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尝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教,而学生能自求探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谓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在教学中也深有体会,“会学知识”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教学效果明显转好。为使“导”课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就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多下工夫。
一、课前准备
1. 备大纲——“导”课的范围。《大纲》规定了教学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因此,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熟悉《大纲》,这是“导”课的范围。一堂课要有其教学目标,不能谈天说地,漫无边际地遐想。
2. 备教材——“导”课的线索。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整理出一条条线索——“导线”。如讲高中地理中较难的“太阳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列出如下线索:横线为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次年3月21日,纵线为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极昼极夜范围,极昼极夜变化情况,季节更替等。顺着这条线,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问题。条理清楚,思维过程一目了然。
3. 备学生——“导”课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智能水平和知识水平,从而为难点的突破设置一定的知识“阶梯”,让学生觉得难点不难。其次,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发展到实际阶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 备方法——“导”课的技巧。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和情感的陶冶。
二、课堂教学能力的充分发挥——师“导”生“演”
1. 导“思”。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及反馈的过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给学生明确的“导线”,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使学生跟着老师的“导线”一环扣一环地去想去说去做。
2. 导“行”。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如讲“中国的地形”时,以主要地形为线索,让学生分组进行接力赛,绘一幅中国地形图,既要照顾基础差的同学有机会动手训练,又要培养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3. 导“情”。课堂上师生情感的培养,是导“课”愉快成功的保障。如果教师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亲切慈爱的目光,把学生迎上台,送回座位,学生就不怕上台了。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它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综上所述,“导”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力的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唐山市丰南二中)
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教学效果明显转好。为使“导”课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就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多下工夫。
一、课前准备
1. 备大纲——“导”课的范围。《大纲》规定了教学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因此,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熟悉《大纲》,这是“导”课的范围。一堂课要有其教学目标,不能谈天说地,漫无边际地遐想。
2. 备教材——“导”课的线索。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整理出一条条线索——“导线”。如讲高中地理中较难的“太阳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列出如下线索:横线为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次年3月21日,纵线为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极昼极夜范围,极昼极夜变化情况,季节更替等。顺着这条线,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问题。条理清楚,思维过程一目了然。
3. 备学生——“导”课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智能水平和知识水平,从而为难点的突破设置一定的知识“阶梯”,让学生觉得难点不难。其次,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发展到实际阶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 备方法——“导”课的技巧。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和情感的陶冶。
二、课堂教学能力的充分发挥——师“导”生“演”
1. 导“思”。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及反馈的过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给学生明确的“导线”,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使学生跟着老师的“导线”一环扣一环地去想去说去做。
2. 导“行”。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如讲“中国的地形”时,以主要地形为线索,让学生分组进行接力赛,绘一幅中国地形图,既要照顾基础差的同学有机会动手训练,又要培养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3. 导“情”。课堂上师生情感的培养,是导“课”愉快成功的保障。如果教师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亲切慈爱的目光,把学生迎上台,送回座位,学生就不怕上台了。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它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综上所述,“导”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力的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唐山市丰南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