工作上不思进取,最终也导致被裁员。许多高校毕业生都想找个上班方便的,工资高,公司大,工作又轻松的工作,对于能力和经验都不足的情况下,就显得心态太过于稚嫩。而观念则是指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已经变得十分普遍了,现在如果高校毕业生还将自己看成香饽饽或者存在精英化教育时的观念,那就观念存在偏差了。
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毕业生觉得只有追求铁饭碗的固定工作岗位才是正途,或者太过于急切的追求高薪,反而会使得工作和求职过程变得十分浮躁。同时,许多大学生又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这无疑进一步加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高校毕业生的自我定位不准:许多高校毕业生,觉得毕业之后都能找到很好的工作,薪酬高、福利好、平台大等,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之后,高校毕业生群体人数持续增多,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区域性差别大,许多高校毕业生自我定位又不够全面,导致容易扎堆在大城市,这样无疑会导致大城市人才过于富集。另外,自身的定位对于高校毕业生十分重要。许多高校毕业生自视甚高却能力不足,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也降低了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信任感,这对于我国人才供需平衡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思想偏差。
(1)就业指导思想的质量和高度的欠缺:一方面对于就业指导工作,许多高校的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同时,许多领导也不是十分理解也不知道工作的重心,没有清晰的一个规划与策略。许多高校由于不能形成总负责,分层管理具体抓的格局,将工作落实到人力、资源都十分缺乏的副书记身上,工作难以得到顺利的开展。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质量有待提高。许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应付了事,导致高校毕业生毁约的情况持续攀高。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高校就业考核很多都是以就业率为指标,这样工作重心的偏移给高校毕业生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学生找工作目标变得更为随意,而这种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工作的简化对于学校在用人单位中的口碑也是有着极大的影响。 (2)就业指导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就目前的高校学生就业教育而言,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对于学生的就业教育指导过于简单,多数都是一些理论教育,而没有一些实践性的锻炼。另外,许多学校的就业教育老师不专业,导致无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给出更加具有时效性的建议,从而导致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课程觉得无所谓甚至反感的态度。其实就业指导应该是从多方面的去提高一些职场所必须的素养,从心理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真正的去為着学生的就业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3)就业指导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对于就业指导的理解深度还不够。有的是期限的认识偏差,认为就业指导是大四的时候为了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的知道,而非是一个贯穿大学的教育过程。所以在时间长较为匆忙,难以在短时间能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效果,难以从竞争力,工作能力,职场技能,职场心态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另外,有的甚至认为就业指导就是帮忙分配和找工作,将工作重心转变为校园招聘的展开力度,但是却忽略了就业指导最根本的目的,那就是通过教育让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加有方向性的找工作,并且好的胜任所在的工作,并且对于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职场规划。
2.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问题。
(1)缺少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是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一大弊病:许多高校都是采取使用辅导员加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作为一个搭配,甚至有的完全是由辅导员担任就业辅导,而辅导员有需要花许多时间去做就业指导方面的研究和学习,这无疑对于这类兼岗类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的人数较少,这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开展有了巨大的限制,许多的工作和想法会应为人力的不足导致无法开展。
(2)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人才:就业指导有其自身的一套知识和理论系统,兼容交叉了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专业的就业指导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要全面系统之外,还需要对于国家政策的变化的把控,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变化的把控有着更高的标准。
3.指导的方法和过程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较为枯燥和单一:据了解,许多的高校的知道内容主要是对于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讲解,然而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职场技能和职场心理、事业规划、创新能力和潜能的挖掘,就业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养成等方面内容很少甚至没有。当然,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也与上面两点有一定的关系。此外,就业指导的形式也相对呆板,通常是采用讲座、经验交流、信息搜集、组织校内招聘会等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更像是完成一般任務工作。
(2)组织架构不合理:许多高校对于就业指导中心设定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与教学相关部门严重脱节。现行教学方案的制定与执行,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改革,经常不会去与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去做,去融合,导致教学与就业难以实现良好对接。
(3)工作成果不显著: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太过于繁琐,并且任务量大,导致工作成效只能抓几个相对重要的点,无法做到全面和系统。这种情况在许多高校中并不鲜见,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节奏快,强度高,导致其难以深入学生进行工作,然而如果辅导员去兼岗就业指导工作,虽然辅导员对于学生更加了解,然而却在时间和精力上更加捉襟见肘,影响指导成效。
三、应对策略分析
1.完善就业指导思想。
在前文中提到,许多高校存在就业指导思想的质量和高度不足,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同事就业指导的理念也有所偏差。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构建的是一套能够顺应时代特征并且更加灵活和系统的就业指导思想。首先,将就业指导工作扩大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而不是仅仅毕业季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只有将就业指导工作当做日常工作进行管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高度的提升,将就业指导工作真正的重视起来。其次,需要建立一个更为系统和长效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以更加长远、更加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就业指导系统的建立,只有将就业指导工作真正的贯彻在高校毕业生的学习生涯中,才能慢慢培养其真正具有人才市场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2.合理配置就业指导人员。
在前文中我们看到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却少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才,大多数都是兼岗的班主任或辅导员。然而笔者认为,一味地去除班主任的参与也不行,因为班主任对于学生思想和生活上的情况的了解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故而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再辅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该是最好的搭配,两者做好沟通、协调和对接,既能深入学生之间开展工作,又能以一定的高度和和更专业的方式来进行工作。要达到这种标准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学习和邀请专家和职业规划培训师进行培训。同时还需要将培训系统化,这是需要辅导员和专职人员进行协商共同制定,并且不断完善和系统化。另一方面,需要拓展就业指导人员的视野,由于其工作性质,闭门造车肯定不行。就业指导人员更应该走出去,走进企业和单位,了解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真正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学习其他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和管理方法,通过改进和完善,做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和技巧。
3.指导工作系统化和全面化。
针对于前文提到的就业指导工作枯燥单一,不全面,组织架构也不合理等弊病,应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①就业指导应该与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尤其是教学部门。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就业指导的全面性和系统化建设;②增加学生“走出去”的机会,多一点社会实践的机会。主动出击,与一些企业或者单位进行合作,寻求对于学生锻炼的机会;③努力营造重视就业的氛围,更多的模拟锻炼和就业学习专题,比如模拟招聘或者专家讲座之类,就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④从领导开始入手,将毕业指导定位年终考核的目标,并且让学校全员都参与;⑤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树立模范,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校的氛围,从而达到让学生更加真实、积极地投入工作。
参考文献:
[1]朱穗云.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的分析——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5):128-129.
[2]郝鹏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5.
[3]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高校;就业教育;问题;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1.从就业渠道上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1)人才市场信息的不规范:人才市场在许多城市均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态势,由于很多人才市场经营为了各自利益,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经常是很迷茫的,在茫茫的求职者中和招聘者中,去寻找自己心仪的岗位。招聘会场的布置随意而凌乱,而且对于参加招聘会的机构也缺乏一个选择性。就业环境的不公正以及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公平,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和质量急剧下滑。另外,就业的不规范化,例如,非正规就业情况十分常见,非正规就业收入也是十分惨淡,而且缺乏基本的就业保证,这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2)就业信息网站信息不畅通:许多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招聘机构或者纯网络的招聘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将一些招聘者和求职者信息进行遮盖;此外,网络信息多而杂,对于求职者而言不知道如何辨别真假信息和分辨有用信息,这对于本来就已经不是很平衡的就业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的。
2.从就业大环境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原因。
(1)供过于求:高校的多年扩招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爆炸式发展,远远超过了社会能消化的能力,用人单位的吸纳能力下降,另外,我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剧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毕业生的人数依旧呈现大幅增长,也极大的提高了就业的难度,岗位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另一方面来说,大量的扩招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保持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难发现时下招收本科生较容易,但是高级的技工师傅却很稀缺。
(2)资源分配不平衡:社会的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匹配不均衡,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尚在改革,行业与行业之间差别较大,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东南部及沿海地区较为发达,社会资源集中,工作量需求大,而西北部相对资源较少。高校的分配也存在这种现象,这将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留在相对偏远的地区,而是去竞争那些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加剧了城市的竞争。在许多大城市,人才存在饱和的现象,在很多偏远地区又是极度缺乏人才,这样资源不平衡的社会形态在短期内是无法得到完全解決。
(3)高校教育体制与社会需求不契合:我国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没有形成完美的衔接,许多企业和单位需要大量有着对口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大学生,然而很遗憾的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达到這些标准。
(4)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待提高:有些高校就业指导仅仅是走一个过场,解读一下政策,分析一下就业情况,给予一些求职技巧,再推荐一点用人单位。然而,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更为的系统并且全面。从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合适的引导,从大学生的自身潜力开始挖掘,最后根据个人的意愿挖掘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协助其形成初步的思考。
3.从高校毕业生自身上来进行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缺少对口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为人处世的能力较为薄弱。语言表达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都十分欠缺。做事情缺少针对性,办事也缺乏效率和经验。由于没有系统的职业规划,也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加强自己,很多高校毕业生感到很茫然。
(2)心态和观念尚未转变:许多高校毕业生择业的时候,高不成低不就,没有明确的目的与职场规划,导致不停的跳槽,不停的否定自己,或者在一个安逸的工作上不思进取,最终也导致被裁员。许多高校毕业生都想找个上班方便的,工资高,公司大,工作又轻松的工作,对于能力和经验都不足的情况下,就显得心态太过于稚嫩。而观念则是指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已经变得十分普遍了,现在如果高校毕业生还将自己看成香饽饽或者存在精英化教育时的观念,那就观念存在偏差了。
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毕业生觉得只有追求铁饭碗的固定工作岗位才是正途,或者太过于急切的追求高薪,反而会使得工作和求职过程变得十分浮躁。同时,许多大学生又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这无疑进一步加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高校毕业生的自我定位不准:许多高校毕业生,觉得毕业之后都能找到很好的工作,薪酬高、福利好、平台大等,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之后,高校毕业生群体人数持续增多,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区域性差别大,许多高校毕业生自我定位又不够全面,导致容易扎堆在大城市,这样无疑会导致大城市人才过于富集。另外,自身的定位对于高校毕业生十分重要。许多高校毕业生自视甚高却能力不足,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也降低了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信任感,这对于我国人才供需平衡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思想偏差。
(1)就业指导思想的质量和高度的欠缺:一方面对于就业指导工作,许多高校的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同时,许多领导也不是十分理解也不知道工作的重心,没有清晰的一个规划与策略。许多高校由于不能形成总负责,分层管理具体抓的格局,将工作落实到人力、资源都十分缺乏的副书记身上,工作难以得到顺利的开展。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质量有待提高。许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应付了事,导致高校毕业生毁约的情况持续攀高。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高校就业考核很多都是以就业率为指标,这样工作重心的偏移给高校毕业生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学生找工作目标变得更为随意,而这种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工作的简化对于学校在用人单位中的口碑也是有着极大的影响。 (2)就业指导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就目前的高校学生就业教育而言,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对于学生的就业教育指导过于简单,多数都是一些理论教育,而没有一些实践性的锻炼。另外,许多学校的就业教育老师不专业,导致无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给出更加具有时效性的建议,从而导致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课程觉得无所谓甚至反感的态度。其实就业指导应该是从多方面的去提高一些职场所必须的素养,从心理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真正的去為着学生的就业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3)就业指导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对于就业指导的理解深度还不够。有的是期限的认识偏差,认为就业指导是大四的时候为了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的知道,而非是一个贯穿大学的教育过程。所以在时间长较为匆忙,难以在短时间能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效果,难以从竞争力,工作能力,职场技能,职场心态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另外,有的甚至认为就业指导就是帮忙分配和找工作,将工作重心转变为校园招聘的展开力度,但是却忽略了就业指导最根本的目的,那就是通过教育让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加有方向性的找工作,并且好的胜任所在的工作,并且对于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职场规划。
2.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问题。
(1)缺少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是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一大弊病:许多高校都是采取使用辅导员加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作为一个搭配,甚至有的完全是由辅导员担任就业辅导,而辅导员有需要花许多时间去做就业指导方面的研究和学习,这无疑对于这类兼岗类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的人数较少,这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开展有了巨大的限制,许多的工作和想法会应为人力的不足导致无法开展。
(2)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人才:就业指导有其自身的一套知识和理论系统,兼容交叉了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专业的就业指导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要全面系统之外,还需要对于国家政策的变化的把控,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变化的把控有着更高的标准。
3.指导的方法和过程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较为枯燥和单一:据了解,许多的高校的知道内容主要是对于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讲解,然而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职场技能和职场心理、事业规划、创新能力和潜能的挖掘,就业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养成等方面内容很少甚至没有。当然,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也与上面两点有一定的关系。此外,就业指导的形式也相对呆板,通常是采用讲座、经验交流、信息搜集、组织校内招聘会等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更像是完成一般任務工作。
(2)组织架构不合理:许多高校对于就业指导中心设定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与教学相关部门严重脱节。现行教学方案的制定与执行,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改革,经常不会去与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去做,去融合,导致教学与就业难以实现良好对接。
(3)工作成果不显著: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太过于繁琐,并且任务量大,导致工作成效只能抓几个相对重要的点,无法做到全面和系统。这种情况在许多高校中并不鲜见,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节奏快,强度高,导致其难以深入学生进行工作,然而如果辅导员去兼岗就业指导工作,虽然辅导员对于学生更加了解,然而却在时间和精力上更加捉襟见肘,影响指导成效。
三、应对策略分析
1.完善就业指导思想。
在前文中提到,许多高校存在就业指导思想的质量和高度不足,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同事就业指导的理念也有所偏差。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构建的是一套能够顺应时代特征并且更加灵活和系统的就业指导思想。首先,将就业指导工作扩大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而不是仅仅毕业季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只有将就业指导工作当做日常工作进行管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高度的提升,将就业指导工作真正的重视起来。其次,需要建立一个更为系统和长效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以更加长远、更加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就业指导系统的建立,只有将就业指导工作真正的贯彻在高校毕业生的学习生涯中,才能慢慢培养其真正具有人才市场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2.合理配置就业指导人员。
在前文中我们看到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却少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才,大多数都是兼岗的班主任或辅导员。然而笔者认为,一味地去除班主任的参与也不行,因为班主任对于学生思想和生活上的情况的了解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故而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再辅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该是最好的搭配,两者做好沟通、协调和对接,既能深入学生之间开展工作,又能以一定的高度和和更专业的方式来进行工作。要达到这种标准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学习和邀请专家和职业规划培训师进行培训。同时还需要将培训系统化,这是需要辅导员和专职人员进行协商共同制定,并且不断完善和系统化。另一方面,需要拓展就业指导人员的视野,由于其工作性质,闭门造车肯定不行。就业指导人员更应该走出去,走进企业和单位,了解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真正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学习其他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和管理方法,通过改进和完善,做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和技巧。
3.指导工作系统化和全面化。
针对于前文提到的就业指导工作枯燥单一,不全面,组织架构也不合理等弊病,应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①就业指导应该与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尤其是教学部门。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就业指导的全面性和系统化建设;②增加学生“走出去”的机会,多一点社会实践的机会。主动出击,与一些企业或者单位进行合作,寻求对于学生锻炼的机会;③努力营造重视就业的氛围,更多的模拟锻炼和就业学习专题,比如模拟招聘或者专家讲座之类,就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④从领导开始入手,将毕业指导定位年终考核的目标,并且让学校全员都参与;⑤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树立模范,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校的氛围,从而达到让学生更加真实、积极地投入工作。
参考文献:
[1]朱穗云.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的分析——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5):128-129.
[2]郝鹏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5.
[3]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