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精神家园的恋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读着这些深得复沓手法之妙的句子,会让人产生梦幻般的感觉,无怪乎陆小曼说读了“这些神仙似的句子,会让人忘记人间有烟火味”。其实,在诗人笔下流淌出的这些“神仙似的”没有人间烟火味的句子,就是诗人吟唱的一首精神家园的恋歌,异国他乡的康桥是他心中的一方净土,是他那颗敏感的“诗心”独守的精神家园。
  
  (一)徐志摩的第一个心结:我不知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徐志摩的政治理想:我有我的方向。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其父是集资建造沪杭铁路的浙江富商之一。他先后留学美、英,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是新月社的主要成员之一,后成为“新月社”的盟主。徐志摩出身豪富,又长期接受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教育,这就形成了他的关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诗人把这种理想寄寓于诗中并为之放声歌唱,在诗《婴儿》中,他希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祈望那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在诗《为要寻一颗明星》中,他呐喊“我要冲入这绵绵的黑夜,为要寻一颗明星”;在诗《雪花的快乐》中,他高歌“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在这充满激情的诗句中,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坚定且方向明确的政治理想:追求“光明”、“爱”、“自由”与“美”。
   徐志摩面临的社会现实:荒野里倒著一口牲口,黑夜里倒著一具尸首。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只有短短的十年(1922-1931年),而这十年正是中国阶级、民族矛盾日益加剧的十年。敏感的诗人面对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他不可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于是他写了诗《太平景象》,在诗中大胆揭露军阀统治的罪恶,发出对黑暗现实的诅咒;他也写了《先生!先生!》,在诗中描写劳动人民的痛苦,代替普通民众对黑暗的社会进行控诉。“荒野里倒著一口牲口,黑夜里倒著一具尸首”,这便是诗人面临的与其理想相差甚远甚至相悖的让人毛骨悚然的社会现实。
  徐志摩是一个偏于理想的人,当初他带着平等博爱的观念从英美留学归来,希望在中国实现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制度。但是,在政治上,他既不愿替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以粉饰太平,又不肯同当时激进的革命文人走到一起,他只是一个“没有政治灵魂”的并幻想能生活在“空中楼阁”中的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他的那种“海市蜃楼”式的政治理想必然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他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也处处碰壁。“希望不曾站稳,又毁了。”理想和现实这对不可调和也不可解决的矛盾使他的热情日益冷却,以致让他走向感伤和消沉乃至悲哀和彷徨的境地。“我不知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诗人在痛苦中思索,在思索中更加痛苦;诗人在痛苦中迷惘,在迷惘中他睁不开那双追寻“光明”、“美”与“自由”的眼睛:这就是诗人的第一个“心结”。
  
  (二)徐志摩的第二个心结: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徐志摩的情感世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生性活泼好动,潇洒空灵。据受教于诗人的赵家壁回忆,诗人曾因学生的请求,居然将课堂迁到校园去,他靠在一棵梧桐树上就讲起课来,他的不受羁绊的个性与他的才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他独特的情感世界。诗人在诗中真挚、坦率地表达了他对爱情的讴歌和追求,浪漫多情的诗人爱得撕心裂肺、忘乎所以,他要用心灵去触摸爱人身上“朱砂梅的清香”,他想“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他甚至认为爱人“在坟墓的那一边等,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诗人追求“美”、“自由”与“爱”,他的情感世界丰富、充实、完美,恰似一个“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徐志摩的爱情结局: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徐志摩的爱真挚自然,热烈狂野,但由于过分地张扬了个性解放的因素,从而使他的爱越过了伦理道德的界限,爱情的主要成分已是一杯“痛苦”含量很高的美酒。诗人如丢失魂魄般地爱着集美貌和智慧于一身的林徽因,而林徽因最终是别人的妻子,这让他备感失落,痛苦万分;另一方面诗人拥有自己的爱人陆小曼,却在伦理道德上背叛了他,他们的家庭生活有许多难言的苦处。他曾说:“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诗人热烈追求的爱情带给他的不是“蜜甜的忧愁”,而是让洒脱不羁的诗人深深感到“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美”、“自由”与“爱”,在诗人心中沉淀凝结成一个“彩虹似的梦”,而现实生活却让他尽情品尝爱情失败的滋味。对于才华横溢、落拓不羁的诗人来说,爱情的失败不仅让他在“梦的悲哀里心碎”,而且导致他对爱情的放纵。在诗《深夜》、《别拧我,痛》中诗人开始描写男女之间的戏逗、调笑,弥漫着对爱情失落的悲哀,笼罩着失望颓废的情绪色彩。“她的负心,我的伤痛”,是徐志摩的第二个“心结”。
   理想在现实中碰壁,热烈地追求爱情却落得独自一个啜饮爱情的苦酒,是郁积在诗人心中两个解不开的结。但灵性十足的诗人骨子里充满了对“美”的憧憬,对“自由”的畅想。他曾说:“让我们有一天,大家都变做鹞鹰,一齐到伟大的天空,去度我们自由轻快的生活,这空气的牢笼是不够我们翱翔的。”生活在如此境况中的诗人给自己取了一个很有江湖味的笔名“云中鹤”。“鹤”是一个特殊的意象,诗人取笔名“云中鹤”,多少寄托了他的愿望——脱离这个罪恶而又让他沮丧的尘世,去搜寻心灵的栖息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久眠于心的愿望直到1928年才得以实现。1928年7月底,诗人第三次游历欧洲,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康桥——诗人几年前曾在此读书和生活过,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是西方社会馈赠给诗人心灵的一方圣地。诗人一直对康桥怀有特殊的感情,漫步其中,七八年前的一幕幕重新展现在他眼前,那种如诗如画的与其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照的生活图景让诗人神往、陶醉、恋恋不舍,追求“美”、“自由”与“爱”的诗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那颗疲惫、受伤、痛苦的心灵也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栖息地。于是,那些“神仙似”的句子开始在他心中酝酿,并最终从他的性灵深处汩汩流淌出来。在“康桥世界”里,诗人想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就连那“夏虫”也为多情而忘情的诗人“沉默”。诗人与“康桥世界”达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和谐,诗人即便是来也要“轻轻地来”,走也要“轻轻地走”,甚至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面对“康桥世界”,诗人欲说还休,欲走还留,对康桥的神往、眷恋之情绵绵无尽。因此,可以说,一首《再别康桥》就是一首诗人写给自己精神家园的恋歌。
  [作者通联:湖北孝昌一中]
其他文献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论文】李宗刚 :《民国中小学作文与现代作家的培育》,原载于《齐鲁学刊》,2016年第1期,总第250期。  【原文提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许多人接受了民国教育体制的中小学教育。其中,国文课的作文教育为学生成长为作家奠定了坚
近几年来,民国作文读物成为国内出版界的热门选题,众多出版社相继推出了不少相关系列图书。大致说来,这些作文读物主要包括两大类:(1)民国时期中小学生的作文选,包括当时学生的习作及优秀范文作品。如《民国小学生作文》第一辑、第二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民国模范作文》典藏系列1-5册(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民国小学生作文》(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民国小学生作文》和《民国中学生
名师“阅读创意教学”是名师针对令人不满的教学现状,依据其教育理念创设出的、与原本阅读教学(或称传统阅读教学)所不同的、富于新意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极具学习价值。部分一线教师对名师理念和教学没有真正理解就匆忙上阵,他们不顾实际地照搬名师理念和模式,进行符号化和标签化的模仿。因此有人以反对语文教学虚化和高蹈化为由拒绝学习名师课堂。本文以我所读于漪、刘远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学记为例,着力谈谈名师们“阅
观察高考作文试题,一直都有“作文要求”,似乎也一直都有“任务驱动”,但是为何很多专家学者只是将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尤其是全国课标卷试题)看成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这大概能说明,在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识里,“作文要求”中的“要求”和“任务驱动”中的“任务”所指对象有不完全相同之处,以往高考试题里的“任务驱动”仍然没有将“任务”完全刚性化。这里请看两道高考作文试题。  (2012年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
某高考复习资料将对比修辞(本文所说的“修辞”均指积极修辞即修辞格)纳入复习内容,这引发了热烈讨论。讨论中,有老师认为:因《考试大纲》(指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下同)未将对比修辞纳入要求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故对比在课程中不是修辞手法,高考复习不应将对比修辞纳入教学内容。但笔者认为,教学不应唯考是从,不应以考定教,不应拘泥于《考试大纲》,因为教学是为了全面提高学
学生的生活范围很小,生活内容也比较单一,加之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基本接触不到丰富、多彩、复杂的现实生活。由于关注不到身边的多样化的生活形态,致使他们的作文中普遍缺乏生活的鲜活与灵动、思想的纯真与清明,作文内容与主题“同質化”现象严重,失去了学生应有的个性与特色。由此看来,只有解决写作源泉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东西写,喜欢写。  所以,“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有话说”,
杨绛的散文《老王》位于沪教版语文教材高一第二学期第一单元,该单元以“平民生活”为核心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时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命运,感受平凡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领略作品语言魅力的同时,感受作家的平民意识和情怀。《老王》是一篇写人散文,叙写了老王与作者一家在患难中互帮互助所建立的真情,言语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平乏,阴晴隐于其中,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感情,表达出作者对不幸者的悲悯
【课例呈现】  一、导入  课前播放毛阿敏演唱的《历史的天空》。(板书课题:项羽之死)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描写过这样一个英雄:他天生属于战场,他的生命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展现最美的一面,即便是在四面楚歌之时,他依然向我们展示着他叱咤风云的勇猛刚强和诀别美人、坐骑的侠骨柔情,这位英雄,大家都知道是项羽,但无论项羽如何善战,他最终还是失败了,面对着不可挽回的失败命运,我们的英雄只能面对苍穹、面
偶尔客串一下初中语文课堂的评课者,发现初中语文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上很努力,这一点值得高中语文教师学习。但是,对于文本的研读上,有时候会失之两端:有的好发掘微言大义,过度细度;有的游离于表面,走不进语言深处。一位老师执教吴冠中的《桥之美》,对于作者描述的各种桥的美视而不见,语焉不详,却按照说明文的教学思路,去大谈说明内容、方法、语言、顺序等等。教学《桥之美》,到底应该让学生领略吴冠中笔下哪些
《我与地坛(节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散文。教学这篇课文,教者往往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渗透在作品里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深刻思考。许多教学只注重文本思想内容的挖掘,但往往忽略了作者言说形式——重复叙述的意蕴。修辞论美学认为,重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重复,一般说来,是指文本中某些东西不止一次地反复呈现,每一次呈现之间约略相似但又有变化。重复的