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检验教师教学后的反馈,是整个教学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不少教师一直以来都把布置作业的最终目的看作是为考试服务,因而总是不厌其烦地布置、批改,其中夹杂了不少重复性的作业,以及用于填充时间的作业,使得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作业是无可奈何的负担。
我们应该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問题。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作业。
一、让学生感知身边的数学
选取学生的生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十分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数学作业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道题主要就是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⒈如教学《数的认识》前,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性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数。
我们家人的年龄
我的年龄最小。
爷爷奶奶的年龄是一样的 。
学生自评:原来年龄也跟数学有关系。
教师评语:是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如一座神秘的“宝岛”,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秘密藏于其中,等着你去探寻呢!
家长评语:这样的作业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很有意义。我的孩子也很喜欢做。
二、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这正适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可以 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能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学习了时间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充当时间的小主人,计划安排一下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做成一张作息时间表在班上展示、交流等等生活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数,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道题目进一步检查学生的时间观念,同时也意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附: 我的作息表
班级 一年(2)班 姓名 王伟
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
设计意图: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包括物质动作内化和精神动作外化两个基本方向。外化建构是运用学生头脑中的认知模式作用于客体,即从理性到实践,实现数学材料实践化,不仅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数量的数学练习,以完成外化建构,而且更应促使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和市场流通中。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本次作业从实际情境出发,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会到数学价值,并以单一铺地砖的内容,展示了多层次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铺地砖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参与问题解决的意识。
本次作业要求:让学生做一回小小设计师为我们的教室设计铺地砖的方案。
附:提供材料,教室长8米,宽6米。
四种不同的地砖:
规格 单价
20㎝×20㎝ 每块2元
30㎝×30㎝ 每块5元
40㎝×40㎝ 每块8元
50㎝×50㎝ 每块13元
方案汇总表
班级 四年(3)班 姓名 陈琪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就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设计贴寄近生活、富于思考、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品一主编《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
我们应该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問题。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作业。
一、让学生感知身边的数学
选取学生的生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十分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数学作业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道题主要就是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⒈如教学《数的认识》前,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性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数。
我们家人的年龄
我的年龄最小。
爷爷奶奶的年龄是一样的 。
学生自评:原来年龄也跟数学有关系。
教师评语:是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如一座神秘的“宝岛”,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秘密藏于其中,等着你去探寻呢!
家长评语:这样的作业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很有意义。我的孩子也很喜欢做。
二、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这正适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可以 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能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学习了时间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充当时间的小主人,计划安排一下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做成一张作息时间表在班上展示、交流等等生活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数,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道题目进一步检查学生的时间观念,同时也意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附: 我的作息表
班级 一年(2)班 姓名 王伟
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
设计意图: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包括物质动作内化和精神动作外化两个基本方向。外化建构是运用学生头脑中的认知模式作用于客体,即从理性到实践,实现数学材料实践化,不仅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数量的数学练习,以完成外化建构,而且更应促使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和市场流通中。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本次作业从实际情境出发,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会到数学价值,并以单一铺地砖的内容,展示了多层次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铺地砖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参与问题解决的意识。
本次作业要求:让学生做一回小小设计师为我们的教室设计铺地砖的方案。
附:提供材料,教室长8米,宽6米。
四种不同的地砖:
规格 单价
20㎝×20㎝ 每块2元
30㎝×30㎝ 每块5元
40㎝×40㎝ 每块8元
50㎝×50㎝ 每块13元
方案汇总表
班级 四年(3)班 姓名 陈琪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就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设计贴寄近生活、富于思考、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品一主编《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